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探析

2023-06-04 10:50孙玉林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认知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孙玉林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道德与法治观念,进而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付诸实践。衡量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素养发展的标志,就是内在的观念与外在的行为相统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要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认,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评价,从而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使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认知;情感;评价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并将其内化为行动的指南。因此,道德与法治实践应当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者说,道德与法治实践是在道德与法治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显然,作为能动的人类活动,道德与法治实践对个体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衡量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素养发展的标志,就是内在的观念与外在的行为相统一。因此,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使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提升自己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和核心素养。

一、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

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但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将学生作为“美德袋”,课程教学沦为“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为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更好的认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夯实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其他学科一样,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在学生已有道德与法治认知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认知冲突,利用认知冲突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这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环境污染感受较少,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对环保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理解不到位。显然,要改变这一状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化学生的认知。而要深化学生的认知,仅仅依靠说教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通过实践体验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如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体会生态治理之后农村环境发生的变化。类似的实践体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到养殖场、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进行深入、详细地参观和调研,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到村委会找来了开展环境治理前的照片、视频等,与治理后的农村环境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对“绿色生活”“保护环境”等内容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认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除了认知与技能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必须能够影响并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情促知、以情激行”。考虑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时事述评”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考察社会百态,评述生活现象,培育价值认同,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以生活事件进行课堂导入,但是由于这一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陈述,效果不佳。为助推学生的认知发展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认,教师可以创设具有“两难色彩”的实践情境:如何看待某人因为赶飞机参与商务洽谈,将汽车停在应急车道上?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问题提出后,学生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展开了讨论,这个过程充满思辨,激起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冲突,学生逐步认识到了“遵守公共秩序”的意义。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对“遵守公共秩序”往往是一听就明白,一旦进入实践就不能遵守。尽管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遵循上述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分析、探讨,那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遵守公共秩序”的价值和情感体认,就会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判断,增进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使学生的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这一结果既是认知得到发展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驱动作用的体现。

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感的激发,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要让学生走出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舒适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要让学生在修正自己的认知的过程中吐露心声、升华情感,要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形成深刻的价值体认。

三、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分享感悟、表达观点、碰撞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进行及时的评价,以帮助学生认识行为、观念与动机之间的关系。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其教学评价不能停留在学生的“闻知”和“说知”上,还必须围绕学生的“实践之知”来进行。评价不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实践,以将课堂习得转化为身体力行。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自问单”,引导学生反思自我;设计“访问单”,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人的经验;设计“推问单”,鼓励学生将道德与法治学习指向不同的领域。例如,针对当前家长对劳动教育存在认知误区、学生劳动实践不足的现状,教师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评价来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推动他们主动为孩子提供参与家务劳动的条件。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设计家务劳动的时间安排表,并鼓励学生在做家务的实践中反思“做家务让我怎样”,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做家务的价值。久而久之,家务劳动就会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就会成为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为保证实践效果,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家务劳动实践进行指导,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积极的评价来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促进学生在家务劳动中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进行及时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实践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应当是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应当是一种回归学生人性本真的教学。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要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认,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评价,从而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指导和支持,以促进学生将课程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并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深化道德与法治认知,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郭元祥.深度教學研究(第一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认知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