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春华高校财务思想评述

2023-06-05 02:08王春晖李晓冬毛成银韦法云
会计之友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校

王春晖 李晓冬 毛成银 韦法云

【摘 要】 乔春华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与高校财务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致力于我国高校财务、审计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创性的、重大影响的、前瞻性的学术观点。在南京举行的“乔春华高校财务思想学术研讨会”上,《会计之友》杂志社笑雪总编,南京审计大学校长董必荣教授,济南大学原校长张士强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应宇教授等21位嘉宾和18位代表对乔教授多年在高校财务领域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和凝练,主要有11个方面的学术成就和4个方面的研究特色,笔者经整理汇总形成了《乔春华高校财务思想评述》一文,以此致敬乔春华教授甘坐冷板凳、锲而不舍、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同时,也想借此大力弘扬乔老的高校财务学术思想,传承其优良精神品格。

【关键词】 乔春华; 高校; 财务思想

【中图分类号】 F092.7;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12-0019-07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乔春华教授就是这么一位“敢于研究、善于研究、乐于研究”高校财务领域的学者,他始终以“孺子牛”的钻劲研究高校财务领域的新问题,探寻新路径,得出新结论。2023年3月18日,“乔春华高校财务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会计之友》杂志社笑雪总编,南京审计大学校长董必荣教授,济南大学原校长张士强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应宇教授,山东大学刘洪渭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徐光华教授,南京邮电大学总会计师姜小舜,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总会计师冯斌,国家国资委监事会办公室原主任高文达,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原纪委书记宋绍富,淮北师范大学原党委常委韦法云等21位嘉宾及南京工业大学原财务处长陆莹、南京中医药大学审计处长史为业等1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他们总结和凝练了乔春华教授在高校财务领域11个方面的学术成就和4个方面的研究特色(在小领域中精进笃行、在引经据典中旁征博引、善用“高校财务头脑”、在批判和反思中提升),笔者经过整理汇总形成本文,以此致敬乔老的治学精神,弘扬其高校财务学术思想。

乔春华是南京审计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审计学院副院长、中国矿业大学财务处长、秦皇岛煤炭财经学校副校长、江苏教育会计学会会长。他曾获得两项国家级荣誉,一是1978年1月29日,出席“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群英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接见并合影;二是1999年,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第199902号)。

一、学术成就

娄尔行先生曾经指出:“搞会计学的人经常提到会计,总是把眼睛看着企业会计,而对事业会计、大学会计很少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和专著也很少,国外也是这种情况,都重视研究企业会计。”乔春华教授正是在娄先生观点的影响下,自1985年起开始在高校财务领域研究,一直聚焦高校财务领域,潜心治学,矢志不移、坚韧不拔,独领风骚,颇有建树。他已出版专著16部(其中高校财务领域14部)、编写教材1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内高校财务领域填补了多项空白。其主要学术成就如下:

(一)国内首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高校财务理论的学者

一是提出“高等教育产出是‘劳动能力”。1993年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产出是“人”或者是“毕业生”。乔春华教授在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论述中找到了答案。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整个‘商品世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劳动能力;第二,不同于劳动能力本身的商品”。乔春华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首次提出的“高等教育产出是劳动能力”的观点,得到了学界广泛的认可。二是将高校“成果”的形态,定义为“服务”。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就其形态而言,包括两类,一类是“物化、固定在某个物中”的“实物形式的使用价值”,另一类是“随着劳动能力本身活动的停止而消失”“不采取实物的形式,不作为物而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的“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据此,笔者认为,乔春华教授是国内较早提出高等学校无论是履行教学活动还是科研活动等基本职能,都是一种服务行为,其成果形态,都表现为“服务”。目前,教育形态是服務,已成为学界和社会共识。

(二)国内最早较全面研究高校财务会计理论复杂性的学者

早在1993年,乔春华教授在《预算会计研究通讯》第7期和第8期,就连续刊登《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比工业企业财务会计更为复杂》的文章,引起强烈反响。30年过去了,这个话题依旧火热。乔春华教授认为,高校财务会计理论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产出是“劳动能力”和“教育服务”,都具有无形性、易逝性、不可分割性。他指出,“服务”具有“一经提供随即消失,很少留下痕迹”的特点,而在购买之前,也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尝不到,所以具有无形性;他认为,服务行为不能被储存,没有存货,所以具有易逝性。他认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和购买者,为了使交易发生,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通常都必须直接接触,所以是不可分割的。二是教育服务无实物形态的特点,给会计的计量带来困难。他认为,高校的“产品”是劳动能力,而“能力”相对于单位的业绩,并不总是可以完全计量。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有“若不能衡量,就没办法管理”的观点。而现实中,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无形产品确实难以计量。所以,乔春华教授提出,教育成本和产品的计量及定价比较困难,科研成本和产品的计量及定价也比较困难。

(三)国内最早较全面区分高校财务领域学科特殊性的学者

1.高校产出的“结果”具有迟效性。一是高校教育的“结果”具有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教育培育周期长,经费投入不可能当年投入当年见效。诺奖得主、院士称号、杰出人才,都是几十年后的产出。所以,靠年度来评价绩效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二是高校科研的“结果”具有迟效性。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十年磨一剑,如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曹怀东,历经10年,破解了庞加莱的百年猜想;袁隆平用了11年,成功研究杂交水稻;而屠呦呦提取青蒿素,40年后才获诺奖。这表示,成果产出不是旦夕之功。

2.高校产出“结果”的收益具有外溢性。比如,发展中国家教育财政投入培养的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留学生学成后为他国服务;欠发达省份财政教育投入培养人才,流向发达省份。这种当地财政投入到异地产出受益,无法准确评价考核主体财政投入的阶段性效益。

乔春华教授还准确厘清了高校与企业、与医院等其他事业单位财务的区别。他认为,企业收入的实现,在销售之后;而高校的拨款、学费等收入,是在学生进校之后未受教育之前。高校收入在于规模、层次和学科特征,而企业收入重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他认为,与医院等其他事业单位相比,高校绝大多数费用是间接费用,将费用归集与分配到成本核算对象中,十分烦琐。同时,高校支出受收入的影响,成本又受制于收入。尽管现行高校财务制度将成本核算列为单独的条目,但乔春华教授认为,“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计算困难,且意义不大。

(四)国内较早全面系统研究高校财务治理的学者

2008年,乔春华教授出版的《大学经营的财务视角》一书,提出了“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大学经营的制度保证。大学财务治理,是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能促使大学财务的可持续发展。”他也是较早阐述“大学财务治理”的学者。2018年,乔春华教授在《大学校长理财研究》专著中,安排了“大学财务治理研究”专门的章节进行深刻阐述。2021年,乔春华教授出版的《高校财务治理研究》是高校财务治理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强调了“高校财会监督是财务治理的内在要素”的观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高校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职能作用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五)国内较早较全面研究高校投入体制的学者

早在2004年,乔春华教授就开始了教育投入体制方面的研究,提出完善与规范教育投入的意义和措施。之后,他还提出了教育投入应包括“教育金融”,如发行教育证券、开展教育储蓄、教育保险、教育信托、发放教育贷款等。2006年,他又提出了通过“财、税、费、产、社、基、科、金、民、其他”十个渠道来增加教育投入。这些观点和建议,为此后的学者研究和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在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公平性方面。乔春华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投入的供给侧改革,首先是公平供给。现有公共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需要深化改革投入机制,保证供给水平。

在高等教育收费方面。乔春华教授认为,高校学费低,实际上不利于社会公平。应改革“低收费+低资助”为“高收费+高资助”的模式。将收到的学费,资助贫困学生,能保证入学率及公平性。他建议,应改革收费属地化管理,制定国内统一的收费标准,实行“高收费+高资助”的模式。

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乔春华教授提出,要解决专项资金“碎片化”问题:“项目支出”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要关注预算执行进度,更要加强预算绩效的考核;要防止“跑部钱进”的权力寻租,还要对项目资金的预算心中有数,防止年终突击花钱。

(六)国内较早较全面研究高校管理会计研究的学者

1.“四条线”。1996年,受煤炭部财务司委托,乔春华教授主持了“煤炭高校‘四条线财务管理模式研究”,其主持制定的《煤炭院校“四条线”财务管理办法(试行)》,在院校内部引入市场机制,确立核算主体,划小核算单位,实行模拟法人运转,提高办学效益,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条线”实质是责任会计,它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将所有独立二级单位归并到教学科研线、后勤服务线、校办产业线和管理保障线。分灶吃饭、按点核算。“四条线”实施后,财权下放、核算集中,规范和加强了会计和财务管理,同时以财务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学校综合改革的实施。

2.校内银行。乔春华教授曾于1992—1998年在中国矿业大学担任财务处长。其间,他积极开展高校内部银行的制度研究和学术研究,有效推动中国矿业大学成立校内银行。乔春华教授认为:校内银行不是银行,也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学校加强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学校内部引进金融机制,从事内部结算、内部信贷等业务的职能部门。校内银行设有现金出纳中心、內部结算中心、内部信资中心、资金调控中心和资金信息中心。校内银行作为一项强有力的工具,大大支持了“四条线”财务管理改革的实施。

3.高校标准成本。乔春华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高校成本的学者。1985年,他发表了《人才成本初探》;1986年,又发表《人才成本再探》;1987年,他呼吁高校建立人才成本制度;2006年,乔春华教授提出“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和高等教育收费,不能以历史成本为依据”的观点。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历来投入不够,各校为了“量入为出”,只好采取降低教学质量的低成本运作。而以实际成本作为拨款和收费基数,就会形成“拨款、收费低→教学质量低→实际成本低→拨款、收费仍低”的恶性循环。采用实际拨款标准和实际收费标准计算的实际成本不能作为未来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不能作为高校培养成本的补偿标准,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乔春华教授提出,标准成本是培养一名合格大学生的应该支出而不是实际支出;采用标准成本作为制定拨款和收费依据即补偿标准。乔春华教授在《高校管理会计研究》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财务视角》著作中,都详细阐述了高校标准成本。

(七)国内较早较全面研究高校管理审计的学者

2016年,乔春华教授出版了《高校管理审计研究》,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高校管理审计的专著。本书科学界定了高校财务审计和高校管理审计的内涵。2020年,乔春华教授又提出了高校管理审计,认为高校应加大绩效审计份额,开展重要政策的跟踪审计,才能够促进制度效能转为治理效能。因此,他是我国高校制度效能转为治理效能的主要推手。

早在2008年,乔春华教授就提出了高校要成立“大学审计委员会”。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该组织,印证了其观点。

(八)国内较早较全面研究高校内部控制的学者

1.他最早提出了高校内部控制全覆盖。2014年,乔春华教授在其《高校内部控制研究》一书中指出:“高校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内部控制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高校内部控制不应局限在经济活动层面,应拓展到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招生等领域”。一年后,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才要求:“逐步将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

2.他最早指出了“经济活动业务层面”存在“招投标”遗漏。乔春华教授认为,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就“经济活动业务层面”而言缺少招投标控制,是个重大的制度缺陷。他指出:“高校的贪官大部分倒在基建与采购,而‘基建与采购失控关键在于‘招投标中做手脚,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却遗漏了‘招投标这个行贿者与受贿者的关注点,因此,该文件需要尽快修订完善”。

3.他最早提出了高校内部控制定位于政治学。国内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学属于会计学科或审计学科,或经济学科,或管理学科。2017年,乔春华教授提出“内部控制从横向是将不相容的权力岗位相互分离,从纵向是授权,本质是权力制衡”。他认为,内部控制的对象是内部权力运行,内部控制是研究控制权力的学问。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内部控制学应属于政治学范畴。

(九)国内较早较全面较深入研究高校预算绩效的学者

乔春华教授在国内较早提出高校预算应定位于政治学。早在2014年,他就全面阐述了高校预算的治理职能。他认为:“预算学应包括预算经济学、预算管理学、预算政治学、预算法学、预算会计学等,预算学应成为独立学科”,“预算应有多学科作为理论支撑……应是政治学的视角。”

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方面,乔春华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就“花大力气进行研究”。2013年,乔春华教授在《高校预算管理研究》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高校预算的绩效管理。之后,又发表《高校开展整体绩效评价的思考(一论)》《论高校预算绩效过程评价(二论)》,在“二论”中提出了“‘强化过程评价是保证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质量的关键结果”的观点;在《高校预算绩效实施的内容和路径(三论)》中,提出了编制中期预算框架、签订绩效合同、高校“预算系统”和“会计系统”都应实行权责发生制等观点。此外,他还提出了高校预算机构应单独设置。由于内部控制要求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但目前在国内,预算编制、审批、评价等都在财务处。乔春华教授建议,应借鉴美国大学的做法,高校预算机构单独设置,并由校长直接领导,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应分设。

关于乔春华教授在高校预算绩效方面的研究贡献,我们可引用储锦超于2014年在《会计之友》刊文《〈高校预算管理研究〉评析及其启示》中的评述来阐释其独特性和学术价值。储锦超认为:“乔春华教授重要著作《高校预算管理研究》的出版,是高校预算管理领域的丰碑性事件,标志着其高校预算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乔春华是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学术领域重要的开拓者,其重要著作《高校预算管理研究》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它对高校预算管理做了全面、前沿的论述,其高校预算管理理论是国内第一个将高校预算管理体系化、学说化的理论。他的工作可能会促进该领域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十)国内较早较全面研究高校财务发展的学者

1.在高校财务高质量发展方面。乔春华教授提出了7个“如果”,我们称之为“乔春华之问”:(1)如果高校拨款,不是按学生入学数量拨款,而按毕业和就业质量的绩效拨款;(2)如果高校预算的编制,从“年度预算”拓展到“年度预算为主、中期财政规划为辅”,“中期财政规划”从“项目支出”拓展到“基本支出”;(3)如果高校会计领域,从“财务会计为主、管理会计为辅”转化为“管理会计为主、财务会计为辅”型;(4)如果高校财务领域,从“财务管理为主、财务治理为辅”转化为“财务治理为主、财务管理为辅”型;(5)如果高校审计领域,从“财务审计为主、管理审计为辅”转化为“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型;(6)如果高校财务信息,从“信息公开转化为‘信息透明”;(7)如果高校内部控制,从“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控制为主”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等等,如果实施了这“七问”,高校财务质量发展是否会上一个大台阶。

2.在高校财务平安发展方面。乔春华教授自2021年开始研究,他在其《高校财务发展研究》专著中,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高校财务平安发展,是高校财务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在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方面。乔春华教授在2008年出版的《大学经营的财务视角》、2023年出版的《高校财务发展研究》著作中,都有专门的章节,全面系统地阐述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他认为:“没有高校财务的高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就不可能有高校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没有高校财务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有高校财务的高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两者是辩证的统一。”

(十一)对高校资产管理、民办高校财务与会计的研究也有所涉猎

乔春华教授在《大学校长理财研究》《新中国高校财务70年》等专著中,用了专门的章节來阐述“高校资产管理相关问题”;关于民办高校财务与会计,他认为,当前最紧要的,是解决法人财产权的问题。

二、研究特色

(一)在小领域中精进笃行

乔春华教授常常教导我们,一辈子精力有限,能把一个小领域研究精深,已属不易。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可染画牛,黄胄画驴,一辈子画一种动物。如果齐白石画虾、画马又画牛,那就不是齐白石了。乔春华教授认为,做学问也应如此,要在小领域做出大学问。

(二)在引经据典中旁征博引

乔春华教授做学问,喜欢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做到有根有据。从乔春华教授的论著来看,无论是高校会计、高校财务、高校预算,还是高校审计、高校内部控制、高校资产等,都从理论、实务、法规、历史、行业相关(企业、政府、医院等)等方面进行研究,梳理来龙去脉,最后得出中国高校财务领域的创新观点。

(三)善用“高校财务头脑”研究

乔春华教授常讲潘序伦老先生提出的“会计头脑”,乔春华教授运用“高校财务头脑”观察分析研究。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新中国70年”“国家治理”“新时代”“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预算绩效评价”等,乔春华教授凭着他的政治敏感性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找到最佳切入点,在国内第一个出版《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财务视角》《新中国高校财务70年》《高校财务治理研究》《新时代高校财务理论研究》等著作和发表《新时代高校财务若干问题主要矛盾的探讨》《论高校财务高质量发展》《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一论至五论)》等论文,成为高校财务研究的领头羊。

(四)在批判和反思中提升

马克思的文章大多是以批判命名的。乔春华教授对高校财务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一直持批评的精神,他的演讲和论著经常指出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如1995年、2015年《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乔春华教授指出:“是GDP(国内生产总值)还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必须要明确”。他建议应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修订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又如,乔春华教授指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中,“关于‘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规定,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第二十一条规定不一致,与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49号)中关于‘谁的财政事权谁承担支出责任的原则规定也不一致。他认为,国家级课题的财政,事权在中央,从事国家级课题的省属高校学者,其相关薪酬,理应由中央财政承担。同理,部属高校的学者,从事省级课题,其相关薪酬,理应由省级财政承担。……很多高校科研经费几十亿元,选择科研岗的学者很少上课,却占据了教师编制,其薪酬由‘教学经费列支,这也是制度设计出现了偏差”。乔春华教授评判政策、制度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他的演讲以及学术论著中都可以见到其系统论述。

此外,乔春华教授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他从1985年开始,主张在“高校财务会计”中推动高校成本核算,但从2010年起,多次提出“高校成本核算难且意义不大”,并主张在“高校管理会计”中推动高校标准成本。再如,2006年在《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研究》中接受萨谬尔森关于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的观点。但通过对国家出台的有关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收费制度、免费师范生制度的研究,以及对经济发展和国情关注后,他逐步改变了此前的观点。他认为,“收费”改革与“就业”改革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意味着,公费培养由“公”决定就业,交费上学由“私”决定就业。相当多大学生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到自己最需要的地方去”之间选择后者。乔春华教授在2017年发表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财务视角》中接受弗里德曼关于高等教育是“准私人产品”的观点等。自我否定就是自我革命。乔春华教授正是在批判性思维中不断提升自己,不停地递进和不断地升华学术研究,真正做到了“只想超越自己”。

乔春华教授在高校财务领域论著颇丰,立言立说,提出了很多具有独创性的学术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预算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奠基人王庆成先生给予他很高评价:2014年5月,王庆成先生在《漫漫人生路——王庆成回忆录》赠书留言中写道:“春华老友:你是我国财会研究领域中的多产作家,更重要的是深入现实,探索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问题,并且锲而不舍,研究很有深度,常有独特见解。我应向你学习。”2014年之后乔春华教授仍然每年一本专著,继续在丰富和发展高校财务理论。

三、评述与感言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大都与乔春华教授有过工作、学术上的交往,研读过他的学术著作,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与乔春华教授的交往,表达对他为人为学为研的敬仰之情。

笑雪总编在致辞中指出:“之所以举办此次学术思想研讨会,就是为了继承与发扬以乔春华教授为代表的立德树人精神……我们高校财务有一杆旗帜,那就是乔春华教授。乔春华教授一直致力于高校财务审计领域的研究,为我国高校财务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乔春华教授是国内著名的高校财务领域的专家,也是《会计之友》的特聘编审。……乔春华教授治学严谨、实事求是、逻辑缜密,提出了很多创造性、前瞻性的学术观点,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有力度、更有温度。许多观点是颠覆性的……乔春华教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董必荣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在我心中老师是大学士,做的是真学问,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一直在贯彻习总书记所说的把‘研究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乔春华教授用他一生的时间践行了这句话。他一直扎根中国高等教育财会研究,用一辈子的研究诠释了习总书记这句话……特别是在高校财务相关领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乔春华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出发,研究整个中国高校财务一系列问题,他用現实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我深知行政事业单位,尤其高校的财务会计的太多问题需要破解。乔春华教授几十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耕耘高校财务这一领域,可以这么说,他是中国高校财务学术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徐光华教授指出:“总结乔春华教授整个学术思想,可以用‘三高一新来概括。一是高风亮节。这是从乔春华教授在做学术过程当中的个人人品来说。二是高屋建瓴。他的很多学术思想确实是具有独创、首创,这个是了不得的。现在很多所谓的创新,事实上,大部分还是将原来的东西重新组合加工,但乔春华教授的这些思想,我认为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三是高山仰止。乔春华教授这么多的著作,都具有高水平的思想力,确实是高山仰止。乔春华教授是一位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一位管理家,他在管理岗位做了很多年,还有那么多时间来从事学术研究。因此,‘一新就是‘守正创新”。

作为乔春华教授忘年交的李晓冬以“我和乔老的故事”,畅谈了与乔老相遇、相识、相交、相知、相随、相感的过程,他认为“乔老独以学术研究孜孜而求,在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的路上终日思索、苦中取乐,用‘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来形容都不为过。乔春华教授一辈子真心做学问,就连偶尔与他小憩仍不忘历数高校财会或审计之要务,然后才纵谈历史之大事、家国之文章。他50年前就把所学、所思、所想运用到财会人才培养,他的第一桶‘金多么与众不同,他辗转四个地方、从教三所学校,凭一腔热血,钻研学术、潜心育人,他40年来专攻高校财务热点难点,铸就今天的辉煌。”

毛成银在发言中说“与乔春华教授相见虽晚,但为时未晚,收获很多。赵建新等与我都是乔老的忠实粉丝,乔老几十年来,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为高等教育财会工作者奉献了既贴现实,又接地气,还真管用的学术精品,他的许多犀利观点逐步被验证。一个榜样可以启发一个人,我正是在乔春华教授这种榜样启发下开始高校财务领域的研究。”

其他与会贵宾和代表们对乔春华教授在中国高校财务领域的理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乔春华教授颠覆了学术界认为高校财务收收付付简单的偏见,提出了高校财务复杂性的观点;乔春华教授颠覆了学术界认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以“结果为导向”的观点,因为高校绩效的迟效性和收益外溢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可能以“结果为导向”,提出了评价“预算编制”、评价“预算执行”和评价“预算执行结果”对绩效影响的观点。目前还没有发现国内研究高校财务领域的哪个学者的论著能涵盖高校会计、高校财务、高校预算、高校审计、高校内部控制、高校资产等研究;也没有发现国内研究高校财务领域的哪个学者的论著能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大学校长理财研究、新中国高校财务70年、高校财务治理、高校财务高质量发展、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等深入研究;还未发现国内研究高校财务领域的哪个学者的论著对高校财务存在大量疑难问题的理论剖析和中肯建议。乔春华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国内著名的高校财务领域学者,是国内高校财务理论探索的先行者,是国内高校财务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吴应宇教授在总结各位贵宾及代表的发言时指出:“从学术角度来讲,乔春华教授是一位学术大师,他是正宗的会计学本科毕业高材生。……他不仅在高校财务领域,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有深入的研究。他对高校、其他行业的会计理论包括一些制度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尤其是他在高校会计实践方面的很多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校会计改革、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财务会计改革开始,乔春华教授就开始介入高校财务这块领地,他亲历了整个中国教育会计改革的发展史。乔春华教授认准了这一领域,一辈子从事这一个领域的研究。做会计都知道,要想在一些顶尖杂志上发表高校财务管理方面的文章,杂志社一般都不认同,因为他们总认为:高校会计太重實践性,理论性支撑不够。乔春华教授几十年一直在高校财务这块‘土地上耕耘,且成果丰富,理论功底扎实,有很强的启发性、前瞻性,这对于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财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如果他不是单纯做高校财务,而是在大的会计领域做研究,他会更早扬名,成就更大。但是乔春华教授甘坐冷板凳,一直都是在比较小的领域里面默默贡献,积小成大,积少成多……。他最具智者风范。……乔春华教授在江苏教育会计学会任会长期间,有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其任职后,学会在全国的地位显著提升,这得益于他将学术型、研究型和服务型作为了办会宗旨及他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他桃李满天下。乔春华教授弟子多,且都很优秀,他们都对乔春华教授当年不仅教书育人还教做人处事给予了高度评价。高校会计战线有些同志虽然没有成为乔春华教授亲弟子,但胜过亲弟子,因为很多同志都得到过乔春华教授无私的帮助。”

乔春华教授在“感言”中指出:“感言首先是感谢:一是要感谢尊敬的笑雪总编和《会计之友》,桔生于淮南而我成长于《会计之友》;二是要感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秦皇岛煤炭财经学校、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四所母校;三是要感谢尊敬的张士强校长、吴应宇教授、刘洪渭教授、徐光华教授以及高文达、宋绍富、韦法云等;四是要感谢尊敬的七所高校的各位处长。其次是感想:高校财务被有些人视为不屑研究、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儿科。但高校财务这个‘小儿科是一个重要又非常复杂且很少人研究的领域,我只是一个尖兵,初步做了一点探索,给同行们做一个垫脚石而已。我将继续为高校财务的高质量发展鼓与呼。我理解,笑总的宏大目标是促进会计学、财务学、审计学等领域的繁荣与发展,是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这是笑总举办这个平台的历史贡献!这个平台是我的加油站,我更不敢懈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我将以新的成果报答各位的鼓励和鞭策。”

研讨会由南京审计大学周方舒副校长和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王春晖共同主持。

周方舒在总结时用了“三个感”(怀揣着感谢,充满着感动,会场流淌着感恩)和“五个有”(有一种人生的成就叫春华秋实;有一种幸运是能成为您的学生,而您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人;有一种人能成为时间的朋友,是因为他是长期主义者;有一种名师是能够将知识、方法、境界都教给学生的人,能带出一帮高徒的人;有一种生活方式叫一年一本书,永远乐观豁达的生活)对研讨会的召开和乔春华教授高校财务学术思想予以高度评价。

王春晖认为:“乔春华教授的学术思想是顶天立地的;乔春华教授的学术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乔春华教授的学术思想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李晓冬、毛成银、韦法云和笔者之所以整理汇总与会嘉宾和代表的发言并形成《乔春华高校财务思想评述》一文,一方面是重点推介和宣传其学术思想与观点,更重要的是想为更多学者研究乔春华教授高校财务思想、精神提供一些条件和基础”。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