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控

2023-06-06 09:18张红田秋丰陈志峰王志强黄宇翔邹跃马志刚霍明东董佳强苗艳李鑫吕明哲杨昊天杨坤魏念冬王欢刘秋瑾
家禽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病鹅灰白色鹅群

张红 田秋丰 陈志峰 王志强 黄宇翔 邹跃 马志刚 霍明东 董佳强 苗艳 李鑫 吕明哲 杨昊天 杨坤 魏念冬 王欢 刘秋瑾

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1085(2023)03-0045-02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Ⅰ型鹅副黏病毒(Goose Paramyxovirus,GPMV)感染引起,是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鹅群感染本病后会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病变。该病感染性极强,各季节均有发生;不同日龄的鹅均可感染,日龄越小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我国养鹅产业的不断壮大,本病一旦流行,将给养鹅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措施进行概述,为今后该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流行病学

病鹅及带毒鹅是鹅副黏病毒病的主要传染源,鹅副黏病毒病病毒存在于病鹅和带毒鹅的排泄物、血液、脏器、脑等部位,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可视黏膜进行感染,也可通过飞鸟迁徙进行传播。鹅副黏病毒病四季均可感染,春季和冬季是主要的流行季节。不同品种、日龄的鹅均可发病,其中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日龄越小,病程越短,康复也越少。

2 临床症状

雏鹅:感染鹅副黏病毒病后会出现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鹅行动迟缓、精神状态极差、羽毛蓬乱;眼睛半闭,眼中有泪,鼻孔有清亮鼻液流出;呼吸困难,咳嗽,甩头;排灰白色稀便。病程较短,一般3~5 d,有时死亡率高达100%。患病青年鹅及成鹅:感染本病后能观察到粪便异常变化,初期排灰白色稀便;随着病情加重,稀便颜色呈绿色或黄色;病情继续恶化,稀便呈暗红色或墨绿色。患鹅站立困难,无力行动,后期患鹅会出现扭颈、转圈或仰头等神经症状,病情严重的患鹅最终衰竭死亡,耐过的患鹅一般发病后7 d左右逐渐好转,10 d左右康复。产蛋期的蛋鹅:感染本病后,产蛋量快速下降,这种状况会持续10 d左右,随后产蛋量逐渐恢复。

3 病理变化

感染鹅副黏病毒病,病死鹅主要病理变化是组织器官出血。可见气管分泌大量黏液,黏膜表面有大量充血、出血;心内膜出血,心脏冠状部位有出血点;肺脏表面有出血点;肝脏肿胀,可观察到坏死、淤血点及灰斑[1];胆囊肿大且充盈,胰腺出血,表面有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胀,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输尿管扩张,有尿酸盐沉积;肌胃角质层下黏膜、腺胃黏膜甚至部分病鹅肌胃腺胃交界处充血、出血,同时有溃疡灶或坏死灶;十二指肠、回肠、盲肠及泄殖腔黏膜表面散布大小不一的淡黄色或灰白色结痂或溃疡灶,肠黏膜呈糠麸样病变,一般无栓塞。产蛋鹅会因卵泡破裂在腹腔及脏器表面出现黄色粘稠渗出物,引起卵黄性腹膜炎。部分发生神经症状的病鹅,剖解脑部可见脑膜水肿、充血和出血。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鹅群感染副黏病毒后主要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如排稀便;病理变化主要是肌胃、腺胃和肠道黏膜充血、出血,甚至出現溃疡灶,脾脏上有粟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等;部分病鹅会出现神经症状。根据以上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结合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就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最常用一种方法是病毒分离培养,无菌采集患病鹅的肝、脾和脑等组织样品,经过一定处理后离心取上清,通过尿囊腔接种SPF鸡胚或鹅胚进行培养和传代。分离出的毒株可进行血凝试验,由于副黏病毒和某些病毒均具有血凝性,因此还需要用抗新城疫阳性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进一步判断分离的病毒是否为鹅副黏病毒。目前实验室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RT-PCR方法[2],该方法特异性强,准确性高,可直接对采集的样品或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别诊断。针对鹅副黏病毒报道的基因序列,在其保守区域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进行胶回收并连接至克隆载体,送至测序公司进行测序,测序后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5 防控措施

对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控,首先要建立健全的饲养管理制度及防疫制度,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自1997年鹅副黏病毒病在我国江苏省发现后,关于该病的疫苗就开始研发,主要分为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3]。新城疫防控措施中使用最早的是灭活疫苗,该疫苗相对来说安全性较高,但不能在已接种过的家禽体内复制,不能横向传播。弱毒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短时间内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抗体维持时间短。基因工程疫苗是预防家禽重要病原体感染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但研发过程较漫长且价格较贵,各养殖场户可根据自已的需求选择接种的疫苗类型。种鹅免疫一般是在产蛋前2周,未接种副黏病毒疫苗的种鹅,其后代雏鹅应在7日龄进行接种;免疫过疫苗的种鹅,其后代体内有母源抗体,一般在15~20日龄进行免疫接种。

目前,针对鹅副黏病毒病的特效药还很少,对养鹅业来说防要远大于治,主要通过对鹅群接种合适的疫苗预防。但免疫过程还存在疫苗种类选择、接种方法不当等问题,可能导致免疫无效或达不到预期效果,仍会暴发鹅副黏病毒病。有学者研究用分离鉴定的鹅副黏病毒病毒株YG97制备灭活苗对发病鹅群进行紧急接种治疗,接种疫苗后6~10 d,患病鹅群内的鹅不再继续死亡,产蛋鹅在紧急接种后10 d左右可恢复产蛋[4]。也有报道对患病鹅进行肌肉或皮下注射卵黄抗体及高免血清等治疗的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 黄银云,胡新岗,郭广富,等.鹅副黏病毒病的RT-PCR鉴定及病理组织学观察[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05):302-304.

[2] 黄宇翔,刘力威,李洪彬,等.鹅细小病毒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鉴定[J].中国家禽,2013,35(02):22-25+29.

[3] 樊晓龙.鹅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弱毒突变株构建[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1.

[4] 王永坤,田慧芳.鹅副黏病毒病病毒分类地位及其防制的研究[J].中国家禽,2006(15):45-50.

猜你喜欢
病鹅灰白色鹅群
几种鹅寄生虫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被鹅追
浅析雏鹅痛风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鹅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地平线
种鹅感染鹅羽虱的流行特点及治疗方法
不惧遥远的勇敢鸟
红糖水防止鹅中暑
病鹅的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酒东盆地红山地区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灰白色蚀变带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