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才引进成效 改进“帽子”政策评价

2023-06-07 11:02刘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才引进帽子政策

刘进

摘 要:随着“帽子”政策的各类弊端不断显现,“破五唯”中对于“破帽子”的呼声尤其高。那么为何不干脆彻底废除“帽子”政策?原因之一即在于,“帽子”政策通常被认为有利于促进海外学术人才对华流动。但一方面,当前各界对于“帽子”政策讨论仍然集中在其人才评价领域,忽视了对“帽子”在人才引进成效方面的科学评价;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对于“帽子”政策与海外学术人才流动之间的关系也未做出科学论证,研究空缺导致政策改革缺乏科学依据。新时代,“破五唯”改革应聚焦于“破帽子”,而“破帽子”改革则应高度重视从人才引进的视角开展政策评价,应基于科学研究,尽快结束“帽子”存废之争,推动“帽子”政策改革走向深水区。

关键词:人才引进;“帽子”政策;学术人才评价

“破五唯”关键在于“破帽子”

“唯论文、唯项目、唯奖项、唯职称、唯帽子”被称为“五唯”问题(也有的“五唯”表述包含“唯学历”等),但“五唯”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唯帽子”是整个“五唯”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在现有的学术人才评价体系中,论文、项目、奖项、职称等,是学者实现“帽子”目标的各类基础要素。因此,“破五唯”改革决不能平均用力,应把重心聚焦到对于“帽子”政策的改革上来,应全面评价“帽子”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公平性及选才成本等,尤其是要深挖此前被遮蔽的各类“帽子”政策的负效应,尽早做出“帽子”存废与改革决定,尽可能废除或剥离“帽子”人才评价中“恶”的评价导向、指标体系乃至评价文化。

从舆情反馈来看,“破五唯”自提出以来,各界对于“破帽子”的呼声尤其高。与此同时,“帽子”政策改革却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各方对于改革的方向存在很大争论。本文认为,“破帽子”改革究竟应如何推进,最根本的是应回归到“帽子”政策设置的初衷上来,即中国在最初为何要设置“帽子”政策,后期为何要增加“帽子”政策规模和影响,“帽子”政策是否已经完成历史性任务,亦或者“帽子”政策的各类有利与不利影响因素是否已经跨越平衡点、反而遏制了学术发展、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对于这些问题的科学评价,才应该成为“帽子”存废与改革的关键着力点。

回归到“帽子”设置的最早期目标,一方面,是为了鼓励优秀、激励竞争、激发学术职业活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促进人才引进尤其是海外学术人才引进。循此思路梳理可以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帽子”人才评价体系。

从“帽子”设置的第一个政策目标,即人才评价的目标来看,“帽子”制度在早期确实起到了激励人才竞争、激发学术职业活力等作用,但近年来其人才评价目标却不断“漂移”,甚至形成了严格且阻隔的学术阶梯,引发了严重的学术内卷甚至学术踩踏,放大了年龄等焦虑和相对剥夺感,造成了学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导致中国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浮躁、功利、固化的学术环境。当前,“帽子”已成为学术江湖,各类“帽子”交错纵横,已经形成复杂而牢固的学术利益网络,资源更多在“帽子”人才、其团队成员内部、其关联利益网络中流转,严重破坏了学术职业生态。而反观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却并不设置“帽子”称号,反而拥有相对良性、公平、平和的学术人才评价环境,本课题组曾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多国归国学术人才的访谈发现:少数国家在学术职业初期设置有对部分青年人才的資助计划,这部分类似于中国“帽子”设置,但其功能仅限于资助学者启动研究计划,不具有任何荣誉和资源属性。在这些国家即使是院士称号,也更多只具有荣誉属性,而不具有牢固的资源、网络、学术话语等属性。原因即在于,一旦“帽子”称号形成了与各类学术资源的联结效应,则将形成对于未获“帽子”人才的显失公平,甚至带来学术欺凌等各类问题。尤其是将“帽子”与年龄等因素强行关联,不仅将带来学术焦虑与年龄焦虑,导致学术短视等行为发生,也将严重打击超过年龄、未获“帽子”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学术躺平”带来严重的学术资源浪费,且“一刀切”式的年龄限制忽略了学科、领域乃至个体学者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实事求是开展学术评价。而且即使参考干部评价,也已取消年龄“一刀切”制度,为何科研评价要根据年龄“一刀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破五唯”政策改革不应平均用力,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破除“帽子”问题上。一旦“帽子”问题得到根除,则将消除学者追逐“帽子”引发的论文、课题、奖项、职称等不合理评价问题,其他“四唯”问题就更容易得到解决。在此过程中比较研究非常重要,应重点借鉴全球主要高等教育强国经验,对于“帽子”要不要设置、设置多少“帽子”、如何严格限定“帽子”人才权限和政策影响等重新做出规划,循此思路应砍掉一批“帽子”、规范一批“帽子”、严格限制“帽子”影响、逐步破除因“帽子”关系形成的各类限制人才发展的学术“蜘蛛网”。

从人才引进视角评价“帽子”政策科学性

除了从人才评价角度评估“帽子”政策科学性以外,另一个评价维度则是围绕“帽子”对于人才引进尤其是海外人才引进的有效性展开科学评价。这也即本文着重讨论的“帽子”与人才引进的关系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帽子”对人才评价的影响讨论很多,但对于“帽子”设置核心初衷之一的引才问题则讨论不足。在此方面应突出对于政策的影响评价研究,即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希望通过“帽子”政策吸引人才回流具有合理性; 但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教育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海外人才回流已经常态化、规模化,此种背景下应科学评估“帽子”政策对于人才回流的影响,如果发现该种影响已经趋于弱化,则应及时停止相关“帽子”政策设置,避免“帽子”政策演变成为中国内部学术人才内卷和学术资源分配的新工具。

从历史梳理来看,“帽子”政策设置的合法性基础之一,在于其被认为是促进海外学术人才对华流动的主要抓手。早在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设置有“杰青”项目,但并未引发大面积的“帽子”问题。而直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QR计划)的出台,吸引了大量海外学术人才对华流动,“帽子”才形成全球性影响。此后,各类“帽子”设置普遍包含有吸引海外学术人才的关键属性。直到现在,各界对于“破帽子”的呼声高涨,但各方仍无法做出取消“帽子”设置的改革决策,原因之一也在于“帽子”政策具有引才职能。但事实上,“帽子”政策与海外学术人才回流的关系却从未得到科学论证,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回答。

第一,“帽子”政策与海外学术人才回流规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通常认为,影响跨国学术人才流动的因素是高度复杂与综合的。其中,既包括流入国与流出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政策体系、教育实力、全球竞争性水平、学术制度、学术文化等宏中观影响因素,也包含大学排名、收入水平、同事及学生质量、教育医疗及养老等中微观影响因素。也因此,“帽子”政策只是众多海外学术人才回流影响因素中的一个,不能简单地将近年来海外学术人才的回流,完全归功于“帽子”政策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的海外学术人才回流,是否是由于“帽子”政策带来的,“帽子”政策对于海外学术人才回流的真实影响力究竟如何,该种影响力是否随时间推移不断强化或弱化,仍然有待通過研究做出科学回答。

第二,“帽子”政策与海外学术人才回流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土培养与国际流动是人才获得的两条主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超过200万海归人才回流中国,但“卡脖子”等领域人才危机反而愈发严峻。这一强烈反差表明:新时代人才工作重心应转向提高质量。对于“帽子”政策的效果评价,尤其应考虑其对于高质量人才,尤其是顶尖学术人才对华流动的影响作用。而对于通过“帽子”途径回流中国的海外人才质量评价,也不应仅仅是评价其回流前的质量水平,“海外人才回流质量”概念本身,也应该包含其后续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估。“帽子”政策主要带动的是哪一质量水平的学术人才回流,回流人才、未回流人才的质量差异如何,随时间推移通过“帽子”政策回流的人才发展质量变化趋势如何,这些问题也值得深入研究。

第三,“帽子”政策是否反而可能抑制某些海外学术人才的回流,是否存在尚未被发现的、遏制人才回流的负向效应。近年来,本课题组在美国东部地区一些顶级高校的访谈显示:部分海外人才对于“帽子”政策的公平性、合理性存在质疑,一些人才申请而未获得“帽子”称号因此拒绝回国,一些人才认为本领域“非顶级人才”获得“帽子”称号回国反而造成心态失衡拒绝回国,类似案例在海外青年教师、青年科学家、博士后等群体中较为突出。此外,访谈中还发现中外人才评价导向不同带来的人才回流阻隔,“破五唯”之后对于论文数量的要求下降、对于“代表作”等论文质量的要求大幅上升,但反而强化了以文评人、以刊评文的论文发表逻辑,使得身处海外从事工程创新与应用的科学家处于评价劣势,这些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包括产业界从事尖端核心产业工程实践的专家,在现行评价体系中无法通过“帽子”评选,导致“帽子”引才仍然主要是引进了“发表漂亮”论文的人才,对于中国破除“卡脖子”人才挑战的直接助力不足。

因此,本文认为,从引才视角评价“帽子”政策,应成为新时代“帽子”评价的关键所在。如果研究发现“帽子”政策已经完成引进海外学术人才的历史使命,海外人才已经形成常态化回流机制,“帽子”政策对于海外最顶尖人才的引进仍然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则应该即刻废止或调整“帽子”政策设置。从人才引进视角突破,有望形成“破帽子”的新思路与新抓手,真正推进“帽子”改革向前发展。

从学术界来说,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开展科学研究,对于“帽子”政策与海外人才回流规模、质量之间的关系做出科学回答。一项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多方位的、复杂的甚至神秘的。就“帽子”政策而言,其对于海外学术人才回流的影响,既可能是正向的,形成人才流动的“杠杆效应”,以少数“帽子”设置、撬动规模化的海外人才回流;但也可能带来“政策反噬”等负向影响,甚至让原本计划回国的海外人才拒绝流动。“帽子”改革要真正兴利除弊,关键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通过学术研究全面揭示其对于人才流动影响的基本规律。当前,各方对于“帽子”政策的存废仍然争论不休,各界确实苦“帽子”政策久已,但由于缺乏科学证据却无法真正动摇“帽子”政策的基础。因此,目前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即是,科学、客观、中立地进行“帽子”政策评价。“科学评价”的关键在于,研究设计合理,研究方法得当,掌握并用好大数据(甚至全样本)等新研究证据。“客观评价”的关键在于,形成“帽子”与人才流动之间完整的(准)因果证据链条。“中立评价”则要求,研究设计及研究者本人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设置任何价值导向、不违背任何科学与数据伦理。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编号:71774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7197401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人才引进帽子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沧州科技人才流动问题研究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的机制研究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