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构建艺术美育课程体系研究

2023-06-09 21:51娜荷芽张可芳
南北桥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美育高校

娜荷芽 张可芳

[摘 要]本文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高校美育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入手,对高校艺术类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价值的认知,细化美育教育课程体系,将艺术渗透美育教育。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艺术;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目前,艺术美育早已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阐明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育在培育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多年以来,在各院校中美育并未得到相应的关注。

《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行动计划(2021-2025)》文件精神和目标要求,深入研究我区地方高校美育工作,对非艺术类学生普及艺术教育提出对策,聚焦问题短板,探究艺术美育的普及与培养模式。为推动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美育教育的开展,探讨其美育使命,以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就相关课程的改革提出建议,探求艺术类课程完善机制,构建美育教育体系,致力于通过艺术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突出民族地区特点,广泛吸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使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凝聚民族团结。

1 高校美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是有效实现教育功能的关键方法和手段。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一般都会通过相关方式向学习者灌输更新颖、充实的学科理论和教育技能。不过,身为精准联结大学美育教育者、被教育者的媒介,美育学科所包含的意义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想要确保大学美育教学的合理、顺畅推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各学校应当全面关注、持续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及内容分析,以此来促进大学美育工作的深入开展[1]。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意义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悠久的历史根脉和广泛的文化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国情,对于认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让新一代青年坚定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2 高校有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能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背景下,各民族学生通过美育教育感受艺术的美,深刻挖掘中华文化美育的育人效用,对于文化的发扬与创新有着极其关键的意义。高校经由美育将我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输送到学生的身边,将经典文化的学习由书本上延伸到实践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美育为学生学习我国经典文化提供了便利,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明晰其中蕴藏的真谛,从不同层次欣赏其中的美,引发情感层面的共鸣,提高学生对国内经典文化的理解,加深文化信仰,让国内经典文化在全球化与差异化的当下依旧可以维系各民族的核心特征。地域文化是各地高校推进美育教学的核心前提,同样是各地高校提升文化内涵的美育途径[2]。各地高校利用美育教育的便利對当地的文化加以归纳整理,全面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品格,便于当地文化体系的发扬与传承,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利于优化当地独有的风俗习惯,提升各级群众的综合素养。利用不同方式的高校美育的不同方式将富含深刻意义的经典文化内里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表现出来,确保学生的文化自觉,加深基本认知,提高文化自信,形成积极正向的民族精神。

2.3 高校美育教育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在美育课程体系中应强调“德”的重要意义,在艺术美育课程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挖掘其深邃内涵。做人以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中华民族有着“崇文重教”的特殊传统,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优势,是民族地区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 “高地”和民族“样板田”,要将其作为高校“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刻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将其转化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营养[3]。

3 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首先,美育课程目标并不明晰。身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内容,美术与德育、体育教育一样有着特殊的功能、意义,所以教师在进行各类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都必须正确掌握各阶段的目标,唯有如此,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并帮助其不断地完善人格。

大学美术教育属于面向所有学生的通识教育,代表了高校合理利用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等方式来精准提升学生自身感受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总体目标。而当前我国众多院校在推进美育工作期间都存在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很多教师并不具备对美育的基本认知,未能切实认识到教育的功能,所以往往会把美育当成艺术技能教学,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学校的美育课程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显著提高。

其次,美育课程内容设置也亟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在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重视下,我们也越来越关注起了美育教育在培养、发展现代大学生审美素养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并正在探讨与现代大学生兴趣爱好更契合的美育教学内容。不过,就现阶段的美育教学内容设计而言,还存在着几个亟需改进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设计缺乏创新。由于缺乏了解,许多学校都把美育看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大部分学校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来完成美育课程,所以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时都不能保证,而且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并不关注,教师通常都是采用理论介绍的形式来进行各种美术教学,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审美要求,乏味、沉闷的美术教学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现状下,不但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艺术成绩,无法发挥教学功能,而且会导致美术课程的浪费。二是教学内容大部分由理论、欣赏等构成,基本不会组织实践性的活动,这同样会影响学生自身审美思维与水平的提高。三是应设课的状况也相当严峻,不少教师都习惯于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完成有关教学内容的设计,美育教学活动的举办也无法表现出专业性、艺术性,对于学生不具有吸引力。

4 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及其特色

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素养、成长问题,应该从美学素质教育、艺术审美发展和提高方面着手。一方面,给他们展示一种崭新的视野,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在艺术、审美理念的正确引领下,学校才能有效地进行实用和审美的艺术教学活动。立足学生艺术素质与艺术修养基础进行美育教学,才能确保教学取得优异效果,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作为提高学生形象思维水平的主要欣赏项目之一,艺术欣赏课强调学生通过创作作品,借助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调动其情感,并展现真实的人生场景,使观看者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和情感[4]。它不仅涉及逻辑和形象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涉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和衔接。艺术欣赏是潜力开发和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之一,旨在利用练习强化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此期间形成的影响、意义及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关键的。

对于美术鉴赏学科的基本认识框架而言,不但要细心挑选作品,而且要注意突出民族特色,大致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体会。首先,艺术创作一定要富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我国文明史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承,其中的文明特征被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涵盖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艺术遗存。从某种角度来说,民族特色既能够为历史文化美术奠定立身之本,又可以为研究大学美术开辟更理想的途径。其次,艺术作品必须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所产生的地域性美术形态有着一定的民族差异性。所以,尽管高校级别相同,不过因为地理区域方面有所不同,所展现的文化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想要全面发挥美育的正向作用,高校应当提高对艺术欣赏教学任务的关注程度,还应当注意逐步突出地方特点。

辅助性的知识性教学大多关注的是音乐理论教学,当前的高校学生大多是应届毕业生,过去基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在新版《音乐教学大纲》出台后,各高校虽然开始发展起了声乐教学,但大多还是在中学进行,到了高校以后相关教学工作基本上也就停下来了。因此,为提高学校的美育质量,可根据情况设立一些有利于学生的辅助性的知识性教学,为他们以后的学业成长打下良好基础[5]。

美育理论的正确掌握以及对美术鉴赏内容的合理安排是各学校美育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仅注意上述两点是完全不够的。在实际推进美术建设任务中一定要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将美术概念与欣赏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所以,美学教育除理论教学、艺术欣赏外,还必须注意与审美实践内容的合理整合。因此,除理论、美学欣赏课的开展外,还应借助美学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唯有如此,才可以在运用实践检验理论的同时增强教学效果。

参与性教学主要反映的教学理念有两点。一是作品独特性,主要说的是艺术创作方式、艺术表达,还有角色刻画等方面的独特性。在具体教学时,要做到优中选优,引导他们对一些突出的美学特色作品進行欣赏。二是美术内容,主要包括艺术性、民族性和思想性等方面。最关键的就是思想性,特别是思想性、艺术性之间的有机结合。唯有这样的艺术作品,才可以产生相应的美术风格。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大多是精粹与糟粕并存、进步与落伍共用,故而在教育界的争议也很大,并不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美术课程。所以,在艺术教育的进程中,必须注重美育观念。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心灵情感,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在总体上提高其分清是非、美丑的意识水平,并熏陶其精神,为其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良好条件[6]。

5 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美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高校应提高对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美育的理念近些年才传入国内,而其根源能够追溯到古代。自始至终,学校教育中的核心组分就包含了美育。如今,社会各界群体将目光放到了高校美育上,国家也指明了当前高校美育中存在的痛点,这也代表着构建差异化水平的高校美育体系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6 结语

综上所述,从高校美育的思想理念、艺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校园美育的精神塑造、公共美育的学科规划等方面细致论述了美育的实践,基于高校美育的概念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解读相关政策,并且将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际情况作为论述对象,由此得出美育实践的主体特征。通过对有关内容的整理,最终提出了部分有关高校美育实践的意见,以期能够为国内民族地区高校美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立国. 文化自塑与文化自信——我国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使命[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3):55-56.

[2]于芳. 浅谈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27(4):63-64.

[3]陈华. 论高校素质教育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5):26-27.

[4]张白露. 艺术——永恒的人类精神家园——读《艺术的意蕴》有感[J]. 艺术研究,2016(1):94-95.

[5]李桃境. 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6):50-51,53.

[6]周莉. 高校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评《移速教育学》[J]. 教育评论,2016(5):168.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美育高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