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教联体建设

2023-06-10 15:33黄家涛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5期
关键词:联体研修校园

黄家涛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教联体,将之作为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落实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教联体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联合部分县市区教育局,在省、市教联体试点学校(宜昌市二十五中教联体、当阳市实验小学教联体等)加快探索数字赋能教联体建设。

拓宽校园空间: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并重。校园物理空间建设以智慧校园为目标,当前的中心任务是改善数字化办学条件。全市完成了新一轮教育专网升级,互联网总出口带宽超过40G,专网内部实现了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光网互联;录播教室、数字媒体制作室、人工智能教室等逐步进入校园或进行提档升级;110所市级智慧校园加快建设,启动“城市大脑”“教育小脑”“学校微脑”建设试点。宜昌市二十五中教联体、当阳市实验小学教联体所覆盖的成员校,全部接入教育专网,网络带宽满足教学需要,无线校园覆盖全部教学区,建设有录播教室,均为宜昌市级智慧校园创建学校,具有比较理想的数字化教与学的软硬件保障条件。

校园数字空间建设以打造“互联网+学校”为目标,拓宽学校公共空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直接支持了学校数字空間的建构,让学校公共空间真正超越了公共场所。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教育领域全方位变革,将数字空间引入学校教育,打破了传统校园围墙边界,发挥其“泛在聚合”效应,建设“全天候开放”的在线学校,成为家校社协同的互动频道。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国家、省、市智慧教育平台上的网络学习空间,深化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发挥教育网站、教育微信、教育公共数据等窗口的作用,推出校园新媒体传播矩阵,生成学校数字名片。

提质课堂教学:线下课堂和线上课堂并重。线下课堂力求生动精彩。聚焦课堂主阵地,打造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智慧教学新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推进情境化项目式学习,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具有宜昌特色的课堂模式。近两年来,全市中小学共推出近700节市级以上精品课,其中在2022年全国基础教育精品课评比中,宜昌市获评部级精品课32节、省级精品课234节,均居全省前列。

线上课堂满足个性需求。全市整体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各地各校聚焦会用善用和用好用活,创新应用全面开展。目前注册用户达到42万,入选2个省级试点区、16所试点校、2支省级专家指导团队。试点学校规模化推广智能教学助手,通过数字课程资源精细化标注和知识图谱构建,精准推送适配教学进度与班级学情的优质课程资源。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建以宜昌名师、学科带头人、E教能手为主的扶智团队,开展网络名师优课扶智行动,通过线上课堂进行专题教学,扩大名师优课覆盖面。当阳市开通“爱问”校外开放辅导平台,教师成为网络志愿者,利用假期和周末时间,常态化开展在线学业答疑和心理辅导,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心理咨询需求。平台注册教师志愿者超过500人,已累计开展在线辅导近3万人次。长阳、五峰、秭归等地开展“三个课堂”应用,其中长阳县建设了160多间具备互动功能的录播教室,通过空中课堂破解了农村学校、小规模学校原来开不齐、开不出部分课程的难题。

深化教师教研:校本研修和网络研修并重。校本研修以学校为阵地,以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强。自《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发布以来,全市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学校打通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管理组,配强学科教研力量,采取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方式,加速培养年轻教师成为行家里手,为中青年优秀教师成长赋能。市、区教研部门学科教研员依托“1+1+N”学科中心组、学科网络工作室等载体,加强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备课、上课、观课、议课的全程指导,推出示范课、展示课、研讨课,提升学科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网络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正逐渐成为新常态。全市开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寒假教师研修”,教师参训率达99.7%,近600所学校实现全员过关。结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工作,半年来,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织线上和线下培训共4期,2100多人次参加。各地各学校进一步完善网络研修环境和网络研修工具,支持教师跨地区、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开展教研活动,实现智能助手与教师备课“一帮一”,助推教联体内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市教师发展中心谋划建设教师智能研修应用场景,支持试点学校基于师德修养、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主题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智能遴选和精准推送,形成直录播听评课、在线集体备课、多人互动研讨、在线名师直播等智能培训和研修模式。

着力素养培育:学科素养和数字素养并重。培育学科素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联体试点学校以深度学习理念推动课堂转型,构建深度课堂,探索单元整体结构化深度学习。鼓励教师将碎片化的知识和孤立的技能进行整合与重组,使学生在求同、比异、联结、整合等组合学习实践中,将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联通,改变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宜昌市西陵区唐家湾中小学开展“小先生、大课堂”,探索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学科渗透、全学段融合等四种模式,西陵区绿萝路小学形成移植课、示范课、创新课三种课堂样态,夷陵区实验初级中学进行“平台+”课前导学、课中小测、课后选学等探索。

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变量。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2022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都指出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是培养数字时代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聚焦全面育人新要求,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引领和普及应用。指导五峰县入选中央电教馆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将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等打造为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基地校,坚持每年举办全市信息科技教育展示交流活动。2022年以来,全市师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共获得数字媒体制作、人工智能竞赛等赛项的国家级奖项近200件、省级奖项1500多件,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启动实施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行动,重点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和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教联体试点学校开始将数字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探索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移动学习等教与学的新模式。

赋能学校管理:经验管理和数据管理并重。围绕共同缔造理念,优化经验管理。全市建立健全以“共谋、共建、共管、共治、共享”为抓手的教联体治理体系,以就近捆绑、局部均衡、整体推进为主要实施方式,以融合型(一校多区)、共建型(集团办学)、协作型(联盟)为基本模式,扎实开展教联体建设。当阳市教育局深化当阳市实验小学“一校制”改革,建立“两校四区”融合型教联体,推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宜昌市二十五中教联体坚持开展“三走”(走学、走研、走教)实践,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为学校高质量教学提供了实践途径。

加快教育治理数字化,推进数据管理。细化完善教联体评价指标体系,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社会认可、示范辐射等维度进行全方位、一体化考核。组织研究教联体的办学条件评估模型、学校资源配置模型、示范校评估模型,开发教联体建设成效评估系统,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教学管理、办学绩效评估等提供智能化评价工具,辅助科学管理决策。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对接“城市大脑”“教育小脑”,逐步汇聚融合阳光招生、花朵护航、智能研修、质量评价等场景,上线局端、校端教育可视化大屏,开通教育“一网观全域”业务驾驶舱。推动打通城市、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的数据循环,以数据融合治理提高教联体管理决策、政务服务和教育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联体研修校园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
做好医联体需“三医”共改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