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讲思政 守正创新育新人

2023-06-10 03:58汤德东姚通红魏海霞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5期
关键词:襄州五育立德

汤德东 姚通红 魏海霞

如何构建大思政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襄阳市襄州区从学科融合、活动融合、教研融合、“云地”融合等多维度构建大思政课程,使思政课更具有“心力”、活力和魅力,守正创新筑牢立德树人之基,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学科融合 让立德树人更有“心力”

襄州区通过“五育”融合,用好思政理念的“盐”,讲出课程思政的“味”,把大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春风化雨启智润心,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智育融入思政。启智慧能,明理增信。襄州区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在理科课程教学中,坚持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如在《自然界的水》教学中,教师把生命与水巧妙地融入教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绿色生命教育,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珍惜、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中,用视频解读我国自主研发的航天新材料,学生在学习研讨中增强民族科技自觉、民族文化自信。

在文科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思政育人功能。教师积极修身修为,争做文化与文明的传播者、知识与技能的解惑者、学习与修身的践行者、信仰与价值的引领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习长征历史,通过课前查阅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撰写解说词;课中应用视频“红军长征路线图”进行解说,模拟情境再现,让学生领悟“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增强传承伟大长征精神的使命感。学习疆域知识,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土,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树立领土意识,让立德树人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体育融入思政。强健体魄,文明精神。襄州区在加强学生体质锻炼的同时,以自我激励的方式培育其坚强意志、争先品格。襄阳市田家炳中学秉承“显体艺特色,促分类发展”的育人理念,不断完善体育设施、优化体育课程、创建体育特色,把学校体育与学生核心素养有机融合,提升学生体质和品格;天润小学创办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全员运动会”,创办更有趣味性、更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抬小猪”“毛毛虫”“旋风跑”等运动项目,改变传统运动会学生参与率低的局面。学生在欢乐运动中锻炼身体、锤炼品格,增强团队意识,校园变成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美育融入思政。以美育人,艺术人生。襄州区基于新时代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规律,探索出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动感的艺术教育融为一体之路。襄州区第七中学深挖教材,创新美术思政教育的全新模式,让思政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如: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开发和设计“回忆往事”绘画活动,学生用画笔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快乐往事描绘出来并做展示。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学会珍爱。

喜庆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新精神,讴歌党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襄州区开展“喜庆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书画展评,通过活动塑造美好心灵,进一步增强“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信念,进一步筑牢“听党话 跟党走”的坚定信仰。

教唱《我的祖国》,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上甘岭》视频,感悟那段腥风血雨的战斗场面,再聆听欣赏感人肺腑的旋律。在教学中以史串歌、以歌叙史,引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互动,产生情感共鸣,感受音乐律动,领悟艺术魅力。

劳动融入思政。劳其筋骨,磨炼心志。劳动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襄州区张湾中心小学根据校情学情,创新开发劳动与技能校本课程,开展适龄劳动教育。如低学段开展整理书包、洗红领巾等以自我服务为主的劳动教育;高学段开展垃圾分类、做家务等以服务他人为主的劳动教育。伙牌镇中心幼儿园积极开发园本资源,历经五载将五亩荒地变成瓜果飘香的生态种植园。在互助式、体验式、评比式的劳动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襄州区在探索“大思政”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发掘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注重以心育人,以教师智慧启迪学生智慧,以教师信仰引领学生信仰,以教师心灵沟通学生心灵;立体化、全过程、全方位打造“有灵魂的思政课”,培育身心健康、奋发有为的学生,从而让立德树人教育更有“心力”。

活动融合 让立德树人更有活力

课后活动有效度。播种梦想,收获成长。落实“双减”政策,开展课后活动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襄州区坚持“五育”并举,立足区情校情,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和体验空间,发挥学生特长和爱好,在活动中明理增信,收获成长。

襄州区石桥镇是湖北“豫剧之乡”。黑龙集小学“豫剧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传统文化教育植根于“豫剧之乡”的沃土之中,引导学生传承豫剧、快乐成长。程河是中国“三大柳编之乡”之一,程河镇学校注重引领学生担负起传承家乡文化的使命,将柳编技艺作为学校课后活动重点项目进行发掘,弘扬柳编艺人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研学活动有维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政教育不应该囿于校园的藩篱,必须坚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历练。

襄州区多维度开展研学旅行,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襄阳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学校组织学生研学襄阳姚岗苏维埃政府旧址和星火红军枪炮厂、红军医院、列宁小学旧址。让学生重走红军路,体验红军当年的艰辛和荣耀,感悟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徐窝革命烈士纪念馆,祭奠英烈,追忆革命初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到襄阳古隆中,开展“看三国遗迹、颂三国典籍、听三国历史、观三国演出、学三国精神、寻三国智慧”活动,探寻历史足迹,研学三国古韵。

襄州区坚持“研学一体,知行合一”的原则,积极构建“课堂+课外”“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有特色、多维度地化解“大思政”理念与课程思政体系有效融合的难题;推动思政理论实践化、具体化、生动化,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启智增信、踔厉奋发,从而使立德树人教育更有活力。

“云地”融合 让立德树人更有魅力

教育引领未来,数字点亮成长。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在教育教学中,襄州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云地”融合上好思政课,使信息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让思政教育鲜活具体、生动有趣,激发学生乐学善思。

发挥信息化优势。襄州区利用“互联网+红色资源”,在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学习二十大 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应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开展思政教育,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爱国爱家乡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網上探寻家乡红色故事”“网上升国旗、祭英烈”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牢记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家乡,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数字模拟原生态。襄州区将“互联网+体验”的理念和虚拟技术引入思政教育中。襄州区第九中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建禁毒教育体验馆,将吸毒引起的各种症状,经过技术处理后以可视化的体验形式在禁毒教育中展现。运用数字智能手段模拟原生态,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经历、主动实践、感悟反思。模拟体验、沉浸式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辨别力,以警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用信息技术激活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构建立德树人“云阵地”,使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从“云端”走进学生“心间”,以情境式、体验式教育,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把稳人生航向、夯实人生根基,使立德树人教育更有魅力。

襄州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全面构建“五育”融合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内化到学校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守正创新培根铸魂。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襄州五育立德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襄州,来了你就不想走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襄州为老干部开辟抗疫空中课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桑榆浩然空中讲堂》正式开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