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高中作文教学探析

2023-06-10 23:00赵婧姚雨晨谷志超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5期
关键词:视域作文素养

赵婧 姚雨晨 谷志超

“文思如泉涌”是写作者最想达到的境界。然而,高中作文的写作囿于高考这一限制条件,使得许多学生常常有种“背着包袱游泳,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因此讨厌作文、逃避作文。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模式存在诸如内容空虚、无话可说、应付考试等问题,愈发让学生“谈作文色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生活·實践”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实践为方式的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实践为路径的教育,是源于生活实践、通过生活实践、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生活·实践”教育的实施方式是“融合式”,即通过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的融合,学校与社会、家庭、大自然的融合,完成对人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教学与“生活·实践”教育有着天然的适应性。

本文认为教师可以让“生活·实践”教育成为高中作文的“源头活水”,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语文课堂作文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考虑到现有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多聚焦内容、形式、技法、策略等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分领域”,侧重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专项研究较少,本文从拓展写作场域、通过生活实践获得体验、变“应试”为“应需”三个方面,结合“生活·实践”教育进行探索,让“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指导高中生进行作文写作,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拓展写作场域,让“生活·实践”教育成为作文的素材之源

语文课堂是作文教学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组织得好与不好,课堂效率高与不高,直接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传统的作文课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作文训练、作文评讲,课程设置上也就是写练课和讲评课。教师对学生在写作之前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很少了解;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往往不予重视,只关注最终呈现的作文。写作课的常规模式往往是教师布置题目、限定时间、集中讲评。这样的写作课死板沉闷,耗费时间又收效甚微。

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写作之前的经验感受,帮助学生在素材积累阶段打好基础。对于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从下笔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与生活相关的素材,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帮助学生打通学科与学科之间、校园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作文素材信息链,从而引导学生实现作文与生活的紧密连接。

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学生的写作训练更多还是在课堂进行。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例如,训练学生对人物或事物的描写塑造能力时,选取班级或校园中常见的对象,方便学生进行观察。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营造情境。课堂形式上,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写作练习加讲评模式,通过打造多样化课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如互评互改课、素材分享课、微型辩论课、时事评论课等。通过不同的课堂形式,带给学生多样的课堂体验。

通过实践获得体验,让“生活·实践”教育成为作文的灵感之源

陶行知先生曾言:“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实践”教育的本质正是通过生活与实践,开发学生的内心,进一步创造学生的美好人生。

“生活·实践”教育与语文作文教学的结合,能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一方面出发,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的同时感受写作的魅力。因为学生生活面大多较为狭窄,且囿于自身年纪,他们中的大多数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写作中表现“小我”。学生的表达常常出现大量的“我哭了、我笑了、我迷茫了、我很难受、我很喜欢、我觉得……”,许多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被以“我”为中心的藩篱困住。“为赋新词强说愁”,学生常将仅有的一点点情感体验无限夸大,放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虽有体验,却容易一叶障目。这种题材取向使得青少年难以站在民族、国家、世界、人类的角度去感悟人生,更谈不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无法书写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无法观照社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似乎只剩下“家事”可写,这也导致诸如“一个雨夜,妈妈背着发烧的我去医院,我在妈妈的背上感动得哭了”之类的作文层出不穷。

鲁迅先生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因而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中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将写作主体由狭小自我向生活实践转变,从生活实践中汲取灵感。要帮助学生努力突破只向自身取材的桎梏,鼓励学生多向社会取材,引导学生将单纯自我表白式的笔触转变为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对整个社会的深切观照。

变“应试”为“应需”,让“生活·实践”教育成为作文的兴趣之源

“生活·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人的生活或人的感性生活是“生活·实践”教育的根本视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践”教育,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小见大,推己及人,由此培养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个体人,具有真善美品行特质的社会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未来人,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自己。当学生的写作为自己而写,由灵感而发,学生自然而然能够感受到表达的乐趣。提倡学生的个性,凸显学生的人性,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在作文训练中,须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个性情感,抒发自己独特的个性化体验。通过生活实践获得的人生体验,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的写作,更有益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让“生活·实践”教育成为高中作文的兴趣之源,就是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感受生命,经常通过语言对内心的感想予以表达,并对一些没见过的事物用语言进行描绘,将其与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学生的表达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同时,思维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让“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指导高中生进行作文写作,实质上是引领学生把呈现真实的生活世界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将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作为写作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从观照生活、丰富写作内容入手,引导学生紧密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将“生活·实践”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对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大语文课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线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择善而从。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2021SJGLX442)、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度重点课题“‘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师范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SHSJ2022009)、2022年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校本课程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秉乾

猜你喜欢
视域作文素养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