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6-10 02:58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9期
关键词:家庭经营居民收入支配

王 璐

(作者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水平得到了重大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由于区域和行业的不同,收入差别依然存在。知悉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变化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国家的鼓励与扶持,农业发展越来越好,农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鼓励农业发展、扶持农村中小型企业、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以及降低农民进城务工门槛等宏观政策无形中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1]。

(一)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的整体变化趋势

通过查阅《安徽统计年鉴》(2005—2021 年)的数据,2005 年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2 640.96 元,至2021 年已达到18 372 元,近二十年间增长了5.96 倍,增长趋势十分明显。

表1 数据表明,安徽省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2005 年到2009 年,由2 640.96 元增加到4 504.32 元,此时期增长快速,上升趋势明显,呈直线增长趋势,为中幅增长时期,其中2008 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导致2009 年的增幅出现大幅度下降;第二时期是从2010 年到2014 年,由5 285.17 元增加到9 916.42 元,此段时间内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绝对增长量变大,增长趋势较明显,为快速增长时期;第三阶段是从2015 年到2021 年,由10 820.73 元增加到18 372 元,此段时间受到国内社会大环境影响,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绝对增加量比较小,为小幅增加时期。

表1 安徽省农民平均每人净收入

(二)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具体变化趋势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以分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表2 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安徽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组成状况和结构性增长状况,计算出了各影响因素在相应时间段内的增长率,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在相应时间段内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份额。

表2 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源情况

1.家庭经营收入的变化

从表2 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在逐渐下降。从表2 的收入数据构成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最高为2005 年的56.77%,最低为2021 年的36.99%。增长率在2005—2021 年是先降后升,而后呈再次下降再次上升的趋势。贡献份额在2005—2018 年也是逐年下降,到2021 年有所回升。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上升,证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政策,政府补助、土地资产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增加发挥了效用,产生了显著影响。

2.工资性收入的变化

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净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但表2 数据表明,工资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份额却不是一直增加的,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然后再上升的波动趋势。从 2005—2012 年,家庭经营收 入的贡献份额是上升的,具体是从0.45 上升到0.55。到 2018 年,工资性收入的贡献份额呈下降趋势,从0.55 下降到0.25,到2021 年又呈逐渐上升趋势,从0.25 上升到 0.30。其中,工资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占比中,最低比重为2021 年的34.69%,最高比重为2012 年的45.3%。工资性收入在各时间段内的增长速度和相应的贡献份额呈现出先升后降而后上升的波动趋向。其中,2012—2018 年,工资性收入的增长率以及贡献份额都持续下降。由此可知,从2012—2018 年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以及贡献率逐步下降。工资性收入占比的持续下降,会进一步扩大社会贫富差距,引发通货膨胀,降低一般劳动者的社会福利。

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变化

由表2 可知,从2005—2021 年的可支配收入的结构组成来看,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最低的比重为2005 年的4.98%,最高的比重为2021 年的28.32%。从比重增加的趋势上可以看出: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正逐步成为农村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贡献却与其所占比重有所不同,从2005—2021 年呈现出先降后升,而后再降的趋势,最高为2015—2018 年的0.49,最低为2010—2012 年的0.11。

二、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素

收入变动的影响因素包含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其中,直接影响因素主要用于分析收入来源和费用的支付;间接因素包括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农民的劳动力资本对农业生产积极效果的影响、农业投入对农业再生产能力的影响和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等。

(一)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直接因素

1.农作物价格低廉

在农村居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2],对二者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分也是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分。农作物出售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作物价格低廉是阻碍农民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2.工作岗位的减少

21 世纪初,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效率一直停止不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停工甚至破产,大型国有企业运营效率低下,萎靡不振,失业比例逐渐递增。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极大阻碍,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下滑明显。

3.农村中小型企业低下的运营效率

农村劳动人口的文化素质也影响着乡镇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效率,这类企业运营效率低下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3]。

(二)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间接因素

1.土地制度的影响

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土地制度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效应会提高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土地的流转会减少种地农民,使得这部分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出去,增加收入。

2.税负的轻重

税负是在农民的净收入中乘以相应的比例得出的。繁重税负会加大农民支出压力,使农民的最终净收入下降。对农民纳税人的税负减免,既减轻了农村居民的税负负担,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

3.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

在影响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伴随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在逐渐增加,劳动力素质也在由小学文化程度向大专及以上学历文化程度转变,整体文化素质逐渐增强[4],从而增强劳动创造能力,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三、提高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国家应当宏观调控农作物的价格,对农村工业构造加强调整,增加农村居民的家庭筹划性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农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适当调控农产品的价格,引导农民种植、生产适销对路的高品质产品,从而增加农作物的额外价值,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第二,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大扶持乡镇中小型企业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应当大力扶持,多加鼓励乡镇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增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第三,适当增加工作岗位,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若如此,农村大量剩余的有效劳动力就会流向城市,他们在城市中工作,既能为建设城市出力,又能赚取工资来增加家庭收入。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降低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的门槛,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切实保障劳动人民的利益。

第四,提高农村企业的运营效率。农村企业的运营效率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各方面福利,高效的运营效率会增加员工的工资,而这些员工之中大部分是农民,所以又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所以国家应当制定适当扶持农村中小企业的政策,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五,应当落实减轻农村居民税负的政策。在巩固现有的减负成果的情况下,加快税收改革步伐,明确税收的范围、方式、比率等,以便监督和管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杜绝乱收税费的情况发生。

第六,提高农村居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助力其扩大就业范围。众所周知,农民的收入水平与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来增加农民的收入。首先,应大力开展成人教育、成人考试等多种教学模式,积极宣传办学,让农村居民能够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应当多加鼓励多元化的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

猜你喜欢
家庭经营居民收入支配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跟踪导练(四)4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山东寿光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主要措施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我国家庭农场认定标准问题研究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