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差异才有真正的教育

2023-06-10 03:58张基广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5期
关键词:炒栗子湖北省教育部

张基广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武汉市首届“十大最具影响力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领航班首批成员,教育部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我一直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最为重要的是承认差异,尊重选择,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教育更具个性化和差异性。因为没有差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次,辽圣宗巡视天下,发现一个叫萧朴的臣子特别善于治理。在他的领地内,百姓安居乐业,个个笑逐颜开,于是辽圣宗就问其故。

萧朴谦恭地说:臣下哪里有什么经验,不过是在炒毛栗子。刚开始时,栗子放在一个锅里炒,但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小的熟了,大的还生着;大的熟了,小的却又糊了。后来臣下就把大的和小的分开炒,都能炒得一样香甜可口。臣下办任何事情,就像炒栗子一般,分清层次,注意火候。除此之外,臣下别无他能了。

辽圣宗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哪里是在炒栗子,分明是在教寡人治国之道啊!

其实,“分锅炒栗子”也在教我们教育之道——没有差异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不关注差异就没有真实的教育。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让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下”,就是因为我们在简单地“一刀切”“一锅炒”,我们需要从“一锅炒”到“分锅炒”。

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其实有不同类型:有的是“视觉学习者”,要注意力集中盯着黑板和老师;有的是“听觉学习者”,眼睛不一定盯着黑板和老师,但耳朵在听;有的是“触觉动觉学习者”,在动手体验中学习更深刻。

一堂真正的好课,是还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尽可能让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在班级授课环境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有一次,我和几位教育同仁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底从哪里来?最后,讨论分成了两个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如果你不刻苦训练是难以有兴趣的,即使有兴趣也不会持久;另一方则认为给你充分的自由,你就会自己摸索出兴趣。

仔细想来,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不断练习有时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会扼杀学生的兴趣。同样,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则可能让人变懒,也会失去兴趣。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自由才有兴趣,有的学生适当给他压力才有兴趣,关键是让他听从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兴趣所在。

而最好的做法是:讓学生去见识更多、更广、更大的世界,见识大千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发现自己的发展可能性。

教育其实就是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在此过程中,去发现、帮助、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帮助他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激发他朝着这个方向持续走下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前不久,读了一篇文章《医疗的本质》。在文章中,作者科普了“医疗的本质”:病是怎么治好的?医生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其实,所有的医疗行为只是起到支持作用,最终战胜疾病的,还是病人的自我修复能力。换句话说,医疗的本质是医生支持病人生命的自我修复,最终战胜疾病的还是靠人体自己。

所以,一切学习归根结底是自我的学习。

我把人的学习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蜘蛛式学习”,坐而待食,靠老师或他人“喂”知识;二是“蚂蚁式学习”,做的是知识搬家、囤积知识的活;三是“蜜蜂式学习”,采集百花、终酿成蜜。很显然,学生更应该是“蜜蜂式学习”,把“死知识”化为“活智慧”,化知为智。

我一直认为,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有两个根本:一是自主,二是自制,犹如油门和刹车。而决定学生发展最根本的就看两颗种子:一是主动性,二是自制力,这两方面发展较好且平衡的学生,未来才可能发展得更好。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炒栗子湖北省教育部
老汪家的炒栗子店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