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 精当 严密

2023-06-11 22:56潘东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叙事艺术

潘东明

摘 要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该文情节紧凑,具有高超的叙事艺术技巧。它高超的叙事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精妙,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密。本文对《烛之武退秦师》精巧的叙事艺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叙事艺术 语言精妙 选材精当 结构严密

《烛之武退秦师》是经典名篇。它塑造了烛之武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那个时代风云激荡的历史。它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其原因固然与其内容相关联,但也与其高超的叙事艺术密不可分。这高超的叙事艺术表现在语言的精妙,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密。

一、语言的精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史传文学也要讲究语言的准确形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里的虚词十分准确精妙。试想,去掉这几个虚词,文章就会变成“臣壮,不如人;今老,无能为”。语言简短,斩截有力,推辞拒绝的态度坚决,毫无妥协回旋的余地。短则短矣,但却写出了人物负气任性、不顾国家大局的负面形象。这就有悖于烛之武的整体精神。有了这几个虚词,增加了语言之间的时间间隔,人物语言舒缓深长,显示了烛之武长期得不到重用的辛酸遗憾。舒缓委婉的语气也符合烛之武善于言说的辞客身份,更符合《左传》所一直提倡的君臣之礼节。“……‘吾其还也。亦去之”,这里的“其”“也”“亦”“之”等几个虚词,同样精妙传神。它以舒缓的语气将晋文公撤军时愿望没有达成的不舍伤感,以及“有亲不能靠,有仇不能报”的万般无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文章不仅虚词运用精妙,实词运用也同样精妙绝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短短八个字,内涵丰富。“函陵”“氾南”属于郑国。“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将秦晋联军来势汹汹、郑国丧权失地、国家危难的情形和盘托出。这两句又交代了两军驻地不在一起的情形,暗示秦晋两军指挥的不统一,为下文烛之武说辞离间、进而达到分化秦晋联盟的目的埋下伏笔。而两军分列异处,为烛之武后来顺利拜见秦伯、游说秦伯提供了方便。“夜缒而出”四个字,交代了烛之武出行的时间、方式。国之使者出行不能在白天,不能举行欢送仪式,不能打开城门走大道,暗示敌人大军压境,兵临城下。而烛之武是一个“今老矣”的老人,又是一个有身份的大夫,却用“夜”“缒”这种偷偷摸摸、很不体面的方式出城。为了国家,烛之武已舍弃个人的颜面,放下了个人的尊严,忍辱为国的形象着实让人感动。“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这里多为实词,几乎没有虚词的间隔,没有语气的延长。从语言形式中,我们看到了秦伯没有迟疑犹豫、拖泥带水。秦伯见利忘义、背弃盟友的欢悦的形象跃然纸上。人们常说,实词是文章的体骨,虚词是文章的性情。在本文中,实词不仅构建了文章的体骨,也同样表现了人物的精神。

二、选材的精当

文章是由材料构成的,选材决定着文章的成败。《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材极为精当。它的精当表现在游说背景的介绍,游说人选的确定,游说说辞的铺展,游说结局的点明等过程中。

烛之武游说的背景是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这其间发生的可写的事太多,诸如秦晋的密谋勾结,两国军事上的行动,面对秦晋入侵时郑国的抵抗,等等。但叙事者只写了三件事:围郑之事实,围郑之理由,两军之驻地。但却将秦郑无矛盾,秦晋貌合神离,秦晋深入郑国的紧张形势,郑国命悬一线的危险等等,交代出来,行文简练,含义丰富。

国家危在旦夕,郑国内部肯定会有复杂的局面,内部的紧张慌乱,应对的对策方略,游说的人员选择等等。但文章同样选择了三个材料:佚之狐的推荐,烛之武的推辞与“许之”,郑伯的道歉与说服。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游说人员的选择而展开,不枝不蔓。佚之狐推荐时的“国危矣”,点明了国家的形势与游说的必要性。“师必退”,交代了燭之武的才干以及选择烛之武的理由。郑伯之叙事从两个方面来展开:“是寡人之过也”的道歉,消解了烛之武不得重用的不满抱怨;“子亦有不利焉”的利害关系,将烛之武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连接起来,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而烛之武之推辞更是值得称道:长期得不到重用,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自然压抑、牢骚、愤懑。推辞,更显得人物形象的真实可信。但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烛之武虽有牢骚,但仍顾全大局,抛却个人恩怨,临危赴难,突出其深明大义的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而推辞,也使行文曲折变化,起伏波澜,纡徐有致,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

烛之武的出使秦军、游说秦伯最为关键。见秦伯的过程肯定艰难不易,而文章仅用“夜缒而出”,言简义丰,将国家的形势、烛之武的精神,简约道来。游说秦伯之时,也应头绪纷繁,秦伯的神情,秦伯手下的状态,烛之武的动作心理等等。而作者仅写烛之武的语言,其余一概略去。写烛之武的游说语言,也仅仅从“以害警戒,以利相诱,以史离间”三个方面,干净利索地叙述清楚。游说之结果,仅用“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道出。出使秦军之过程,游说之内容,游说之结果,要言不烦,详略得宜,选材精当,显示出了作者高超的选材艺术。

三、结构的严密

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搭配与排列。优秀的作品总是前后勾连,环环相扣,浑然天成。《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十分严密,这主要表现为“国家危险境地的照应”“出使行为的前后关联”“烛之武形象的前后协调”。

文章开头就以“秦晋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道出郑国的险恶处境。接着,在游说人员的选定时,以佚之狐的“国危矣”,郑伯的“今急而求子”加以强调。然后,在游说过程中,又以烛之武“夜缒而出”“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照应……前后一脉相承,相互呼应。

烛之武的出使以及顺利见秦伯以至最后游说的成功,同样是草蛇灰线、伏脉其中。“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两件事都是晋、郑之间的矛盾夙怨,暗示秦、郑之间并无冲突,秦之出兵皆由晋国牵系而来。这为烛之武游说秦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交代了两军的驻地及两军的关系,为下文烛之武顺利地见到秦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烛之武晓以利害动之以情进而达到游说成功做了铺垫。

烛之武前后形象也协调一致。“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师必退”,语气坚决肯定,间接显示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形象。后文烛之武见秦伯后,通过烛之武的语言,“以害警戒,以利相诱,以史离间”,则从正面具体地展示了烛之武的辩士风采。而最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的游说成功,同样也间接写出了烛之武的辩士神采。

而文章的整体内容紧紧围绕着“退秦师”这个中心,故事各环节连环相扣。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所以才有郑国选择说客游说秦国之对策;才有烛之武这个说客之出场、出使、游说;才有出使游说结果之交代。各个部分内容依照故事发生的时间先后、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渐次展开。文章以秦晋围郑、郑国危险始,又以秦晋盟散约败、郑国危险解除终,首尾对应圆合,浑然一体。

[作者通联:安徽淮北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叙事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及叙事艺术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以水墨而文学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