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023-06-12 04:52万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任务群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万巍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课堂要真正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教师亟需设计有质量的学习任务群。学生在语文课堂沉浸在任务群中,在任务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在任务中感受、运用语言文字。语文课堂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任务去涵养、深化学生健康合理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 任务群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语文课堂同样翻天覆地。核心素养理念一路走来——昨日的晨曦微光蕴藉蓬勃成为日中之阳——照亮、温暖、滋长了一批批中小学生。语文教师与时俱进,转变角色、调整策略、激发兴趣、搭建平台、提供助力……这一切只为促进学生在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设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更有效

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到实施并且获得实效,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学生要自愿、自主、热情地走进语文学习的课堂。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懒散、懈怠、冷漠的状态,即使是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也不能顺利进行,又怎能期望学生积淀文化底蕴,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涵养道德修为呢。语文教师必须扮演好语文课堂总设计和总导演的角色,采取多种策略,开展各种活动,把学生作为主体,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沉浸在语文课堂的任务群中,在沉浸中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课堂上设计有价值、有吸引力的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问题驱动学生的发展。问题的选择和设计应该来源于对学情的调查,这样的设问更有针对性,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和热情。在北京市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现场会上,本人进行了《以“我”观物——看柳宗元山水游记“借物写心”的特点》单元教学实践。课前,教师针对《永州八记》的阅读存疑做了学情网络调查,最后选择、设计了一个有趣并且有意义的问题作为整个主题阅读的切入点。

为什么柳宗元经常在景点拔草、砍树、放火?

课堂上,学生一下被这个设问吸引住了:这个问题有没有依据,依据在哪里,柳宗元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么做的时候是何种心境。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再次细读文本,比较“永州八记”相关内容的关联,联想到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经历和心境,最后分析推理得出探究结果。

永州这些幽丽奇景地处荒郊僻野,早已被世人遗忘、遗弃;柳宗元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到达这些奇美的景地;柳宗元这样一位谪弃之臣执意要去寻找那一片被遗弃的山水,是因为柳宗元从永州山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围绕这个设问,学生阅读、探究、讨论交流。最终,柳宗元沉溺永州山水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心境,想必学生们就不难理解了吧。一个能够抓住学生的有意义的设问,不仅能够推动课堂节奏,还能够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默默孕育成长。

《生于忧,死于安乐》一文的核心观点是生于忧,死于安乐。孟子在论述生于忧患时又从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条件两方面加以论述。

教材对第二段第一句话中的第三个小分句的注解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以此类推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常常犯错误,这之后才能改正;心烦意乱,思想堵塞,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在言谈中流露出来,之后才能被人们理解。

针对书下注释和文章的翻译,学情调查表明,31%的学生質疑这个注解(翻译)的合理性。教师利用学生这个质疑设问。

这个注解(翻译)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这一设问激起探究的风暴。学生仔细研读了原文,查找《孟子》相关研究资料,甚至请教了高校古代文学的专家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最终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结果。

探究结果一,这种理解与客观事理不符。生活真实不是这样。人们常常犯错,这之后怎么就能改正呢?思想受到困扰,这之后怎么就能振作了呢?(一个人的思想)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之后怎么就能被别人了解呢?

探究结果二,这样的注释(翻译)与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不符。文章在论证“生于忧患”时,首先从个人的角度,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物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磨难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论述的是逆境造就人才。同样,孟子也非常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成才的影响,即第二自然段中写到的“人恒过,……而后喻”。孟子的本意应该是,人只有积极主动地“改”“作”“喻”才能在逆境中有所作为。所以翻译应该把“改”“作”“喻”当作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当做最终的结果,即人常常犯错误,这之后如果他能改正;人的内心忧困,思虑堵塞,之后如果他能奋起;(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之后如果能被别人了解,(那么他就能够有所作为)。教材中的注解、翻译忽视了孟子对成才主观能动性的论述,理应调整。

这就是学生们探究的真实结果,这是多么合情合理的见解。

这一设问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有了深刻细致的理解,更加让他们懂得了在逆境中走向成功的主观条件——主动调整。学生们细读文本、查阅资料、比较分析、思辨推理等能力都在对问题的探究中逐步得到了提升。

二.设计任务驱动学生思维发展,让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为学生设计有价值的任务,可以持续加快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同样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老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与现行统编本教材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均将原文分成两段。根据课前预习存疑的学情网络调查,有23%的学生对教材的段落编排有自己的看法。

教师根据实际的学情,设置了一个任务。

如果你是人教社的编辑,请重新给原文编排段落,并说明理由。

再次挑战教材!有些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疑惑,这怎么可能!他们大概以为我神经出了毛病。我笑着重申这是今天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们低头开始再次研读文本,有的已经在课文上重新标注层次、擦掉、再标注,偶尔教室里不时发出一声“啊哈”,他们开始思考了,慢慢地有学生已经就近和周围同学结成小组讨论上了,他们有些自己的思路了并且思考正在深入、碰撞,接下来教室里议论纷纷、唇枪舌战了。10分钟过去,教室里一片生气盎然,兴奋闪亮在很多同学的脸上。他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最终,他们呈现了多样的探索结果。

探究结果一,新两分法——文章第一部分具体阐释道理,第二部分得出结论(观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学生从文章的行文思路将段落编排为两部分,即分总的结构。而不是我们语文教材上所分的两部分,把个人角度和国家角度,把“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两部分杂糅到一起,不知所以然。

探究结果二,三分法——文章首先从个人角度论述了“生于忧患”,然后从国家的角度论述了“死于安乐”,最后总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学生从文章的行文思路将段落编排为三部分,即分分总的结构。

探究结果三,四分法——文章首先从个人的角度列举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出观点“生于忧患”,然后进一步阐述人才从奋斗中来,接下来笔锋一转,从国家的角度阐释“死于安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位同学按照文章的行文思路将段落编排为四个部分,即起、承、转、合。

学生们侃侃而谈,理由阐述简直就一是篇小论文。虽然他们的结论还值得进一步商榷,但是不可否认,学生们在任务引领下,对文章的思路层次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理解,也深入地理解了从忧患走向成功的主观条件,明白了安乐让人灭亡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也懂得了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重要性,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一项有价值的任务设计,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让德育渗透也随之走向深入。

学习《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学生对“真将军”这一评价耳熟能详。他们脱口而出:真老师、真同学、真朋友……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任务。

围绕“真”字,给《周亚夫军细柳》一文画一幅思维导图,并解说思维导图。

再次研读文本,有同学很快就开始动笔,有同学则凝神静思。围绕“真将军”,有学生从军礼、军容、军纪,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有同学则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把文章连缀起来。他们的思维导图有理有据、层次清楚而且逻辑严密。

而有同学则不仅仅停留在“真将军”这一层面上,他由“真将军”联想到了周亚夫坚守岗位、忠于职守、一丝不苟的“真精神”,继而想到了汉文帝是一位知人善任的“真君主”,甚至关注到了文章的语言是“真文字”,司马迁不隐恶、不虚美的“真情怀”。

围绕“真”字的一幅幅思维导图,呈现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展了学生文化的广度,让所有同学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要学习周亚夫那种真精神、司马迁那种真情怀。

三.组织学生开展创编,让核心素养在创新中深化

语文课堂,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实际获得的基础上,尝试有意义的创作,比如续写、改写、创编等。这种任务不仅能推动学生回顾已学,而且能深化学生的学习心得、感悟。比如,课堂上,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对文章及语句进行赏析外,更应该引导学生拿起笔,去创造真善美,升华已经感受、领悟到的积极的价值观。这样的创编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原作的理解,还能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也会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如何从逆境走向成功。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情景设置创编寓言故事。

创编任务,请根据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依据情景创编寓言小故事。故事不仅要让读者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还要让读者领悟从忧患走向成功的条件。

情景设置,森林里住着一群狐狸。有一只狐狸来到一个葡萄园,葡萄园的篱笆非常牢靠且篱笆之间间隔狭窄,仅容一只狐狸艰难钻进去。葡萄晶莹剔透,香气扑鼻,狐狸馋得直流口水,连忙伸手去抓,葡萄架太高了。狐狸跳了起来,够不着它。他累得直淌汗。葡萄还没有成熟一定是酸的,他说。然后他悻悻地回家了。接着,又有三只狐狸艰难地钻进了篱笆,每一只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创编实录:

第一只狐狸一直努力地往上跳,它认为这样一定会吃到葡萄,他一刻不停地跳,最后累死在葡萄架下。

第二只狐貍跳起来吃不到葡萄,十分生气,它围着葡萄园一边跑一边骂街,结果引来了葡萄园的主人,主人一锄头给它结束了性命。

第三只狐狸一直往上跳,它始终摘不到葡萄。他盯着自己和葡萄之间的垂直距离凝神静思,他终于醒悟过来,他搬来了一个高高的凳子,还找来了一根带钩子的木棍,终于他吃到了美味的葡萄。

这只狐狸天天躺在高凳上吃着美味的葡萄,什么活都不干,渐渐地它的身材越来越胖,半个月体重陡增30斤……

葡萄园的篱笆依然很窄很窄,狐狸再也出不去了。

创编寓言这一任务,深化了学生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核心内容、从忧患走向成功的主观条件的理解。同时,这一任务,又推动学生主动去运用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四.整理归纳文学、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语文学科饱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然而,当前有些年轻人被西方的文化思想侵蚀,渐渐淡忘了自己国家的文化和精神,对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过分崇洋媚外,对学生个体的危害不言自明,对国家发展更是灾难性的。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指引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坚定学生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心;有义务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韵律的变化,学习“平仄”规律,了解首、颔、颈、尾四联的分类,认识五字、七字、格律诗和绝句的划分,让学生为古诗词的美感所折服。学习《游山西村》,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索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及相关艺术形式,进行收集整理。这种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更加惊叹祖国的传统文化,随着学生的自豪感的自发生长,立德树人自然而然地获得成效。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深入贯彻“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知识延伸到文化,从能力延伸到修养,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更大进步和发展。

五.引领学生多维品读,形成丰富的文化内蕴

德国学者卡希尔认为语言具有理性和情感的双重特征。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立德树人”功能,达成“润物无声”地整体渗透,就要从语言文字上多下功夫。

“品读”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它能让师生通过共同的阅读和品味,赏析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魅力,剥离开文字表面的迷雾,深入文本揣摩、品鉴,形成与作者的共鸣。品读的过程是思维内化和情感积淀的有力保障,以此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德育的根本。中国文化传统内涵丰富,爱国主义是其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经典之作,也是一部感人的爱国主义重要篇章。学习时,教师引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三个维度给学生安排阅读任务。学生在多维品读下,能够自己精读文本中有关抗美援朝的三个故事,然后选择某一个故事中最动人的点、最动人的片段,最动人的细节……,用书信、诗歌、读后感等形式呈现自己的品读成果。或是拿起画笔,为这打动人心的一幕勾勒出内心的色彩,并为其配一段文字说明,说说自己的创作心得。

这种多维品读调动了学生的生活感受和情感,形成自己的创作,让品读找到归属,对于“最可爱的人”找到了他们的动人点——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多维品读内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通过多种形式更加深刻地感悟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的英勇、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化德育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任务群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任务群教学:小切口,大世界
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