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力结构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3-06-14 03:21裴绍志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练课程标准技能

裴绍志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其中,运动能力是学生发展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它是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发展的依托,所以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三個维度,主要体现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这三个维度是完整的整体,每个维度都是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应全面发展。

一、打牢体能基础,为运动能力提升奠基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它是人体健康的基石,是运动技能良好发展的基础。系统地发展学生的体能,学生的体质健康就会达到相对理想的标准。也就是说,学生体能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内容安排上将体能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清晰地传达了体能也要系统发展的信号,将发展体能放在与发展运动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充分利用各项体育活动空间,系统地发展学生体能,使学生的体能达到良好水平,只有这样,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才会有基本的保障。那么如何系统发展学生体能呢?笔者简要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关注体能发展敏感期,在不同学段重点发展关键体能

《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体能部分提出,体能学练主要针对改善身体成分,发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平衡能力等,为学生增进健康和学练专项运动技能奠定基础。在每个学段的内容要求里,提出基本涵盖11项体能的内容要求,同时在教学提示中,水平二与水平四提出了要注重学生体能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关注学生的体能发展敏感期,并对每个水平的敏感期体能进行了说明。依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每个水平段,将敏感期体能进行系统梳理,开发敏感期体能大单元,用18个及以上课时进行敏感期体能专门的、系统的学练。如,在水平二阶段,构建发展学生灵敏与协调为主题的大单元,以主题为方向,通过各种游戏和其他学习内容,系统发展学生灵敏与协调素质,从而满足学生关键体能在敏感期得到良好发展的需要。

(二)打造体能发展“学练链条”,保障学生体能系统化发展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建立“学练链条”。“学练链条”是指为了达成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校体育校内教育中各个学习环节及其延伸的家庭、社会学习环节进行结构性串联,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学习结构。打造由可发展体能的空间所组成的体育活动“学练链条”,让链条中每个环节对体能发展都有固定的学练时间、学练目标、学练内容、学练方法、学练评价,同时这个链条各个环节的任务是以体育课堂《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每课时10分钟左右的体能教学,延伸至大课间、素质拓展课、课外活动、家庭体育锻炼等环节。

这些环节的体能发展内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能敏感期发展需要,从结构化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设计,保障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体能学练内容,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前提下,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封闭式联动的发展体能学练链条,从而保障中小学各个学段的学生体能得到系统地、全面地发展,进而服务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提升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

二、重视运动技能学练,帮助学生掌握专项运动技能

运动认知与技战术学练后的展示或比赛,是运动能力的核心部分,形成与发展这些运动能力相关素养后直接体现的就是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掌握。《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保证学生初中毕业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而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过程,就是学生运动认知后技术与战术在真实情境下的运用。所以可以基本等同认为,这个维度的体现就是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发展。

(一)关注运动认知的发展,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做好准备

运动认知的概念界定有多个版本,但各种界定均认为运动认知是指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认知活动,它包括在体育运动中的知觉、记忆与思维。通过对《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三至九年级发展的运动认知,一般泛指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记忆、理解与运用。也就是某一运动项目的价值意义的认识与迁移、基本技术的结构与顺序的认识、运动项目的战术认识与理解、规则的认识、理解与运用、安全知识的理解运用、运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等。它是这一专项运动技能基本掌握的前提,也是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另一基础。

1.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通过结构化内容服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结构化内容中,基础知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认识运动项目价值、意义的载体,也是学生认识规则与裁判,以及学会观赏与评价的主要支撑,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1)通过多媒体或作业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运动项目的价值与意义

每个运动项目背后都有其文化的背景和其服务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具体价值与意义。通过多媒体或作业式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运动项目,欣赏运动项目,为未来学习运动项目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在学练过程中知道为什么学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

如,在足球教学中,可通过推荐学生进行相关网站的链接内容学习,引导学生认识足球的文化发展脉络、认识其健身炼心的价值、技战术发展的过程、足球裁判与规则,以及精彩的足球比赛及点评,从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足球运动,结构化地认知足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以及学习的方法,这样的学习可以使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如何传授的难题得到解决。

(2)结合实践练习掌握专业术语,为学习技能提供帮助

在当下三至九年级体育课堂,时常出现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师生在学习技术过程的沟通困难。主要原因是教师不重视专业术语的备课,所以在教学中缺少此方面的教授,导致课堂中常常出现教师在示范与讲解时不知如何说清楚技术的结构与运用时的基本顺序,只能告诉学生模仿自己的动作。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低效的。基于此问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技术,将关节、骨骼、肌肉等运动系统的基本部分传授给学生,通过学习与体验,让学生认知并掌握这些术语,只有坚持这个培育过程,才会更有利于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与教师沟通,才会更容易欣赏运动项目。这也是学生体育学习与欣赏的关键能力发展。

(3)帮助学生掌握学练方法,促使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培养健康行为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要素,其中健身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最显性抓手。因此,在基础知识传授层面,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制订健身计划,掌握学练方法是养成健康行为的关键。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学练方法,并将其融进健身计划中,通过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从而服务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关注运动技术的结构,为学生学会技能提供帮助

认知技术的结构是学生掌握规范技术,并能规范运用技术的前提。教师在教授技术结构时,应重视动作结构的教授,結合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清楚知道运动技术的结构与顺序,为学生后期的学、练、赛中使用技术、形成技能提供重要的帮助。

(二)为学生技战术运用创设真实情境,服务学生运动技能形成

缺少在真实的情境中实际运用的技战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遗忘,只有在实际的真实比赛中合理运用技战术,才可能形成运动技能。教师应从学生展示或比赛的需要出发,从运用的角度思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教会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将技术、技能进行运用和体验,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在经过重复性练习后,掌握技术、技能。而后在展示或比赛中,真实地运用技术、技能,融进到情境中,从而形成运动能力。如,篮球原地运球与传球技术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思考原地运球会在什么情境下发生(接球后的原地运球,运球后突破,原地运球接传球,原地运球接行进间运球……),如此结合实际运用思考,创设出各种真实情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此情境下进行体验性的学练,那么学生所学到的技术,与未来比赛的真实发生基本是一致的,这些真实的学练将会形成运动技能。因此,真实情境的创设应该贯穿学、练、赛的全过程,这样的运动技能的学练才更有效、更实用。笔者没有从目标化、结构化、深度化等角度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问题,而是从运动能力具有的3个维度及主要表现的需要切入,直观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其中重点讨论了体能与运动认知的培养,其目的就是引发教师们对运动能力的整体认识,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的运动能力时,不可以偏概全,将运动技能等同于运动能力,应该从全面的角度思考,培养、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从而为发展学生课程核心素养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学练课程标准技能
以学练标准为基础促学练内容之有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