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途径研究

2023-06-15 13:37吴梅
今传媒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高校

吴梅

摘 要:民族团结是民族关系研究的重要范畴,民族关系关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意义重大,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本文阐明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并以普洱学院为例,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边疆民族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旨在培养更多爱党、爱国、拥有正确民族观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6-0001-04

基金项目:普洱学院校级课题(2020XJYB08)。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非常重视民族工作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事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根据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概括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契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实背景,也契合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2014年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既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又是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新课题。民族团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支撑和人心事业,因此,各高校应在新理论的指引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我党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民族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深远。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大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程不仅关乎当下的发展,更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和稳定,只有青年一代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发展观,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二)互嵌式的民族分布格局使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2]以来,民族互嵌理论成为了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疆域内的少数民族群体大多分布在边境线周围,中、东部地区零散分布着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交错杂居,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尤其是随着城镇化、信息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越发普遍。普洱学院作为一所边疆民族大学,生源主要来自云南省内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学生在校园内共同生活、学习、成长、成才,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并建构起各民族学生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

(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大学是特殊的社会组织,汇聚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不同的教育经历。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文化互动与借鉴过程中,展示并分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符号。因此,高校要做好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形成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學习的校园文化。

民族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在互嵌式民族发展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从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证校园稳定、和谐发展。

二、普洱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民族关系研究的重要范畴,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课题,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更是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从生源结构来看,普洱学院省外生源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来自云南省内,且来自边远民族地区的学生占比较高;从民族构成来看,汉族学生占比较高,但是,从云南省的高校来看,普洱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的占比也不低。普洱学院作为一所边疆民族地区的“国门大学”,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尤其是在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后,学校每学年都会制定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方案。

(一)普洱学院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现状

1.加强部门联动,齐抓民族团结教育

普洱学院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学院的宣传部、学工部和二级学院的联动,打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组合拳。学校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着重在新生入学、毕业典礼、重大历史事件、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并有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校园网、新媒体中心、两微一端等平台,实现了民族团结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

2.成立科研机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学校设立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该机构借助地域特色、区位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以课题研究、田野调查、影像记录、学术研讨、学术交流等方式,打破了系所(处、馆、室、中心)界限,拓展了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的研究平台,实现了跨学科、开放性的研究。此外,积极开展主题沙龙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和专题研讨会,并组织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了解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研究的热点问题,熟悉民族发展历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帮助学生融入集体生活,熟悉各民族的风俗,促进大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3.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每学年辅导员开展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民族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宣传部、团委、易班工作站、艺术学院等也会定期举行民族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增进了解。此外,学校还积极通过宣传栏展示并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4.开设民族学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民族地区的发展靠人才,民族问题的解决还得靠人才。普洱学院位于“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有14个世居民族聚居的普洱市,根据学校所处的区位特点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普洱学院开设了民族学专业,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培养出了既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又掌握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方针、政策的人才队伍。民族学专业的师生在校园活动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普洱学院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提供了专业意见和指导,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也提高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

此外,云南是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和民族工作的示范窗口,普洱是全國民族自治县最多的州市,这一省情、市情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二)普洱学院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学校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目的是不断为祖国培养拥有正确民族观的人才,引导广大学子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让他们在拥有民族情感的同时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服务。普洱学院虽然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但是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仅限于民族学专业,课程的覆盖面和教学质量也未能满足实际需求。课堂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缺位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处理民族事务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未系统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学生就很难深刻领会我国最新的民族政策、理论精神,难以区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也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大学生的引领带动作用。

2.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有待加强

民族团结教育既要有形式,也要有内容,还要有民族歌舞、民族习俗等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及民族历史研究与文化传承等理论宣传活动。普洱学院每学年都会开展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活动,但是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强,所以受欢迎程度不高,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也较少;部分活动主题不明确,导致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辅导员的民族团结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民族团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一般是让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基本概况、民族历史文化、我国的民族政策等相关理论的教育。但是,辅导员作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事务性工作比较繁重,并且辅导员队伍学科专业背景复杂,他们对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认识参差不齐,因此,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浅尝辄止,难以讲深、讲透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教育效果不太理想。

三、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教育是百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民族团结教育事业同样如此,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更是和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关联[3]。针对普洱学院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困境,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各民族学生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发展。

(一)提高课程质量,重视理论教育

大学生群体的知识水平较高、自主意识较强、情感思维也较为活跃,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能够让各民族大学生相互交流、加强理解、彼此认同、平等相待,最终实现民族团结。首先,高校要明确“谁来教”“谁来学”“教什么”和“怎样教”等问题,将《民族理论与政策》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民族理论课程教育,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并充分利用大学慕课等网络优质课程,鼓励、引导师生结合实际情况自学民族理论的相关知识,提升基础研究的水平,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引功能。其次,高校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性作用,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最后,高校应积极传播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让民族地区的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政策,在实际生活中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一批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民族工作、热心民族事务的后备人才。

(二)丰富校园文化,提高活动质量

首先,高校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同时,要注重提升活动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实施校园文化质量提升工程,并结合学生实际加强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不仅要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在校园里,也要让受过民族团结教育的学生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兵,把党的民族政策带回家,最终实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其次,不同民族的学生和教职员工都是本民族文化的活名片,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地处民族地区、毗连南亚和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及大部分学生来自云南省内各民族地区的生源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民族团结精品校园文化项目,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民族团结教育入眼、入脑、入心,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提供力量源泉。

(三)加强部门协作,提升工作实效

首先,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时,高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学工部等部门要形成合力,通过制定民族团结教育学年实施方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比如,团委要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质量;辅导员每学期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讲透彻;宣传部要积极宣传具体活动,吸引学生关注。其次,在向学生客观、真实地传达民族团结理念时,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形成凝聚力。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创新并挖掘课程中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專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知识,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的宽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引领作用;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民族团结教育的引导能力,让民族团结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利用辅导员沙龙、专题讲座、网络教学视频以及外出学习和研讨的机会,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学习,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从而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四、结 语

普洱学院是一所边疆民族大学,位于有26个少数民族、14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普洱市。在这所大学做好民族政策的宣传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不仅具有窗口示范作用,也能够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大学生处在思想活跃阶段,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由不同民族学生构成的校园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个缩写,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是校园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程不仅关乎当下的发展,更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和稳定,只有青年一代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发展观,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2]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3] 褚远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7):1-8.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高校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