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德育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23-06-20 13:15张博
求知导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教学策略

摘 要:当前,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丰富而多元。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弘扬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愈加紧迫。文章立足新时期的学校德育,结合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对在德育过程中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展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文章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659。

作者简介:张博(1984—),男,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初级中学。

文化,是推动民族持续进步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民族意识的集中体现。当前,中国的文化自强事业已经步入崭新时期,也赋予了当前学校德育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一、在学校德育中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德育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德育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紧密呼应无产阶级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德育理论。和资本主义德育观脱胎于中世纪“贵族教育”截然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德育观对人的价值肯定,彻底突破了以往的阶级隔阂,其以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使命。正如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时所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正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长远目标,在“求同存异、去粗取精”的总体原则下开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在丰富的、样本广泛的教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德育观也将如同其社会发展理论一样,更好地与中国的客观国情结合到一起,助力中国德育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曾落后于发达国家,而在海外流行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相当严峻的挑战[1]。回首过去,多少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乃至传统精神特质,因传承群体的缺失,成为难以解读的“抽象符号”。学校通过德育,向学生讲好文化传承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深入感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自觉传承与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教学质量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由此内涵出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以理论为主的学校德育过程,将显著提高德育内容的形象性,使说理更加直观,更具感染性。特别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艺术魅力的精华部分,可大幅提升德育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德育氛围中,实现个人精神层面和艺术审美层面的双重提升。

(四)有利于凝聚文化共识

文化共识,是一个群体保持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特别是为人处世、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将这些相似的文化闪光点发掘出来,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发拼搏等教育主题充分展现,可以有效减少各民族学生因语言、服饰、风俗差异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学校德育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办学理念层面的认识不足,是当前德育中文化传承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尽管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的日常教学安排已经初步呈现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良好局面,但在根本教学目标上,部分学校仍遵循着“教育服务于成绩”的办学理念。一方面,学校对德育教学的安排并未做出可量化的规定,间接导致了主科目教师挤占德育教学时间的情况频繁出现;另一方面,学校并未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提出细化要求,导致德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缺失,这样自然难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

(二)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聚焦德育课堂本身,民族文化传承的不到位,还和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欠缺密切相关。对涉及民族特色文化的德育课,一些学校主要通过临时选聘地方艺人、歌舞教师来负责讲解。他们或许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对民族文化的理论认识,则既不深刻也不系统[2],导致其在德育课堂中教授民族文化知识时,缺乏系统性。

此外,从德育教学活动来看,相关教学规划的不到位,特别是教学内容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的缺失,同样影响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具体而言,德育教学规划的不足集中体现为课内渗透比例的不足。中学的德育,一方面依靠课时占比不高的德育课,另一方面则依托于历史、政治、语文等科目,要求各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理念。然而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规划课程内容时,仍习惯从本学科的考纲要求出发,循规蹈矩地进行知识重点、非重点的结构划分,而忽视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应用。

(三)个别学校的德育保障机制存在不足

受地区发展水平影响,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在开展德育时,还会面临资金不足、德育教材缺失、校园环境建设不到位等问题。以校园环境建设为例,个别学校受发展经费所限,无力打造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导致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存在于书本描绘和教师口头讲述两个层面,欠缺亲身体验的真实感。

三、新时期学校德育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常态化策略

(一)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同时也是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起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推进德育工作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在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关键点。对此,德育工作者要抓住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重要渠道,从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宣传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校园文化的形象符号建设中渗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校貌建设是最直观的体现,学校可以在其中融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设出集美化、绿化、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具体而言,在校园雕塑的人物选择上,学校可以尽量选取一些代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人,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中医的代表人物扁鹊、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史学家司马迁、“书圣”王羲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常识,接受民族优秀傳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利用教学楼的楼梯、通道、走廊等空间,张贴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等等。发挥校园文化中形象符号的宣传作用,一方面,可以充分彰显学校的德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在日常学习中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既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凸显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教育,不仅可以使青少年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成效。首先,民族传统节日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领域的有效开展,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教师要在正确认识传统节日的重要教育价值的同时,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3]。例如,在清明节期间,教师可以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加入与“清明”有关的古诗词学习,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黄庭坚的《清明》等等。在欣赏优美的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民族传统节日,人们会在清明这天游玩踏青、祭祖扫墓、吟诗作赋。围绕清明节,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普及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常识。作为我国上古先民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对自然节律变化的准确反映,同时也是我国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重要民俗系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三)在教学实践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新时期学校德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承,还可以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發展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渗透,既要彰显我国的主流文化、主体思想,同时也应体现中华民族的哲学观、生态观与优秀传统美德[4]。以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在讲解“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时,可以介绍孟子的生平以及记录其言论的《孟子》一书,引导学生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民贵君轻”等理论以及孟子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在讲解孟子的文学成就、政治思想等重点内容后,适当引入《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部分内容,使学生以现代思维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孟子所提倡的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内容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使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先贤在生态观、哲学观等方面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在校园活动中展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传统美德、人生哲理、思想观念与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曲艺、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为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有效渗透,德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好教育契机,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5]。例如,学校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德育。学校可以创建珠算社团、围棋社团、书法社团等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有效提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还可以借助比赛、庆典等活动展示传统文化内涵,如在学校的文艺比赛中融入“君子六艺”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举办书法比赛、投壶比赛、古诗词背诵比赛、舞蹈比赛、歌唱比赛、速算比赛、乐器演奏比赛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结语

在新时期下,广大中小学理应更新理念,以德育教学为宣传窗口,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德育主题活动,切实推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促进文化自信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繁荣壮大。

[参考文献]

罗加强.新时期学校德育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5.

罗国求.文化自信视野下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研究: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25):1-3.

蓝志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学校德育新常态[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7):8.

齐珍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级德育工作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8):82.

赵红强.高中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途径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1(14):127-128.

猜你喜欢
新时期德育教学策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