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基于真实经验有效建构数学概念

2023-06-20 18:43牛德芳
江苏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数学概念小学数学

牛德芳

【关键词】小学数学;真实经验;数学概念;描述性概念;《因数和倍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8-0082-03

受小学生认知能力水平和抽象能力的限制,大部分数学教材中的概念都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学生要想获得数学概念,必须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未分化到分化的过程。关于因数和倍数,苏教版教材没有给出直接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和实际例子,借助几何直观(数学模型)和具体算式去描述相关概念,由此促进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下面,笔者根据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学生的经验和概念学习素材的性质),对苏教版五下《因数和倍数》这节课进行深度剖析和建构。

一、课前调研: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知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经验,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为理解“因数和倍数”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弄清学生对因数和倍数学习的真实起点、发展点和延伸点,笔者对4个班的学生开展了学情调查,发现:其一,在对“因数和倍数”的认知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听过或学过因数和倍数,但其认知的因数、倍数知识只是皮毛而非本质;其二,在对“因数和倍数”的未知方面,学生大多表示想知道它们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甚至有学生认为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经验”对新概念学习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概念系统的扩张上,有的学生能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出与新概念相关的概念,在比较它们的基础上建立新概念;有的学生则会受到这种经验的干扰,产生错误的概念理解。因此,明晰学生的认知情况,对于找准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内容起到关键作用。

二、对症下药:描述性概念的教学路径

根据前期调研情况,结合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性知识以及描述性概念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明晰“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概念,在新旧知识间找寻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促进他们有效内化新概念。

(一)追本溯源,明晰基本概念的本质

1.厘清概念内涵

如果整数a能被非0自然数b整除,那么a叫作b的倍数,b叫作a的约数(也叫因数);如果整数a不能被非0自然数b整除,就表示a不是b的倍数,或者b不是a的约数。苏教版教材中指出:4×3=12,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当然,因数和倍数表示的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2.弄清概念混淆点

由前期调研不难看出,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对它们认识因数和倍数产生了干扰。所以,弄清概念混淆点至关重要。一是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与本节课中的“因数”容易混淆。在一道乘法算式中,乘号两边的数叫作因数,这个因数是相对于乘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而本单元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这里讨论的因数和倍数只能是非0自然数。二是“倍”与“倍数”容易混淆。倍的概念比倍数广,比如15÷3=5、1.5÷0.3=5,我们可以描述成15是3的5倍,1.5是0.3的5倍;如果用倍数描述的话,就是15是3的倍数,而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因为只有在整除的情况下才有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基于以上剖析,借助直观操作、想象活动、观察算式等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的概念获得便是有意义的、生动的。另外,利用混淆点,将那些与新概念相关的旧概念激活,有助于学生透彻领悟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聚焦难点,立足根本施策

1.直观操作,从具象到抽象

师: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摆法,并与同桌交流。

教师指图(以“3×4”为例),并告知学生3、4和12的因数、倍数关系,然后让学生说说两道算式(6×2=12、12×1=12)中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师:辨析一下2.4×5=12这道算式,我们能说2.4是12的因数,12是2.4的倍数吗?

师:摆出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不可以是小数,也不可以是0吗?

总结: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有一个规定——“所說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板书:非0自然数)所以2.4不是12的因数。

在上述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经历摆长方形的过程,结合算式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性描述,并根据两道乘法算式(结合图)完善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知。然后出示一个反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并借助其刚刚拼搭的长方形实证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一般指非0自然数,自然而然将“因数和倍数”与“因数×因数=积”“倍”等易混淆点无痕带过,促进学生内化概念。

2.想象活动,丰富概念认知

师:根据8×9=72这道算式,你能想出哪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根据46÷2=23这道除法算式,你又能想出哪个长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基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反过来进行想象活动,在借助乘法算式建立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除法算式促进学生补充理解,丰富学生的概念认知。

3.多元练习,促进概念体系建构

师:这里有4个数(板书:4、5、8、16),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根据哪道算式想到的?

学生根据这四个数说出不同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师:同学们,这里的8其实挺特别的,8既是4的倍数,又是16的因数,那我们能不能说8是倍数,或者说8是因数呢?

生:不可以!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是的,我们研究的是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因数,某一个数是倍数。

出示课前学情调查单中学生的错误,并让其纠正。

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提取正确的因数和倍数关系,题目难度加大,灵活度较高。结合课前学情调查单,再次呈现学生的錯误,促使他们在对概念知识的重构中更好地内化概念理解。

(三)串联成线,注重前沿后续

1.展示性学习活动的推进

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笔者是以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来认知和内化的。在探索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时,笔者通过两个展示性活动进行推进(下图1为其中之一)。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倍数),促进他们在互相补充中建构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思维进阶式活动的推动

在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增加了数轴(如图2),让学生在思维进阶式活动中感受到36的因数间的关系以及3的倍数越来越大,从而映射出因数和倍数的特征。

三、教后再思:概念教学的“精致”获得

其一,立足学生真实水平,有针对性地施教。通过课前小调研,笔者明晰了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层次。在开始认识因数和倍数时,笔者设计问题串,并引导学生操作和观察;在后面探索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开展展示性活动和思维进阶活动,这些都有助于促进不同理解水平的学生的发展。

其二,明晰概念性学习素材的性质,关注概念形成过程。概念形成过程实质上是抽象出某一类对象或事物共同特征的过程。除了从一些具体实例中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以外,还要将新旧概念进行联系和分化,建立概念体系。笔者认为,要关注学习素材的数量,如多次引导学生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让他们根据摆放经验说一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还要关注学习素材的典型性,如在研究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通过数轴突出因数和倍数的特征;反例对深化概念认识也有着重要作用,如将学情调研中学生的错误理解作为反例,既有助于他们准确理解概念,又能促进其在概念间建立联系。

其三,拓宽概念性学习场域,提升学生的概念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学生掌握概念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和应用概念知识的过程,丰富学习场域,并适当进行正迁移,促进学生提升概括能力。当然,要让概念达到结构化和整体化的程度,需要以充分感受为基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基于真实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概念的认知结构,这将有助于他们的概念学习从具体走向抽象、从日常概念走向科学概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

猜你喜欢
数学概念小学数学
三教三探 寻根究底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体会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