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的游戏观:爱玩就对了!

2023-06-23 04:31王思睿
父母必读 2023年6期
关键词:玩水儿童游戏

王思睿

作为一个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家里有个上幼儿园的孩子的妈妈,我最常被这个年龄段父母问到的问题有两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怎么和孩子交流才更好?我的回答一直都是,游戏。

糟了,孩子静悄悄的,必定是在“作妖”。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让父母“崩溃”的瞬间。

“他有特别多的玩具,结果这小子就执着于家里的电视遥控器。我们特意给他买了一个玩具遥控器,颜色鲜艳,按钮会唱儿歌,还能教几个英文单词。结果他毫无兴趣,还是一脸不爽地伸手朝我们要真遥控器。”—男孩,11个月大。

“我突然发现,家里安静得不对头,大概快有一个小时了,我就起身在家里找孩子,发现她拿着娃娃,坐在滚筒洗衣机的筒里,两条腿搭在筒外面,正热火朝天地表演‘佩奇一家在露营。”—女孩,4岁。

“我喊孩子来吃水果,他刚过来的时候手是湿的,我没反应过来,摸到他的手湿就用纸给擦了擦。吃完水果,他又跑回厕所了。我一想不对啊,厕所里哪里来的水声?!我过去一看,他整个人正趴在马桶上玩水玩得开心。”—男孩,3岁。

“快递的泡沫塑料箱子没来得及扔,先放在门口了,没过多久,我在厨房里听到屋里她和邻居家来做客的5岁小女孩在大声笑,还有用指甲挠东西的奇怪声音,我过去一看,满屋‘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她居然还兴奋地大叫:‘妈妈,妈妈,我是艾莎,妹妹是安娜!”—女孩,6岁。

在书里,专家们异口同声地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最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回到现实,面对以上种种“大型崩溃现场”,父母一时间的确难以认同、接受这种说法。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正是跨过书本和现实之间鸿沟的桥梁,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心理学百科全书”,他们的身上有很多的秘密期待着我们去发现,让我们翻开这本书看看他们游戏背后的内心世界。

会玩的孩子才能发展

喜欢一些不值钱的小物件,反而对专门买的玩具不感兴趣?因为孩子更喜欢具备真正功能的东西,尤其1岁以内的孩子。大人想用“假遥控器”忽悠我?不可能的!按下去只喊“1、2、3”的东西哪有真家伙玩起来带劲?!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从纸巾盒里抽出一张张餐巾纸,拉着卷纸满屋子跑,从外面捡回来干树叶、小石头、羽毛、瓶盖……这背后的心理学理念是:婴幼儿是通过双手操作各种物品、尝试不同动作来发展和获得动作技能,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儿童游戏。

喜欢待在小空间?因为孩子可能到了空间敏感期,待在桌子下、衣柜里或者往纸箱子里钻未必就是孩子受了委屈或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在6岁之前,孩子会出现一个对物体和物体之间距离、位置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这就是空间敏感期,它属于孩子认知领域的发展。在这些爬上钻下的游戏中,大人来负责安全,孩子来负责尝试,大人的阻止可能适得其反。

喜欢玩水?因为水带来的快乐,其他游戏难以替代。水有开放性,它没有固定的玩法,可拍、可倒、可泼、可踩,可被海绵吸,还可以起泡泡,加了别的东西还可以变颜色……大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每一片水塘都是孩子眼里的一块新大陆。他们冲过去用手拍、用脚踩,变换的姿势和不同力度会激起不同的水花,这看似是瞎胡闹,实则启蒙了孩子们调整变量的朴素科学思维。水有包容性,不同性格的孩子在玩水时会有不同的方式,而水也能够包容不同的孩子,玩水是他们体验自主、投入和放松的方式,这保全了孩子的情绪健康。

喜欢角色扮演游戏?那真是太棒了!心理学家关注的一切孩子需要在儿童期发展的能力都能被这种游戏一网打尽:想象力、认知能力、自控力、语言表达能力、共情能力、沟通能力、遵守规则的能力、问题解决、社交能力、创造力……好处虽多,但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再次扑面而来,如前面案例中面对这一屋子的“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父母该怎么办?大部分父母第一反应估计是,这该怎么收拾啊;第二步做出判断,这是典型的“妈见打”行为;第三步迅速制止她们,及时止损。其实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第一步深吸一口气,反正已经这样了;第二步回想一下《冰雪奇缘》的情节;第三步选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加入她们的小剧场,演技飙起来,让她们见识见识谁才是老戏骨。

没有不会游戏的孩子,只有不会陪玩的大人

游戏既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的主要元素,也是不应被剥夺的儿童权利。上面4个场景,在父母来看是孩子顽皮淘气,但在心理学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恰巧涵盖了0~6岁儿童发展的动作、认知、语言、情绪与社会性各大领域。

既然游戏如我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所说的“是儿童的生命”,那么,随之而来的下一个话题就是,为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做?谈游戏,不妨我们也以游戏的思维来回答这个问题,把陪玩当成一个做任务升级的游戏过程,说一说如何陪玩。

初级选手:能够陪伴

对初级选手来说,能做到有时间陪伴,且在陪的时候放下手机,就达标了。心态上,初级选手们可以先放松,暂时放下寓教于乐的目标,暂时放下精心设计游戏内容的打算,放下“好容易有时间陪孩子了,可得高效利用起来”的思想,放下拿起手机购置昂贵且精美玩具的冲动,也暂时不去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发展什么能力,“应该”锻炼什么技能,“应该”做到什么水平,我“应该”做点什么才不辜负了孩子。初级选手的关键词在陪,并不在玩。管住自己要帮孩子的手,管住要指导孩子的嘴,用眼睛去观察孩子,用心去了解孩子。试试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想玩什么游戏,就陪着玩什么游戏,就好了。

中级选手:放弃“标准答案”

“来,宝宝,红色的积木应该放在这里,不不不,不能放在那里,不对,停下……”“宝宝,房子应该这样搭,不对不对,这是屋顶,窗子不是开在屋顶上的,你看爸爸怎么搭的,你学爸爸……”“不是跟你说我怎么做你怎么做吗,你認真看着我……”“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大脾气,是你搭不好,怎么你还发脾气全都推倒了!”这是一个3岁女孩父母向我求助时的一段描述,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孩子没有耐心,没有抗挫折能力,请帮忙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须知一个3岁孩子无论如何无法在精细动作操控能力上与成人比肩,须知一个成年人经过几十年学业工作历练之后已经不自觉地形成了对“标准答案”的惯性追求。孩子跟不上的是手部肌肉控制力,大人跟不上的是脑部发散的想象力。本可以互补的玩伴关系变成了师生关系。孩子会发现自己拼尽全力也无法做到大人的水平,一开始他会尝试,尝试失败后也许再尝试几次,对于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是很好的自控力了,如果一直求而未果,那么孩子发脾气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若这时候还要被父母误解成不好好玩还闹脾气,就当真是委屈孩子了。

高级选手:探索寓教于乐

有种场景大家再熟悉不过:孩子被父母要求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从1数到100,孩子信心满满,如同相声演员报菜名似的流畅地说出1、2、3、4、5……父母面露骄傲之色,观众拍手鼓励之余完全不吝溢美之词:这孩子真聪明,这么小就数到100了,以后数学没问题!然而,我们可以稍微变换一下提问:“6之后是几?”估计孩子会一时语塞,从头再来一遍:“1、2、3、4、5、6、7……”然后才能大声地说出6之后是7!

这是儿歌游戏,并不是数字游戏。若想进阶高级选手,就要懂一些儿童心理规律了,在规律的基础上思考寓教于乐。蒙台梭利曾经说,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记住了;我做了,也就理解了。想启蒙数字也不难。一种选择是告诉孩子3比2大,嘱咐孩子一定要牢牢记住,然后某一天突然提问孩子,3和2谁大?另一种选择是在他面前放上两堆他喜欢的小零食,一边3颗,一边2颗,让孩子自己动手数数,再问问他哪边能吃到得多。

专业级选手:再享“童年”

行文至此,似乎一直是在以孩子为中心给父母提要求,然而,对于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了解了儿童游戏和发展的规律的专业级的选手们而言,你们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了:有哪些陪伴孩子玩耍的瞬间,让我感觉回到了童年?在和孩子的游戏中暂时忘却了一些困扰心头的凡尘琐事,享受简单而满足的快乐?如果答案肯定,那么祝贺你,在陪孩子玩这件事上,已经进阶为最专业的选手了!

猜你喜欢
玩水儿童游戏
玩水之旅
一起来玩水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不要玩水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