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情况与思考

2023-06-25 08:24达虎范瑞龙李金菊张生月白瑞俊
现代信息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甘肃省资助

达虎 范瑞龙 李金菊 张生月 白瑞俊

摘  要:为加强甘肃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培养一批国家层面的学术带头人,建设甘肃省高层次人才队伍而设立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文章通过回顾国家和甘肃省设立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背景,多角度分析2011—2021年批复立项建设的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就下一步做好基金项目资助提出建议,研究结果可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为依托单位今后选拔推荐优秀青年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青年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9;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3)08-0019-07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Gansu Province, promote the growth of you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cultivate a group of academic leaders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build a high-level talent team in Gansu Province, the Gansu Provincial Fund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is established. By review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by China and Gansu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Gansu Provincial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approved for construction from 2011 to 2021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deep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fund project support in the next step.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decision-making support for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department,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pporting units to select and recommend outstanding youth in the future.

Keywords: Gansu Province; outstanding youth fund; support; you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0  引  言

人才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已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中投入大量人财物。现如今,人才竞争也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能够培养和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就能在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更是对培养各类人才从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竞争机制等方面做了重要论述。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他们接受了最先进的理念、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是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紧盯国内外科学前沿进行部署,瞄准部分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夯实原始创新对基础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国家逐步加强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分别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杰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优青”)和省级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下简称“省杰青”)来资助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成绩青年,进一步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才成长,为国家和各省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自2017年起,甘肃省计算中心作为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之一,承担了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和技术创新引导计划相关业务工作,其中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中包括了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基地建设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类项目,业务范围涵盖了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和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省内知名的第三方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科技奖励评审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了一条符合现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路线,所做的工作深受省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好评。

“省杰青”作为全省科研人员关注度较高的项目之一,历年来都受到众多青年科技人员的追捧和青睐。从多角度分析我省2011—2021年获批立项“省杰青”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索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依托单位學科、人才培养情况,并就下一步做好基金项目资助提出合理建议,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也为依托单位选拔和推荐优秀青年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研究背景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及省级层面纷纷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各省甚至出现了“抢人”大战,而且在中西部地区,“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并没有好转,东部及沿海地区给出丰厚的待遇,提供更加优越的科研环境和科研平台,导致本地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为吸引和稳定本地人才,国家和各省出台各类政策,包括设立相应的科研类项目。

1.1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科研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出现断档问题,很多科研一线的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科技人才所面临的“青黄不接”现象,出国留学人员对国内开展科学研究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十分担忧,人才引进也面临相对严重的问题。

美国联邦政府中唯一一个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所有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教育全面资助的机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其主要职责就是确定相关领域的科学前沿任务,并对该领域内优秀的科学家以基金或科研设施资助,使得能完成相关科研攻关任务,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NSF所资助的项目必须满足如下条件:资助的项目具有更新或增加知识的可能性、资助的项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资助项目必须进行有效评估[2,3]。

1.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为借鉴国外对科研人员的资助,经过老一辈科学家的不断建言献策,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为更好支持我国青年科学家快速成长,也能更好地吸引和鼓励更多优秀海外学者回国,培养一批走在世界前沿科技的学术带头人,在1994年我们首次设立专门支持青年科学家的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具体事务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当年就有49名青年学者获得此项资助。在随后30多年中,又有数以千计的优秀青年获得资助,受资助的人员都在各自领域独当一面,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顶尖学者,部分甚至已成为院士,部分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在接近30年的时间中,从当年资助人数接近50人,到2021年资助314人,通过对这些优秀青年的资助,很多当时受到资助的青年已成长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拔尖领军人才,其率领的研究团队也成为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主力军,并且有资料表明,在近些年所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获“杰青”资助的人员占比越来越高,而且增选院士的代表性成果绝大多数是来自“杰青”资助期间或研究工作的延续性成果。

1.3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一般“杰青”的申报要求是申请人当年未满45周岁,而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要求申请人男性当年未满35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显然经过多年的科研工作积累,对年龄接近45周岁的科研人员而言,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和丰硕的科研成果,有冲击“杰青”的实力,但是对于35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的科研人员而言,显然过了申报国家青年科学基金的最佳年龄,申报“杰青”的竞争力很小,希望渺茫。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强化对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2012年起设立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也常常被科研人员成为“小杰青”,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这是作为“杰青”的一种支撑基金,设立的“优青”资助对象主要针对当年申请人未满38周岁的男性或未满40周岁的女性科研人员。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优青”也从2012年资助立项400名,增加到2021年资助的620名。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涵盖了对基础领域青年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已逐渐形成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创新研究群体逐层递进、有效衔接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激发青年人才的创造力,畅通了人才培养渠道。

1.4  甘肅省杰出青年基金

为加快推进甘肃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步伐,发掘本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10年9月甘肃省同意设立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由甘肃省科技厅统筹负责。设立“省杰青”的目的资助其今后能承担“杰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的学科带头人或团队负责人,并作为甘肃省领军人才的重点培养对象。2011年首届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共资助10余名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业绩的优秀青年,其中40岁以下资助10名,平均资助年龄40.3岁,资助期限为3年,资助额度为20万元。

“省杰青”自2011年设立以来,已经顺利实施10个年头,截至2021年已累计资助133名我省优秀青年,在这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资助力度和学科覆盖范围也是发生大幅度变化,经费也逐步提升到2022年拟资助40万元。从当年年龄限制是未满45周岁,逐步到现在要求男性未满38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且需具有主持基础研究类国家级课题的经历,所研究的内容需立足我省优势学科,符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能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科技支撑。

1.5  文献研究

针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探讨项目研究的主要有,于璇等[4]梳理了2009—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总结了申请的相关特点,对今后申请者提供直观的数据参考。方勇等[5]基于历年整体资助数据和年度截面数据分析“杰青”的资助情况,从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科学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给出实例进行阐述。于璇等[6]基于1994—2018年“杰青”资助项目,总结出在高层次人才培育、科技创新进步和提升国际影响等方面的成效。戴朝卿等[7]分析2010—2019年物理Ⅱ学科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申报和资助情况,并就基础物理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马存勇等[8]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角度分析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现状问题。20世纪90年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探索与多部门联合开展资助,刘佳等[9]分析了联合基金发展历程,梳理联合基金改革思路和工作布局。张威等[10]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地区基金项目资助的成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马卫华等[11]针对联合基金项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管理机制进行了优化。贾雷坡等[12]分析了2000—2019年20年依托单位数据,并就依托单位提高基金精细化管理提出建议。

部分学者对基金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研究,陈志峰等[13]从立结题和成果产出等角度分析福建省2009—2012年立项资助的“省杰青”,并分析探索地方了科研项目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张颖等[14]通过选取恰当指标,构建了科技计划项目评价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法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何彬等[15]运用DEA模型对四川省“十二五”期间应用基础研究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并随机抽取部分项目进行滞后性验证。方美君等[16]基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获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研究。

针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方面的研究,王佳匀等[17]通过运用定性分析和可视化方式挖掘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刘亚君等[18]通过对比“优青”和“杰青”数据,对从“优青”成长为“杰青”的青年科技人才从多维度进行了全面剖析。田人合等[19]分析1994—2018年“杰青”地球学科项目背景下人员年龄对资助效果的影响,构建“科技人力资本投入—科研产出”理论模型,并进行资助年龄异质性的研究分析。唐琳等[20]对北京大学“杰青”的成长轨迹,基于履历分析法从教育背景、工作情况、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2  发展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及省级层面纷纷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为吸引和稳定本地人才,国家和各省纷纷设立相应的基金资助项目。

2.1  “省杰青”年度资助情况

经统计,自2011起资助首届“省杰青”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资助133名我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前8年年均资助数平均为10项/年。从2019年开始,为均衡资源,吸引和鼓励省属高等学校 、科研院所和企业中优秀人员申报“省杰青”,在网络评审、现场答辩环节均与“中央在甘”单位分开评审,资助数量与2018年以前平均数相比提高了近一倍,平均每年资助20余项,近三年累计资助62名,占总资助数的46.62%,图1为2011—2021年“省杰青”资助数。

随着国家和各省市对杰出青年基金的重视,也逐渐加大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力度,从2011年最初的20万元/项,到2021年资助金额达到30万元/项,累计资助金额2 580万元,特别是近三年,资助金额占总金额的44.96%,接近一半的资助力度。在2022年5月刚闭幕的甘肃省第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确定在未来五年,把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作为主要抓手。將“实施强科技行动”提到“四强行动”的首位,甘肃省科技厅也积极落实“强科技”行动,做好持续稳定支持我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预计2022年每项“省杰青”拟资助高大40万元,本年度“省杰青”申报工作已完成,目前正在评审阶段,图2为2011—2012年“省杰青”资助金额分布情况。

2.2  “省杰青”地域分布情况

从数据分布来看,133名“省杰青”分布在3个市州,兰州地区130名,占总数的97.74%,天水和金昌分别是2名和1名。在人员集中的兰州地区,城关区64名,安宁区43名,七里河区23名,分别占兰州市立项总数的49.23%、33.08%和17.69%,图3为2011—2021年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金额分布。甘肃省的优势科研团队和人才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兰州地区主要以城关和安宁为主。

在133项资助的“省杰青”中,按照单位属性分为省属单位和中央在甘单位,其中省属单位71项,中央在甘62项。中央在甘单位分布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分别为57项和5项,图4是2011—2021年“省杰青”按照单位属性的地域分布图。

2.3  “省杰青”依托单位分布情况

根据“省杰青”申报时候的依托单位,将其划分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属企业和三甲医院,在三甲医院中又细分为综合三甲医院、中医三甲医院和肿瘤三甲医院。

其中,高等院校83项,占比62.41%,科研院所37项,占比27.82%,三甲医院10项,占比7.52%,省属企业3项,占比2.26%,图5为2011—2021年“省杰青”按照依托单位划分。进一步对83项高等院校按照学校进行划分,图6为2011—2021年“省杰青”在高等院校中的分布。

在10项三甲医院中,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各3项,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各1项。省属企业3项分别为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和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

在37项科研院所中,除了甘肃省水产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甘肃省治沙研究所3项外,其余的依托单位均属于中央在甘单位,表1为2011—2021年“省杰青”在中央在甘单位中的分布情况。

2.4  “省杰青”学科分布

已立项资助的133项“省杰青”分布在生命、化学、材料、医学、工程、数理、地球、信息和管理9个学科类54个领域,生命学科38项,化学学科21项,材料学科16项,医学学科和工程学科各15项,数理学科13项,地球学科、信息学科和管理学科均不足10项,图7为2011—2021年“省杰青”学科分布图。

生命学科主要集中在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如图8所示。甘肃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农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因此在生命学领域获得资助明显高于其他单位。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作为我国专门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的科研单位,在食草动物疫病研究具有传统的优势。兰州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近些年在生命科学也表现出强劲的优势。

从近些年资助项目来看,省属本科院校在传统优势学科上保持了强劲的优势,比如图9所示化学学科中,西北师范大学总共获批9项“省杰青”,图10所示材料学科中,兰州理工大学发挥传统工科优势,在材料学科中共获批9项“省杰青”。

2.5  “省杰青”学历分析

随着“省杰青”获得者的学历背景越来越高,国内外名校优秀博士生数量日趋增多,申请者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强,科研基础研究更加扎实,该项目的目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总体而言,中央在甘院单位所仍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为加大省屬单位人才培养力度,在答辩评审环节将中央在甘单位和省属单位分开进行,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省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优秀青年的机会。

在133名“省杰青”获得者中,截至目前92%的人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其中博士生导师63人,他们也可以招收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60人,未取得招生资格的主要是来自省属科研院所和省属企业,因为依托单位不具备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图11所示为“省杰青”研究生培养资格分布。63为博士生导师均具有正高级职称,其中教授40人,研究员20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主任护师/教授2人。不具备招生资格的10人中,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6人具有副高级职称。图12为60具备硕士生资格的导师职称分布,具有正高职称的仅仅占30%。

在吸引和培养人才中,各个单位均花费了很大的代价,有的院所甚至举全单位之力培养和打造“省杰青”及其梯队,但更为重要的是稳定人才队伍,为单位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贡献力量。过去11年中,仅有7名“省杰青”的依托单位发生变化,人才流失率为5.3%,有四人分别去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广州大学、扬州大学和北京生命组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另外3人流向省内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人才流失严重的单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大学吸引了2名“省杰青”。

3  资助成效

通过查询已获资助“省杰青”个人最新主页,我们筛选比较重要的进行了统计。其中1人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6人次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甘肃省为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切实发挥人才资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设立甘肃省领军人才,在领军人才中重点扶持、培养有力支撑甘肃省重点产业发展的拔尖任务,设立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已有20人次获得甘肃省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人次获得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另外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和创新创业发展的支撑,分别设立了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创业团队(个人)项目,目前已有3人次获重点人才项目、8人次获创新创业团队,18人次获创新创业个人的支持。为造就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鼓励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阶级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设立甘肃省青年科技奖,目前已有13人次获得此荣誉。

为落实甘肃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设立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目前9人次入选“飞天学者”特聘教授,4人次入选“飞天学者”青年学者。图13为“省杰青”获得部分荣誉分布统计。还有6人次获得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资助,去高内一流高效或科研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5人次获得甘肃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资助。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省杰青”获得者在各自领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科研方面有一定的突破。

对高校教师而言,经过在各自岗位上的不懈努力,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甘肃省省内已有1人获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2人获甘肃省高效教学名师,1人获甘肃省师德标兵,12人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4  结  论

在过去十一年中,甘肃省在科研项目管理中不断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在科技领域的“放管服”落地,甘肃省科技厅培育完成以厅属单位为基础的三家科研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包括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提升,高层次人才助力省委省政府“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成绩显著。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在高层人人才培养中作用发挥不够,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切实为甘肃省培养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有力支撑甘肃重点产业发展的高精尖端人才:

1)统筹规划各类人才项目。目前甘肃省在省级层面设立各类人才计划或项目有,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等,甘肃省委组织部组织评审的甘肃省省级重点人才项目、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组织评审的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和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审的甘肃省青年科技奖,以及设立的甘肃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按照杰出青年基金设立初衷,以有利于促进甘肃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对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予以支持。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省级层面各类人才计划或项目,建立符合甘肃省实际情况的人才项目支撑体系。对已获得高层级项目支持的,避免人才追求“帽子”,多渠道申报立项情况发生,比如已经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申报当年或今后申报应不予受理。并需逐步完善人才“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切实发挥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2)追踪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这些年甘肃省创新资源加速汇聚,为各个单位取得原始创新和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领域工作研究人员而言,在项目执行期内可以完成任务书中所规定的考核任务,但这些考核任务是很具体,在签订任务前确保可以完成的,但是对于部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或获取到真正原创性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一个项目执行期内不一定能完成,有时候需要更长周期。基于此,对目前已立项的“省杰青”追踪其研究成果,建立“省杰青”科研成果后评估制度,对执行期结束3~5年的项目,重点考核期研究成果的转移和转化情况,打破“省杰青”终身制,为建立“能进能出”机制进行铺垫。对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既要将科技奖励、授权专利、论文、著作等纳入其中,还要将转化后取得的经济效益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兼顾考虑执行期内人才培养情况,对培养期来的人才后续产出成果也应该纳入考评范围中。

3)统筹资源加大省内覆盖面。“省杰青”项目从最初2011年的年均资助10项到2021年年均资助20项,虽然经过十余年的时间资助规范扩大了一倍,但是从已资助立项的133个“省杰青”来看,涉及兰州市、天水市和金昌市三个地区,包括兰州新区在内的其余12个市州目前仍没有一人获得“省杰青”资助。兰州地区聚集了省内大量的高层次人次,竞争力很强,兰外科研人员在科研实力上很难产生竞争优势,一方面建议在每年资助立项时对兰外地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名额倾斜,用于支持兰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发展;另一方面,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建议甘肃省也仿照设立甘肃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定义为甘肃省的“小杰青”,申请条件比“省杰青”略低一些,主要面向兰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并逐步建成“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完整的基础研究项目体系。

为进一步做好“强科技”行动支撑和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的意见》,甘肃省对当年申报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进入最后评审阶段而未立项的,直接给予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或重点自然基金项目的支持。总之,为甘肃省培養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让广大青年在陇原大地上释放潜能。

参考文献:

[1] 达虎,者建武,田全红,等.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模式研究——以甘肃省计算中心为例 [J].生产力研究,2021(4):98-101.

[2] 孙海华,张礼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重要资助举措及启示 [J].中国科学基金,2021,35(4):663-671.

[3] 陈建俞,郭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人力资本管理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J].中国科学基金,2021,35(4):672-679.

[4] 于璇,游超,黄锐,等.关于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效益的探讨 [J].中国科学基金,2020,34(3):324-331.

[5] 方勇,侯正,苑怡,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状况与绩效研究 [J].中国科学基金,2022,36(2):294-300.

[6] 于璇,陈钟,董超,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情况回顾与思考 [J].中国科学基金,2021,35(4):558-566.

[7] 戴朝卿,李会红.基础物理学科基金项目申请资助情况分析 [J].中国科学基金,2021,35(2):298-306.

[8] 马存勇,王永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视角下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进展——基于2009-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数据分析 [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0,39(3):167-174.

[9] 刘佳,李志兰,雷蓉,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发展历程、现状及思考 [J].中国科学基金,2021,35(S1):2-5.

[10] 张威,冯勇,张俊,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成效研究 [J].中国科学基金,2020,34(3):332-338.

[11] 马卫华,薛永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管理机制优化策略 [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5):155-163.

[12] 贾雷坡,张丽萍,王长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2000—2019年发展情况分析——对加强依托单位管理的探讨 [J].中国科学基金,2021,35(4):581-588.

[13] 陈志峰,范超.地方科研项目资助对杰出青年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例 [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3):83-85.

[14] 张颖,左杰,朱昌明,等.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20):5-6.

[15] 何彬,罗洪群,王渝,等.基于DEA的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以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为例 [J].软科学,2020,34(4):70-76.

[16] 方美君,吴琳.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奖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基于1989—2010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分析 [J].科技通报,2017,33(10):232-237.

[17] 王佳匀,于璇,汪雪锋,等.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典型特征分析:以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为例 [J].中国科学基金,2021,35(2):290-297.

[18] 刘亚君,陈贻斌,郝艳妮,等.基于“优青”获得者成长为“杰青”情况分析探讨人才成长对策 [J].中国科学基金,2019,33(5):496-501.

[19] 田人合,郑军卫,张志强,等.科技人力资本视角下杰青科学家资助年龄对资助效果的影响——以杰青基金地球科学项目为例 [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2):91-105.

[20] 唐琳,蔡兴瑞,王纬超.高层次人才成长轨迹研究——以北京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例 [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68-174.

作者简介:达虎(1987—),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项目绩效评价;范瑞龙(1988—),男,汉族,甘肃庆阳人,助理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应用;李金菊(1987—),女,汉族,甘肃静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张生月(1989—),女,汉族,甘肃兰州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系统管理;白瑞俊(1979—),男,汉族,甘肃民勤人,副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动力运维。

猜你喜欢
甘肃省资助
甘肃省发布第3号总林长令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