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文字深处的魅力

2023-06-26 13:17姚文兰孙世恩
课外语文·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葫芦蚜虫魅力

姚文兰 孙世恩

读书要读出点味道来,如何称之为“有味道”呢?其实就是要品味到简单的文章语言当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艺术手法,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阅读。在普通人的眼里,语言只不过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但是在智者的眼里,语言却能体现不一样的魅力。我们常说的有味道的语言,其实就是品味语言的魅力。语言的魅力超越了很多人的认知,也超越了很多思想的隔阂。这里,不妨举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

在一条街道上,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用一块牌子写着“我是一个盲者,我什么也看不见”。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淡淡一笑便转身离开了。后来有一位诗人,稍微改写了一下他木板上的字,那天的下午,突然他收到了很多善意的施舍。盲人觉得难以置信,便问一个路过的人:“为什么你们一下子会给我钱呢?”那个人说,因为你写得太动情了。原来啊,这位诗人帮他把木牌上的话改成了煽情的诗句:“我是一个盲者,我什么也看不见,美丽的春天与我擦肩而过。”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啊,这比直接的语言表达产生的作用还要大。你看,春天万物复苏,绿树红花,莺歌燕舞,如何不让人陶醉呢?但是一个盲者却什么也看不见,怎能让人不产生同情之心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同样带着这样的期望来阅读我们教材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一起来好好体会当中的语言魅力。

文章的内容非常简短,大家请看: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着无可辩驳的语言力量。

一、语言透露的人生哲理

故事里面的这个人一心只想着自己心爱的小葫芦长大,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葫芦毫无关联,故而毫不在乎。最终葫芦被蚜虫蛀了,他想要葫芦的愿望也彻底落空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们应该都知道,任何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培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固定的生长规律——播种、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个过程一个也不能落下。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积极排除一些影响因素,比如植物周边的草多了,要除草;有虫子了,要喷洒农药除虫;叶子蔫了要施肥、要浇水,这样才能保证植物茁壮成长。这一系列的培植过程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最终的结果都可能不尽如人意。相信大家都读过《悯农》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粮食被摆在餐桌上,需要经历农民伯伯的多少血汗和付出啊。而叶子和葫芦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叶子为葫芦提供营养,如果叶子生病,葫芦就不能完成呼吸和蒸腾作用,自然也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因此生活中的农作物包括葫芦就出现了还没成熟就落地的现象。因此,要获得丰硕的果实,就要在每一个生长状态呵护植物,不能只注重结果。相信大家也读过《揠苗助长》的故事,故事里面的农夫看见禾苗总是不能长高,于是突发奇想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谁料隔天禾苗就全部死了,这种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当然,这个故事讲的是急于求成,与我们今天讲的故事也有共同之处,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牵一发而动全身”,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不可为追求结果而不在乎细节。而对于我们来讲,这个故事背后的哲理更为发人深省,我们不妨把葫芦比作我们的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是漫长且艰难的,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而不能坐享其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们不能只关注我们的梦想能否实现,还要耐心地、逐步地把这些问题解决掉,不然这些问题有可能会最终影响我们梦想的实现。同学们,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呢?只要我们深入到故事的文本里面去,当中的语言魅力会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生的哲理。

二、语言蕴含的语言艺术

其一,文章塑造了一个“所爱非真爱”的人物形象。故事的主人公真的爱葫芦吗?可以说确实是爱,也可以说是不爱。为什么这样说呢?说他爱吧,这个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着这棵葫芦转,文中说“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只有心中满怀对一个事物的爱,才会爱不释手,生活当中的我们是不是如此呢?当父母送给我们一辆新的自行车,恐怕我们连车轮上稍微沾上一点泥土都要马上擦掉,恨不得晚上睡觉都搂着睡,更有甚者梦中也会出现骑着这辆车游玩、竞速的场景,所以真是爱得很深。所以故事里面的这个人才会日日夜夜盼着它长大——希望它大过南瓜。从字里行间我们分明感覺到这个人把葫芦当作他的子女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的希望和心血都倾注在里面,这种爱是真真切切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但为什么笔者又说他不爱呢?因为很简单,以关心一个人为例,关心一个人就要关心他的一切,衣食住行一个也不能落下,就好像我们的老师和父母一样想我们之所想。但是故事中的这个人其实并不是真爱葫芦。因为他只想着收获葫芦,却忽略了关系它成长的藤和叶子,如果没有这些藤和叶子输送营养,葫芦怎会开花结果呢?正如参天大树,也需要根从泥土里面吸收水分和营养才能得以生长啊。所以说故事里面的这个人明显就不是真正爱葫芦的人,因为他太自私,表面说是“要葫芦”,却不关心它的生长情况,这种爱是自私的爱,不值得提倡。其实,生活当中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通过品读文章的每一词每一句,我们就能揣摩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倾向,这是语言的独特魅力。

其二,文章塑造了一个“所急非真急”的人物形象。从故事来看,故事中的这个人确实很着急地想得到葫芦,所以他才会一天看几次,哪怕叶子上出现了蚜虫也毫不理睬,只在心里默念着“有几个虫子怕什么”,面对这样的情况,也不怕也不急,这个人恐怕真的完全没有着急的意思,更是“事不关葫芦高高挂起”的漠然态度。连邻居都看不过眼了,我们看邻居的心情恐怕比他还要着急。“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别光盯着”就是要求他赶快去治理,“快”字可谓急他所急,也算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了。谁料,这个人居然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如此心急地要葫芦,却忽略与此相关的其他因素,可以说主人公是一个急功近利、趋利避害的人。

其三,文章描绘了“美丽又可爱”的葫芦。生活中,我们目之所及都是美丽的事物,但是缺少了一支精心描绘的笔,这样,世事万物其实都缺少了生命的色彩。我们看文章中的描述:“雪白的小花”,呈现了花的美丽;“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展现了葫芦的生长过程,让我们产生无限的联想,就好像和故事中的这个人一样衍生了“多可爱”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可爱的、美丽的葫芦悬挂的画面,充斥在脑海。

好了,亲爱的同学们,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相信会在将来的生活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影响,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收获更加美好的葫芦,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不能因小失大。回归到我们的主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人交流,主要靠的是语言。语言在平凡的人眼中是一件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了,但是在智者的眼中却是智慧的象征,语言的魅力与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描绘了生活的美,它讲述了生活的哲理,它展现了生活的艺术,在往后的学习中,我们要不断探索,用语言架起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沟通的绝美桥梁。

猜你喜欢
葫芦蚜虫魅力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蚜虫婆婆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东方欲晓》的魅力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宝葫芦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