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需要品尝一点生活的味道

2023-06-26 16:32高玉娟
课外语文·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闰土腊八粥伯父

高玉娟

★“我们写作,是为了品尝生活两次”,这句话来自《伦敦生活》的某个编剧。

笔者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道出了写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也道出了写作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会接触不同的人,体察不同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反应和思考。如果加以思考,会发现这些人和事以及我们的感觉、想法,都蕴含不同的滋味,有甜有酸有苦有辣有咸,有快乐、痛苦、郁闷、期盼、希望、绝望、无奈,有感动、敬佩、赞美、欣赏、鄙夷……如果我们把它们用心感受,仔细记录,耐心打磨,潜心品尝,它们就汇聚为我们写作的源泉,启发我们写作的灵感。为此,我们如果想要写作,需要品尝生活的各种味道。

今天我们试着围绕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课本中的《盼》《那个星期天》《金色的鱼钩》《少年闰土》《腊八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穷人》《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去解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事件,将生活中的味道有机地写入文章的。

一、体验生活,品尝期望和失望

我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做成某件事的过程中,对于未来出现场景的想象,会让我们产生期盼的心理。比如期盼过年,期盼放假,期盼到一个地方旅游……

在课文《盼》中盼望的滋味让“我”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我”得到一套有袖套的淡绿色雨衣,开始渴望下雨,但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终于等到雨天,“我”放学后迫不及待地想穿出去买酱油,却没能得到机会。好在第二天上学路上又下雨了,“我”赶紧折返回家穿上雨衣,高兴地在雨里让雨丝尽情落在自己的雨衣上。课文中好几处写到了盼望的滋味。“我开始盼望变天”,雨天盼望能有机会出去“买酱油”,晚上担心雨下完了,盼望雨“最好還是留到明天吧”,睡前还“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特别是第二天雨点滴到“我”的嘴唇上,“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作者经过长时间曲折的期盼终于实现愿望的快乐一下子感染了读者。

和《盼》相反,课文《那个星期天》里作者收获的滋味却是失望的。作者从早到晚,盼望母亲实现许久以前的诺言,带自己出去玩,但到了最后却是“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任由光阴流逝到一派荒凉。文中作者将盼望到失望的过程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一大早得到的是母亲肯定的答应“去,当然去”,只是要“等一会儿”“买完菜就去”,结果母亲做完一件又一件事,一上午过去了。母亲又提议“睡醒午觉再去”,后面又洗衣服直到太阳归去。整个过程中,“我”是很有耐心地盼着,很配合地自己玩着,怀着“焦急又兴奋”的心情,但最后等来的却是母亲食言的结果,是蹲在地上无声地哭泣。尽管母亲搂着“我”道歉说“对不起”,却怎么也不能让“我”忘记那天的失望与灰败的心情。

二、观察生活,品尝感动和佩服

我们在生活中,会收获很多感动:看到消防队员救火牺牲我们会被他们的英勇感动,地震中顽强生命坚持到获救我们会被他们的毅力感动。成长中我们也有敬佩的对象,敬佩他们的某种本领,佩服他们的优秀品行。这时候就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便可以将其中感受到的滋味予以记录,形成文字留下来,感染更多的人。

《金色的鱼钩》是作者记录的一段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老班长带“我们”三个小病号过草地,拼全力照顾“我们”,想方设法找野菜、钓鱼给“我们”,只为完成带“我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最后终于体力不支倒在路上。文中作者体会到的多次感动,就是一种“味道”。第一次感动是观察到老班长吃鱼骨头,老班长皱眉硬咽“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第二次感动是“我”坚持想帮老班长分担找野菜的任务,但老班长怕我累坏,严厉地阻止了我。“我”观察到“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第三次感动是看到“我们”终于大口喝鱼汤,“我”观察到老班长皱纹舒展露出笑意,但“我”“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第四次感动是老班长昏迷后我端去鱼汤,“我”听到他说“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这四次感动是作者在与老班长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交流、思考后感受到的。如果作者不是一个有心人,也可能不会写下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光荣牺牲的动人故事。

《少年闰土》是鲁迅写小时候的伙伴闰土的文章。文中通过记叙与闰土的相处,塑造了一个聪明、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闰土是家里“忙月”的儿子,是春节来帮着管理祭器的。作者盼望过春节早点见到闰土,一见到闰土,便观察到了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写出闰土的健康、可爱。接下来观察到闰土害羞但不怕“我”,半天就和“我”混熟了,可见闰土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孩子。但闰土却很活络,跟“我”讲了雪地捕鸟的细节,说了夏天海边捡贝、夏夜管瓜刺猹的事。作者被闰土嘴里有趣的乡土生活吸引,觉得闰土的讲述十分令人向往,又通过对闰土语言特色的捕捉,表达了作者对闰土的喜爱和敬佩之情。作者与闰土的交往交流过程,就是作者对闰土的观察过程,观察他的外貌动作,捕捉他的语言。如果作者没有品尝这些生活味道,就不能通过相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出闰土的形象。

三、体验生活,品尝甜蜜和怀念

我们生活中香甜的味道可能来自于一份温润的食物。沈从文的《腊八粥》就是通过写腊八粥的味道,以人物“八儿”为线索,围绕与妈妈的谈话,以及晚上一家人吃腊八粥的场景,写出腊八粥的甜。文章先写了由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一起煮成的腊八粥的香甜。接着写了“八儿”看到母亲煮腊八粥,喜得快要发疯。他一个人进出灶房,看到锅里正在煮着的叹气样的腊八粥,心里是满满的幸福。他想急切地尝尝腊八粥,但妈妈说要等到夜里。于是憧憬要吃三碗,甚至三碗半,听到锅里“噗噗”的叹气声,又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倍。被妈妈抱起来看到深褐色的粥,十分吃惊,最后终于吃到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一家人其乐融融甜蜜快乐的亲情,就在这些味道中体现出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是通过与伯父相处中体验的几件事,写出了怀念之情。文章开头写了伯父的葬礼,大家沉痛悼念伯父,作者没有想到伯父鲁迅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人,于是回忆起生活中与伯父相处的往事。往事中伯父跟我谈《水浒传》、笑谈“碰壁”、除夕放烟花、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这些往事都是作者平常留心体验品尝到的生活的各种滋味,从而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大家都悼念伯父的时候,自己从这些往事中选取情节来加以记叙整理,便成了对伯父的悼念,表达了对伯父的怀念、热爱和敬仰,塑造了伯父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大形象。

四、沉入生活,品尝善良和悲伤

列夫·托尔斯泰在《穷人》中,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对穷苦的渔夫夫妇的善良,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重刻画人世情感和描写人物细节。《穷人》的主人公桑娜善良纯朴,在一个风高浪急的寒夜,她主动探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意外看到西蒙病逝留下的两个孤苦的婴儿,毅然抱起他们回到家里。关于桑娜善良的描写,有这么几处,一是面对自己贫困的生活,她认为“没什么可抱怨的”。二是对邻居西蒙的担心:听到有东西敲打邻居小门便感叹:“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三是对孤儿毫不犹豫的保护:惊觉邻居西蒙已经去世后,便想都没有多想,“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如果作者不曾沉入穷人的生活,不同情穷人的苦,不见识穷人的善良,他一定不能准确塑造桑娜这样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在桑娜抱起孤儿的时候,关于她没有任何犹豫的举动这一细节,作者尤其表达得准确和细腻。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写的是“我”的父亲李大钊先生遇难前后经过。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有悲伤的味道。一家人被捕,分别被关押,十几天担惊受怕后终于见面,作者见父亲李大钊仍旧穿着那件灰布旧棉袍,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但面色依然平静慈祥。此刻作者忍不住喊出声来,母女三人顿时哭作一团。在审讯中,生怕父亲不小心说出哥哥,作者小小年纪抢着说自己是最大的孩子。此次提审后一家人匆匆分别,竟成永别。4月28日报纸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让作者“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这是作者痛苦至极的反应,母亲也“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这里关于痛苦的描写是白描 ,没有过多的笔墨渲染。当母亲低声问“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捡起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同样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段对话细节,充分表达了父亲离去带给作者的痛苦、作者对敌人的憎恨和母女的坚强。

生活是源泉,文章是溪水。如果源泉充盈不枯竭,溪水自然就会活泼流淌不停歇。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就是这样。生活中各种味道都需要我们去经历体会,去观察感悟甚至沉入其中,慢慢沉淀,然后从中提取素材,这样作文才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猜你喜欢
闰土腊八粥伯父
说说腊八粥
腊八节
伯父的黄昏恋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故乡》的呐喊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
腊八粥等
MISHMASH
借给伯父一百元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