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魔方思维”创造性解读诗词的意境

2023-06-26 17:07王丹
课外语文·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渔翁魔方意境

王丹

诗词之美,流芳千年,面对眼前的景物和境况,直击心灵的佳句会浮现在脑海。春末夏初之际,正适宜吟诗赏景,把酒临风,不妨读雷震的《村晚》,从“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中感受田园生活的自由和悠闲;也不妨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在“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氛围营造中感悟风清月明的清爽和静谧;更不用说,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品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山林田野中那份宁静和祥和……要说为何我们对此万分着迷,都是因为诗歌当中那无形的意境,让我们朝朝暮暮,梦绕魂牵,更让我们岁岁年年,流连忘返。

谈起诗歌意境的分析和鉴赏,很多人喜欢立足诗词本身,单纯地从诗词自身出发,或是知人论世,进入诗词的创作背景探讨诗词的意境;或是解读时局,进入诗词的真实意思了解诗词的意境。但笔者发现,这些方法都不过是犀牛望月或者是盲人摸象,难以作出全面的判断。这时,不妨试一下用“魔方思维”去解读诗词的意境。

一、概念理解

“魔方思维”是根据魔方的特点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立体思维,是对事物进行三维空间式的思考和考虑,要求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各个方向考虑问题,让简单的事物不再千篇一律。站在诗歌意境分析的角度,“魔方思维”引导我们从音、物、画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而较为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意蕴,让诗词的世界充满隽永的诗意,也让诗词的空间承载多种可能性。

二、“魔方思维”视域下多角度赏析诗词意境

(一)诵读感知,由“音”入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只用眼睛看而不出声朗读是学不好语文的。言外之意就是要求心口合一,那么诵读就被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品味诗词,不仅要理解诗词的词义和内容,还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当然,要体会诗词的意境,我们要学会诗词中独有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还有平仄、韵律等相关知识。以朗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为例,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节奏来朗读全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分清轻重缓急,就能走进诗境,感悟诗情。比方说首联是对仗的,可以缓慢一点,要读出诗人的喜极而泣之情。颔联的“愁”和“喜”相对,词调稍微高昂一点,读出杜甫的“狂喜”之情。颈联中的“须”要重读,才能体会、感受诗人那种从忧愁困苦中走出来的欢喜。尾联需要读得快一点和急一点,读出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喜之情。这样的朗读方式,就能把握诗词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我们就能读出意象分明、意境全出的美妙情境。

(二)知人论世,由“人”入境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能够站在诗人的视角去体会诗词的内容,也一定能够感悟诗词的意境。这个时候,笔者引入“知人论世”的概念。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根据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思想,分析作品,准确理解作品内容和思想情感,这样才能进入诗词的意境,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比方说唐代柳宗元的《江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请先看原诗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描绘了一幅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其形象背后还有更深刻的人物经历。在柳宗元为官的时代,他怀着报国为民的情怀,积极参与永贞革新。这场变法如能开展下去,基本上能够扭转唐王朝逐渐衰败的局面,但是变法触及了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噬,柳宗元也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了十年。十年的流放生涯中,官场的政治集团还在不同程度地对他打压,如果是一般的人肯定不能忍受,分分钟“挂印归田”,但是柳宗元偏偏不走这条路,政治斗争并没有把他压垮。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暗示着险恶的政治环境压迫,但是诗中的主人公乘着孤舟,在凛冽的寒风中钓鱼。于是,借诗词的背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诗人形象,更能体会诗中那孤寂、清高、孤傲的意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时代背景分析作品,从作品管窥诗人所处的环境,就可以体会作品中的社会气息与诗人的鲜明个性,了解诗词的历史厚重感和浓浓的意境。

(三)创设图景,由“画”入境

当我们接触一首诗词的时候,除了从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入境之外,还可以运用我们脑海中的联想能力去构造一个与诗词意境相关或相似的画面,并且将这种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来。如在张志和的《渔歌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诗中的山、水、鸟、花、鱼,勾勒了同样是渔翁垂钓的优美意境,但这里的渔翁跟柳宗元笔下的渔翁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我们面前缓缓铺开。话又说回来,虽然我们的脑海中有这样的画面,但如果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样的画面不过是空中楼阁,聊以幻想罢了。我们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原文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1400多年前的一个早上,有一个老翁独坐在西塞山前面的大石頭上,只见山前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鸣叫、觅食,全然不顾这一位在雨中垂钓的老翁。小溪倒映着岸边盛开的桃花,桃花朵朵绽放美丽的容颜,似乎在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流水哗啦啦地流淌着,数不清的跳跃着的肥美的鳜鱼在水中穿梭,呈现出一派自由安详、充满生机活力的画面。回过头来看老渔翁,只见他头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面对这横斜刮着的风、淅淅沥沥的雨点,全然不放在心上 ,只顾钓鱼罢了,用不着担心回家。这样一描述,有时间、有场景、有景物、有人物,我们仿佛就站在这个渔翁的身边,站在全新的视角,亲身感受张志和营造的意境,我们在画面的加持下,在语言文字的陪衬下,也进入了老渔翁的世界,见他所见,感他所感,进一步体会诗中的自由、闲适、乐观之意境和其中渗透的乐观与豁达。

(四)把握物象,由“物”入境

诗词无疑是美的象征,在诗词的世界中,诗人往往借生活中平常之物表现意蕴隽永的意境,让人沉浸其中,于是,把握好诗词的物象,就能进入诗词的意境当中去。比方说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原诗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生活中的常见之物:“梅”“杏”“篱笆”“蜻蜓”“蝴蝶”,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我们分明感觉到了一种与生俱来的休闲和宁静,感觉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都有类似的物象描写,我们仿佛从中看到农村的真实面貌和村民们的繁忙,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于是诗词的意境便自然而生。

一直以来,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我们的民族也被誉为“诗的民族”,我国古代诗词品类繁多、灿若星辰,古代诗人常常通过简洁凝练的诗句、内蕴丰富的意境抒发心志,表达真挚的情感。因此,诗歌总有沁人心脾的美妙意境,诗人常常通过营造意境来扩大诗词境界、丰富诗词意蕴,也因为诗歌表达含蓄、韵味无穷的意境特点,它虽经千年,仍不失其魅力,在历史的天空中闪闪发亮,深受人们喜爱。但有一点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同的人因为境遇不同,看诗歌的感受也会不同,比方说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有的人读出了坦荡磊落,有的人读出了老当益壮,有的人读出了思乡之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诗词的理解,所以我们鉴赏诗词的意境时,要找准突破口,从多个角度出发去鉴赏诗词,这样才能进入诗词的意境,不管最终呈现的是哪一种认识,都属于自己对诗词的真理解,我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很自然地就能获得提升。

猜你喜欢
渔翁魔方意境
发明魔方的人
创意无限翻翻翻
魔方廖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渔翁
神秘的“渔翁”
小魔方
旅途探险记之“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