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简文献中贴敷疗法的探讨分析

2023-06-27 04:04崔莹张娟娟朱田田严兴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探讨分析

崔莹 张娟娟 朱田田 严兴科

【摘 要】

武威汉简文献中有许多贴敷疗法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学术及史料价值。文章通过分类整理武威汉简中贴敷疗法文献,梳理总结贴敷疗法的用药特点、药物剂型、贴敷部位和主治病症,并探讨和分析其发展概貌,为武威汉简中贴敷疗法的挖掘与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武威汉简;贴敷疗法;探讨分析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7-0004-03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Therapy in Wuwei Han Bamboo Slips

CUI Ying ZHANG Juanjuan ZHU Tiantian YAN Xingke*

Acumox and Tuina College,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records of application therapy in the Wuwei Hanjian literature, which has important academic and historical value. This article sorts out the literature on sticking therapy in the Wuwei Han Bamboo slips, comb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icking therapy, drug formulations, application sites and indications, and discusses and 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overview, which is the excavation of sticking therapy in Wuwei Han Bamboo slips. Provide basis with applied research.

Keywords:

Wuwei Hanjian; Patch Therapy; Discuss and Analyze

武威汉简医学文献是考古发现的汉代甘肃武威地区重要的出土医学文献资料,成简于东汉初期,保存了许多极为珍贵的中医药历史资料,成为甘肃汉简医学的重要内容,而针灸贴敷疗法相关内容的发现对研究汉及以前的针灸治疗经验和文献资料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1-2]。

贴敷疗法又称敷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指将药物敷贴于特定穴位或患部进行施灸的一种灸法。临床根据操作不同分为:敷药法、膏药法、涂药法、吹药法、熏洗法、熨法、点眼法、脐疗法[3]。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用白芥子外敷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是敷贴疗法最早的记载,同时,《五十二病方》中还记载了药物外敷法、熏法、熨法等贴敷疗法理论,为贴敷疗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4]。《黄帝内经》成书后,将中医贴敷療法理论化,认为人体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形成“经络脏腑学说”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摩、熨、渍、浴、涂等多种中医贴敷疗法,且首次将膏药法应用于临床,使临床贴敷疗法更简便有效。东汉时期,该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内外诸科疾病的治疗中,如《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大量使用外敷、熏洗、坐浴等治疗方法,且用药较以前更方便实用,如《疮痈病篇》: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百合狐惑病篇》:“蚀于肛者,雄黄熏之。”[5]。因此,两汉时期,中医贴敷疗法正处于快速地发展及不断地创新之中,涌现出了很多新的理论及方法。

武威汉简中更是将贴敷疗法中热熏法、膏药法等内容细化,突出其临床优势,进一步推动了贴敷疗法的发展。因此,笔者通过整理武威汉简中相关贴敷疗法内容,总结其用药特点、药物剂型、贴敷部位和主治病症,并探讨和分析其发展概貌,为武威汉简中贴敷疗法的挖掘与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1 武威汉简中贴敷疗法的治疗应用

1.1 用药特点 用药方面,由于武威汉简贴敷操作主要包括敷药法、膏药法、涂药法、熏洗法、熨法5种。从单味药上看,武威汉代医简贴敷方注重用附子,与之配伍较多的药物有花椒、当归、白芷、川芎等,而附子属温里药,主要三大功效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回阳救逆[6],说明武威汉简贴敷方重视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之法,亦反映出西北寒凉地区,以寒性病变为主,宜在温热药的基础上,配伍特定药物的用药特点。同时,研究[7]发现武威汉简,贴敷法因环境施治,方中喜用骆酥(骆驼乳制成的酥)、戎盐、猪脂肪、鸡蛋黄液等西北特产,就地取材,增加了其药用价值。

1.2 药物剂型 剂型方面,主要有膏剂、散剂、栓剂、滴鼻剂、熏剂5种,且以膏剂为主。膏剂常直接煎煮或用动物脂肪、乳汁、寒水等调配药粉成膏药进行涂摩,武威汉简还记载了千金膏药方及百病膏药方等一膏多用的膏药方,适用于临床内科、外科、五官科等多科室病症,张晓刚等[7]认为除简便实用外,还体现出传统中医的整体思想,即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也反映了汉代武威地区对膏摩疗法的重视[8]。除此之外,田雪梅等[9]认为简中“裹药以穀,塞之耳,日一易之”“代庐如、巴豆各一分,并合和,以絮裹药塞鼻,诸息肉皆出”“……以醇酝渍卒时,去宰,以汁灌其鼻中”等鼻栓剂、耳栓剂及滴鼻剂也体现出汉代西北地域贴敷剂型的多样性,而滴鼻剂或是最早的记载。

1.3 贴敷部位 贴敷部位方面,以患处贴敷为主,张延昌等[10]认为通过涂擦,熏蒸等方式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渗透于皮肤,更易内传经络、气血、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等作用,也因为汉代虽然贴敷疗法处于发展期,但主要以患处贴敷为主,到了晋、唐代之后,由于中医针灸理论不断发展,贴敷疗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才结合起来,使中医贴敷疗法得以更广泛地应用[11]。

1.4 主治病症

1.4.1 内科病症 武威汉简贴敷疗法主治内科病症主要以中下焦寒性病为主。简48-49:“去中冷病后不复发方,穿地长与人等,深七尺,横五尺,用白羊矢干之十馀石置其坑中,从火其上,羊矢尽,索横木坑上,取其卧,人卧其坑上,热气尽,乃止。其病者,慎勿得出见。”记载了以羊矢热熏法治疗中下焦寒性病变。

1.4.2 外科病症 武威汉简贴敷疗法治疗的外科病症以各种创伤所致疮痂、灸疮、长期骑马者磨损的创伤、急性疮痈、狗咬伤、烧烫伤为主。①治痂及灸疮及马宵方(简87甲):“骆酥-升,付子廿枚,蜀椒一升,乾当归二两,皆父且之。以骆酥煎之,三沸,药取以傅之,良甚。”②治人卒痈方(简87甲-乙):“冶赤石脂以寒水和,涂雍上,以愈为故,良。”③治狗啮人创痛方(简87乙):“烦狼毒,冶以傅之。创乾者,和以膏傅之。”④治烧烫伤方(简87乙):“烦□罗冶以傅之。良甚。”(注:□为脱简)

1.4.3 五官科病症 武威汉简贴敷疗法还有运用目痛方、塞鼻方及滴鼻方治疗目痛、鼻塞、鼻息肉等五官科病症的记载。①治目痛方(简16):“以春三月上旬治药。曾青四两,戎盐三两,皆冶合,以乳汁和,盛以铜器,以傅目,良。”②塞鼻方(简68-69):“……六日胫中当痛,痛至足下,伤脓出,逐服之,卅日知六十日,须麋生。音声虽撕败能复精。鼻柱、鼻中当腐血出。若脓出,去死肉,药用代庐如、巴豆各一分,并合和,以絮裹药塞鼻,诸息肉皆出。”③滴鼻方(简70-71):“……即鼻不利,药用利庐一本,亭磨二分,付子一分,早荚一分,皆并父且,合和,以醇酝渍卒时,去宰,以汁灌其鼻中。”

1.4.4 妇科病症 武威汉简妇科贴敷膏药方治疗的妇科病症以月经不调、乳痈肿痛等为主。简88甲:“治妇人膏药方,楼三升,当归十分,白芷四分,付子卅枚,甘草七分,川芎十分,菒草二束,凡七物以肪膊膏舍之。”

1.4.5 各科疑难杂病 武威汉简除特定科贴敷方以外,还有运用千金膏药方及百病膏药方治疗咽喉肿痛、血府痛、咽干、齿痛、鼻腔出血、鼻腔中生恶疮、耳聋、各种创伤、头痛风、身体异味等各科疑难杂病的记载。两方配方相同,适用于多科疾病,且简牍原文详细描述了其用鸡蛋黄液、猪脂肪等制膏药的过程及其使用方法。①千金膏药方(简57-67):“蜀椒四升,弓穷一升,白芷一升,付子十果,凡四物,皆冶父且置铜器中,用淳溘三升渍之,卒时取豙猪肪三斤先煎之。先取鸡子中黄者置梧中,挠之三百,取药成,以五分匕一置鸡子中,复挠之二百。薄以涂其痈者上,空者遗之,中央大如钱。药干,复涂之,如前法三涂,去其故药。其毋脓者,行愈,已有脓者,溃,毋得力作,禁食诸采。□置□上良甚。创痛痤皆中之,良。……喉痹,摩之……血府痛,摩之;咽乾,摩之;齿痛,涂之;昏衄,涂之;鼻中生恶伤,涂之。……摩之,皆三干而止。……气龙,裹药,以穀塞之耳,日一易之。金创涂之;头痛风涂之,以三指摩之。……身生恶气涂之,此膏药大良,勿得传。”②百病膏药方(简89甲-乙):“蜀椒四升,白芷一升,弓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父且,渍以淳醯三升,渍□□等三斤,先□□□□。枚煎药候□□□□□后,去宰。”(注:□为脱简)

张剑锋等[7]通过研究武威汉简贴敷疗法,認为其既可用于内伤杂病又可用于明显外科特征病症的百病膏药方,以及根据疾病的发展趋势,施以不同贴敷法的治疗思路等值得现在临床学习推广。王智明等[9]发现武威汉简中用塞耳法、灌鼻法等治疗五官科疾病的方法,操作简便,直达病灶,作用持久,是后世五官科疾病疗法的雏形,而吕有强[12]认为武威、居延汉简中均用热熏法治疗寒性病变的记载,体现了西北寒凉之地的特色疗法,而其所衍生的热敷法等现代诊疗方法至今应用于临床。

2 小结与分析

丝绸之路穿越了甘肃河西全境,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影响下,武威等地中医药文化得到大力发展,而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也变得全面广泛[13],主要包含病症、药物剂型、贴敷部位、操作方法、临床疗效等地域特色贴敷疗法,不断补充与发展了汉代贴敷疗法理论,再现汉代武威地区贴敷疗法的应用现状,为研究汉代贴敷疗法提供文献依据。

结合同时期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发现:第一,武威汉简中贴敷疗法理论基本契合了《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敷、涂、渍、熏等贴敷疗法的相关操作及病症,尤其是膏药法的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主要以患处或全身其他部位(非穴区)贴敷为主,也是汉代贴敷疗法的应用特点[14];第二,根据相关记载,《黄帝内经》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北方,是中医学理论之大总结,为后世临床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武威汉简出自西北民间医家的经验总结,说明贴敷疗法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已得到广泛应用,相互传承、创新,共同推动了汉代贴敷疗法发展[15-17]。

但出土汉简较《黄帝内经》记载,其创新与发展点为:简中塞耳法、塞鼻法、灌鼻法等治疗五官科疾病的方法,借助他物(丝绵、丝絮等)将中药药液侵渍于患处部位或直接侵渍于患处,发挥临床治疗作用,操作简便,直达病灶,作用持久,是后世五官科疾病疗法的雏形,且鼻栓剂、耳栓剂及滴鼻剂也体现出汉代西北地域贴敷剂型的多样性,类似于现代临床所制作的中成药制剂,而滴鼻剂或是最早的记载。同时,综合气候和饮食原因,该地区人群易患各种寒性疾病,而汉简中用熏法治疗寒性疾病的过程中,采用区别于《黄帝内经》的烟熏、蒸汽熏法,采用热熏疗法,即土炕的热力或药液的热性治疗寒性疾病取得了不复发的效果,不仅仅是《黄帝内经》中单纯的热力熏法,更注重综合疗法,尤其热力和药物作用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机体的康复,对现代慢性病的治疗、老年病康复、养生保健等有着参考作用[14,18]。在治疗病症中,《内经》主要以内外科疾病为主,而出土汉简除内外科疾病外,还可治疗五官科中目痛、鼻塞、鼻息肉等,妇科中月经不调、乳痈肿痛等,且其百病膏药方还可治疗鼻腔中生恶疮、耳聋、各种创伤等疑难杂病,具有多功能效应,也是现代临床所追求的中医特色技术与方法。

《黄帝内经》较出土汉简主要独特之处为:首先,在治疗原则中,汉简未详细记载,《内经》大致提出辨证施治、三因制宜、配合它法的治疗原则,将《内经》内治法的原则与外治法结合,体现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中医基础理论,进一步显示其对中医临床的全面指导作用[19];其次,《内经》对于熨法的记载较独特,有药熨、膏熨、汤熨之分,药熨是用药物温熨患处,常用辛热之药,具有温通之功,用于治疗寒痹及骨病,且熨刺结合,先刺后熨,类似于现代冬病夏治中对于寒性疾病的药物贴敷,常选用温热性质的药物,针刺后贴于患处,以温阳散寒,可见其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汤熨是用热水或热药汁装在容器内贴于患处,膏熨指将温热性质的膏药贴于患处,二者均有温通之效,有别于出土汉简相关记载[20]。同时,《内经》注重熏法、浴法的应用,浴法用药煎水洗患部或全身,以药液淋洒或冲洗患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熏法的治疗非仅寒性疾病,可用于气血不畅,经络不通诸证[21]。

综上,武威汉简贴敷理论真实反映了两汉时期武威地区贴敷疗法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已具备较成熟的贴敷疗法体系,应深入挖掘武威汉简中特色贴敷疗法,古为今用,推动武威汉简贴敷医学的传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戴恩来,金华,张延昌,等.汉代医简辨证先声——武威汉代医简及其价值[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4):347-348.

[2]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合编.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3]田从豁.中国贴敷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1.

[4]张来根,王培民.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8,13(11):2932-2936.

[5]秦建平.浅析《伤寒杂病论》中外治法及外用药[J].四川中医,2001(7):20.

[6]张永,周永学.基于量效关系探讨扶阳派运用附子特点[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5):1159-1161.

[7]张剑锋,张晓刚.《武威汉简》的外治特点[J].甘肃中医,1992(3):38-39.

[8]许霞.宋以前方剂剂型的历史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9]王智明,吴燕,田雪梅.武威汉代医简中药外治法初探[J].中医研究,2011,24(8):76-77.

[10]张延昌.武威汉简医方今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11]马喆.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0):16-17.

[12]吕有强.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热熏”疗法[J].西部中医药,2011,24(11):56-58.

[13]春芳.丝绸之路对河西开发的影响[J].甘肃理论学刊,2004(5):86-88.

[14]陈硕.《黄帝内经》外治理论与应用[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15]张如青.论出土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2009:268-272.

[16]赵玉龙.近十年来甘肃简牍研究概述与展望[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3):76-82.

[17]孙其斌,吕有强.从《敦煌汉简》与《武威汉代医简》看两汉时期西北医学[J].西部中医药,2015,28(9):33-37.

[18]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民间外治法[J].中国民间疗法,2002(9):61-62.

[19]项平.《内经》中的外治法[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3):13-15.

[20]孫启胜,贾文睿,郭骐影,等.《黄帝内经》外治法拾遗[J].世界中医药,2016,11(11):2462-2466.

[21]吴朦,柏冬.中医药浴疗法发展源流与机理探析[J].中医药导报,2021,27(3):204-207,210.

(收稿日期:2022-07-08 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探讨分析
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探讨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析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与英语教学的有机契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