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文本解读文献综述

2023-06-29 14:46赵怡恬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藤野先生文献综述文本解读

赵怡恬

内容摘要:《藤野先生》是鲁迅的经典之作,2022年版的课标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将语文教学置于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元化解读文本。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中国知网”检索研究《藤野先生》的文章,在剔除筛选相关度较低的文献后,《藤野先生》的文本解读文献综述从主题解读、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展开评述。通过对经典课文的文本解读进行评述,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提供多元化解读参考,当更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

关键词:《藤野先生》 鲁迅 文本解读 文献综述

《藤野先生》回忆了作者鲁迅在仙台求学时,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的经历,收录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中。《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书写了鲁迅先生关于往事的回忆,抒发了对逝去时光和友人的怀念,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鲁迅现实的回忆性散文的文风区别于他一贯表现出来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士形象,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温情。或许正是因为鲁迅在其中的笔触中多了柔情,《藤野先生》自入选中学课本以来,一线学者及教师关于其主题的解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其中的主题主要包括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通过照见藤野先生的伟大,抒发作者的爱师之情,以及通过回忆藤野先生梳理自己的思想变化,最后还有对于主题的多重解读。

一.《藤野先生》主题解读的多样性

1.浓郁的爱国主义色彩

关于《藤野先生》主题,爱国主义色彩的解读是学者们最早提出来的。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关于文本解读出现服务政治性的需求是很正常的。他们认为,藤野先生只是伴随着主角鲁迅先生完成“弃医从文”思想上的转变的次要人物,文章中每一处文字都透露出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无奈,饱含浓郁的爱国主义的色彩。

分析《藤野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主题,可以从剖析人物关系的视角入手,归纳主要人物鲁迅和其他人对比、对立、映射关系,理解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主题。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首先,鲁迅与他人的“对比”关系显现了鲁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开头就开始蓄势,作者以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他眼中所见的“清国留学生”过着如何的腐败生活——他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白天成群结队逛公园,看樱花,晚上则“咚终咚地”学跳舞。此时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极度客观、冷静看待问题,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懈怠无聊,这些清王朝的公子哥儿们,不顾民族沉沦、国家危亡,一味醉生梦死,寻欢作乐,把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置于脑后。他们甚至丑态百出,“解散辦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袖光可憝,宛如小姑娘的发鬃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儿扭。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败类,于当时在中国留学生会馆寻求片刻安宁的鲁迅形成了多么强烈的鲜明的对比。这种鲁迅先生与其他人的对比凸显了其爱国主义的情怀。

其次,鲁迅与他人的“对立”关系凸显了鲁迅的爱国之坚定,对立关系相比较前文分析的对比关系程度更深,也更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这种“对立”关系主要可以从分析“幻灯片”事件入手,幻灯片里里外外存在着处处对立。在幻灯片里呈现的是中国人和日本军人的对立,幻灯片外是鲁迅作为观看者和日本同学的对立。在文章中,日本同学欢呼万岁,这种欢呼声让鲁迅觉得刺耳,在文中鲁迅称呼自己是“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个“还有”,表明了情感的对立,立场的对立,这也是鲁迅爱国方式思想转变的导火索。幻灯片内和幻灯片外的重重对立变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关键。

最后,文章中藤野先生和“我”的映射关系彰显了鲁迅的爱国情怀。这种映射的体现表现在正面人物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刻画上,具体通过了“添改讲义事件”、“纠正解剖图事件”和“了解女人裹脚事件”,塑造了一位平等关爱学生、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师形象。在文章的结语部分,鲁迅他说,自己仅仅只需要“一瞥”藤野先生,就能浑身充满力量,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這“一瞥”的背后包含了多么伟大的精神力量。这不仅仅是藤野先生的人格给予了他前行的动力,这种动力更是源于鲁迅先生先生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正面人物的“映射”,他人的“对比”,乃至“对立”关系,无不是文章关于爱国主义主题的诠释。

2.深切的爱师之情

关于《藤野先生》爱国主义主题的解读伴随着历史时间的推进,文本的政治性功能减弱,文本解读更多的从文章自身的主题进行考量,《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开始着重关注与师生情谊。学者们认为应从线索、内容和写法上分析文章,而不是先界定文章中谁是主要人物?因此,“抒发对于藤野先生的怀念,彰显鲁迅深切的爱师之情”主题是目前学术界对《藤野先生》主题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

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冯文联,他在《谈〈藤野先生〉的主题》一文中认为,判断一篇作品的主题,本质应关注文章的主线,《藤野先生》作为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中多次转换的地点,出现的人物除藤野先生外的清国留学生等,这些统统作为材料服务于文章的主题。不论是从文体还是从所写内容来看,无疑都是反映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梳理其他学者的观点主要包括了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就是回忆藤野先生,虽然主人公藤野的出现,在几段的篇幅之后,但这并不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散文情感的凝聚也应聚焦于藤野先生,作者通过有序连接与藤野先生相关的事迹,凸显了对于友人的怀念之情。其次,从文章的内容结合来看,文章重点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串起来的小事,由此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作为解剖学的教师,藤野先生真切地关心学生学习,为学生添改讲义,但作为一名老师,他只是一贯如此,相比于作者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藤野先生没有表现出对于作者的“特殊”让人不适,作为一名学者,藤野先生严谨地订正解剖图,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他始终抱着尊重知识,以科学严谨的眼光看待问题。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鲁迅先生在异国遇到到这样一位追求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毫无民族偏见的老师,这是多么的难得。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也在若干年以后依然影响着鲁迅,始终照亮着鲁迅。最后,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寿镜吾先生、章太炎先生和藤野先生无疑都是对鲁迅先生是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常用记录。但藤野先生无疑是鲁迅在漫漫黑夜里前进的光,他能够在鲁迅欲放弃时给予他不断前进的勇气。因此,持有该观点的学者们认为,藤野先生首先是鲁迅的恩师,意义非凡的良师,而非仅仅只是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民代表。

3.回忆藤野先生梳理自己思想变化

细读品读全文我们发现,鲁迅不仅仅写藤野先生,更是写自己,借仙台学医的经历来铭刻自己“弃医从文”的重要思想转变。例如,龚金平老师在《鲁迅的思想变迁轨迹才是文章的主线与重点》中分析了文章表现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暗线,正是由于一件件、一桩桩的东京所遇所感,促使作者“弃医从文”,这样记录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的事件则作为明线,明线是载体,暗线才是主线。加之,文章有大量的篇幅记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思考,因此,文本的真正主人公是“我”,文本内容也应该是“我”在日本思想内容发生的转变。又如,张占杰和高剑芳发表的《〈藤野先生〉的解读问题》论文中同样认为,理清自己的思想变化是鲁迅先生留学的主要目的。至于较为常见的“爱国主义精神”主题,他们在论文表示,这多是受到60年代以来形成的“艺术服务政治”的文艺观念的影响。总之,学者们认为面对《藤野先生》这样的名篇,应注重文本线索,打破习惯性的主题解读模式,脱离爱国主义和师生之情的束缚,在文本中看到一个思想变化的鲁迅,看到一个身居异国青年在面对祖国苦难时勇于探索和改变的青年。

4.多重解读

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主体对于文本切入的视角不同,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大不相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藤野先生》多元化的主题解读占据了一定的比重。相比较前三种观点,关于多重解读的参考文献较少,出现的也比较晚,以《〈藤野先生〉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开发》一文为代表,陈汝虹分别从写人叙事的角度解读了白描技法;从纪念回忆角度解读了作者对于藤野先生的怀念;从语言典范的角度,重点剖析“标志极了”等关键句,解读作者的爱国之情;从句法结构角度切入开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解读作者的思想变化。

二.《藤野先生》艺术特色的解读

《藤野先生》主题解读的多样性离不开其艺术特色的呈现,关于《藤野先生》艺术特色的解读相比较主题解读较少,经查阅文献后,主要包括了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两方面内容。其一,在结构上作者妙用“闲笔”,学者们通过分析闲笔的作用,理清了行文思路以及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其二,在语言上鲁迅的语言一向犀利、一阵见血,映射在此篇也不例外,学者们通过咀嚼擦亮文章中的经典片段,感受鲁迅的辛辣、幽默的语言特色。

1.“闲笔”的妙用

有人要问,为什么主人公藤野先生的出现,作者要安排在几大段篇幅之后,这是否影响表现作晶的主题思想呢?删去这些看似无关重要的段落可以吗?回答这个问题,必需结合文章来进行具体分析。答案是否定的,文学巨匠鲁迅又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细细品读这些段落,它们不仅不能随意删去,我们会发现重要事件“在东京、到仙台”、“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在文中的安排的位置巧妙,它们是体现人物形象的关键甚至不能随意互换。

这些看似无关与文章主旨的句段就是“闲笔”,什么叫闲笔?闲笔有什么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在《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中指出:“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述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细探《藤野先生》中这几处闲笔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服务于文章的双线,即明线是作者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知、分别,暗线则是作者饱含深情的爱国主义情感,闲笔正是作者情感态度和爱国情感的显现。另从服务于文章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来看,清学生的附庸风雅是反衬了藤野先生的严谨好学;作者在仙台接受“物以稀为贵”的优待,正面衬托了藤野先生公正对他的帮助,一个是辛酸,一个感动;“匿名信”和“幻灯片”事件,社会环境的狭隘反面衬托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伟大人格。

2.语言特色

鲁迅先生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于他敏锐的洞察力,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过了身躯,而不是留在身体里。他常常能观察常人难以察觉之处,同样的景、事、人,他总能区别于常人用犀利的眼光看出事件背后的道理。关于《藤野先生》的语言特色,学者们或是结合语法、修辞等,理解比喻、夸张和讽刺等修辞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或是咬文嚼字,赏析品鉴文章中的重点句段,剖析语言文字背后的魅力;或是聚焦对比文中记叙藤野先生的语句和记叙自己生存境遇时的语气。

从修辞入手赏析语言,可以从课文开头描述“清国留学生”的文字以切口展开,品读作者美丑对照的讽刺艺术。从关注关键字词入手,关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为什么是“也”呢?再查阅文章一共出现了七次“也”字的描述,这仅仅是鲁迅的用语习惯吗?我想不仅仅是这样的,推敲品读,每一个“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赋予了寻常词语不同寻常的意义。另外在“……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细读在文章中这里的“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不难注意到作者的咬文嚼字的叙述语调,“偏有”写出来作者内心的极其复杂,一个“夹”字写出来做侦探的中国人夹在日俄军里,也写出了“我”夹在所谓的爱国青年里边。从标点符号的使用来看,这句话后的冒号可以去掉,但此处的冒号表示停顿,增强了文本的批判力量,强调了作者的感情。从对比叙述语调,藤野先生近乎白描的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有真意、去雕饰”的语言凸显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照见了他的伟大。鲁迅先生的语言于细细品读的推敲中常见新意。

文章从《藤野先生》的主题和写作特色两方面梳理总结了关于《藤野先生》文本解读的文章,《藤野先生》自入选中学课本以来,关于其文本解读的文章繁多,有的解读互相补充,有的解读针锋相对,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正说明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常读常新,不同的人每每再读也总会有不同的感悟体会。文本解读的多样性给予了语文教师授课选择教学内容极大的灵活性,教师们细读文本的切入点、聚焦点不同,关注呈现的视野也必不同。但语文教师在教学授课时,由于课长时间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抓文章主要矛盾,在实际课堂中有抓手,老师们们在广泛查阅资料文本细读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呈现出符合个人教学风格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张若朴.1949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藤野先生》主题阐释的嬗变[J].名作欣赏,2017(35):90-92.

[2]周伟川.《藤野先生》中几处闲笔的作用[J].语文建设,2007(4):46.DOI:10.39 69/j.issn.1001-8476.2007.04.019.

[3]王思远.经典文本的课堂返场——谈《藤野先生》文本解读与教学设想[J].文教资料,2018(36):237-238,236.DOI:10.396 9/j.issn.1004-8359.2018.36.099.

[4]陈文静.《藤野先生》教学内容及语文核心教学价值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學,2016.DOI:10.7666/d.D836047.

[5]王翼.《藤野先生》主题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7):1.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藤野先生文献综述文本解读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刍议《藤野先生》中的对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