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框架视角下的政治话语隐喻研究

2023-07-04 04:55陈思思
西部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翻译策略

摘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其官方英译本为语料,通过隐喻识别方法统计分析文本中存在战争隐喻、旅行隐喻、建筑隐喻等十类政治隐喻类型及160个隐喻表达式,认为其使得文本变得更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基于框架视角探讨政治隐喻的运作机制及其作用并进行举例分析,发现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过以人们熟知的事物如旅行、战争、植物等为源域,以抽象的政治话语内涵如政治理念、方针政策为目标域实现认知的理解。最后借助框架理论总结出中国政治话语的不同隐喻翻译策略,即在相同隐喻框架下,译者可采取直译法保留原文隐喻框架;存在不同隐喻框架时,可采用删除喻体,保留含义、保留意象,添加注解、喻体转换这三种隐喻翻译策略。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政治话语;概念隐喻;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1-0005-05

传统隐喻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在美国学者莱考夫与约翰逊(LAKOFF & JOHNSON)1980年合作出版的语言学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以后,隐喻理论被重新解读,实现了隐喻的“认知转向”,发展成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奠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基础。隐喻和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与人类的身体体验及经验密切相关,都是一种思想方式与认知机制。基于框架理论进行隐喻的运行机制分析及隐喻的翻译策略探讨,有助于剖析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及不同民族文化间隐喻框架的异同。

政治语篇对向民众传达政策内容、政治理念以及对外树立政治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文本中的概念隐喻能够帮助构建隐喻框架、反映政治主题与内容以及丰富的政治表达。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在新时代发布的最新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政治语篇中的最新典型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政治隐喻,使得政治文献贴近群众生活、更浅显易懂,本文现就此作一探讨。

一、理论背景与相关研究

(一)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并被广泛运用。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即为通过一个具体域来理解另一抽象域的认知方式,其认知机制就是通过易于识解的源域映射抽象难懂的目标域。隐喻产生于人类的具身体验与经验总结,通过将熟悉、具体的事物作为源域,将复杂、抽象的概念作为目标域,在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实现对目标域的识解。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的阐释使人信服,在解析、挖掘隐喻意义和规约(entrenched)概念方面具有高效性和简洁性的优势和特点[1]。

(二)框架理论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菲尔墨(CHARLES J.FILLMORE)首次将框架(frame)引入到语言学中,并将框架概念重新进行解读、补充与修正[2]。框架理论认为,当一个语言表达式出现时,读者会联想到他们最熟悉的情景,同时相关的认知框架被激活,框架内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辅助读者识解语言表达式[3]。框架建立在人类拥有的共同经验的基础上,当人类的认知框架被激活时,框架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会被同时激活从而实现认知的识解。概念隐喻的实现要通过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源域来映射目标域,但在这个过程中,隐喻框架内被激活的信息不同,剩下未被激活的部分会成为框架的背景凸显隐喻过程。

(三)政治隐喻及翻译研究综述

政治与隐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治隐喻是构建政治话语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政治隐喻能使一些复杂的政治概念和体系通过人们所熟悉的比喻及其映射而变得浅显易懂[4]。它通过将复杂抽象的政治概念隐喻化,转化成民众熟悉的事物,并运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将政府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政治立场传递给人民群众,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接受。运用隐喻的方式能将政治话语背后的政治理念更好地传递给群众,塑造预期的政治形象。1996年,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5]在“Moral Politics 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 Is Dont”(《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一书中借助概念隐喻理论解读了美国政治语篇背后的道德模式,掀起了运用隐喻研究政治语篇的热潮。从研究理论上来看,国内外学者多借助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框架理论的方法探讨隐喻的语用功能,如吴丹苹、庞继贤[6]基于语料库并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框架考察美国前总统布什演讲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朱晓敏、曾国秀[7]建立平行语语料库分析1991—2011年中国政府发布的工作报告中的隐喻模式与隐喻翻译策略;布雷塔(BRITTA C)等对政治框架实验中隐喻框架的程度进行了系统回顾,发现特定问题的框架和通用的框架都可以是隐喻的[8]。从研究内容上看,政治话语既有演讲等文本又有多模态语篇的分析。如马廷辉、高原[9]将100篇中美贸易战政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机制分类并揭示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汪少华[10]对比分析布什和奥巴马演讲的隐喻架构反映两党的不同价值观。随着政治语篇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政治话语的隐喻翻译研究获得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大多研究是在对比原文与译本的基础上分析其翻译策略。如杨明星、赵玉倩[11]提出应遵循“政治等效+意象再现”(PEIR)这一复合性的翻译标准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外交隐喻话语。

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政治隐喻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乔纳森·查特里斯·布莱克(JONATHAN CHARTERIS-BLACK)[12]和PRAGGLEJAZ团队[13]提出的隐喻识别方法与操作程序,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语料来源,首先根据隐喻定义对比源域与目标域,找出隐喻关键词,结合原文语境排除非隐喻词项;然后对隐喻关键词进行隐喻归类和统计,分别计算出始源域的共鸣值(反映在始源域的出现频率),即隐喻关键词总数和隐喻关键词出现总次数的乘积;最后对研究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如表1、表2。

表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和隐喻关键词

类别关键词战争攻坚/总体/阻击/保卫/持久战、堡垒、防线、夺取、进军、战略、部署、战线、利剑、突破、攻克、奋斗、胜利、武器、武装、冲锋号、战场、斗争、冲突、攻关、筑墙设垒旅行出发点、落脚点、蹄疾步稳、前途、阶段、方针、前进、前行、前景、迈出、步伐、稳步、前列、征程、车轮、进入、进程、起点、方向、同步、路线、脚踏实地、巨轮、道路、老路、邪路、目标、迈上、走过、历程、任重道远机器引擎、推动、推进、驱动、运行、动力、带动、调动、平衡、着力点建筑建设、建立、基层、支撑、巩固、树立、支柱、基础、桥梁、台阶、奠定、构筑、基点、建成、构建、工程、根基、夯实、打造、营造、建强家庭同胞、侨胞、儿女、一家人、当家作主身体声音、呼吸、初心、乏力、扑下身子、触目惊心、飞跃、硬骨头、主心骨、血脉、血肉联系、心连心、人心、面貌、立足、血浓于水、胸襟、眼光、肝胆相照、抬头、心灵、基因、毒瘤、顽瘴痼疾动物打虎、拍蝇、猎狐、蝇贪、黑天鹅、灰犀牛植物萌芽、根本、植根、扎根、成果、成长、繁荣、生机、培育、土壤、阳光、光明、根深叶茂、真理之树、沃土、绚丽之花物品旗帜、藩篱、短板、结晶、摘帽、饭碗、环节、底线、红线、枪杆子、脱钩断链、利器、总开关、纽带、钉钉子其他舞台、华章、篇章、源泉、赛道、深水区、涉险滩表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概念隐喻数据统计

类别类符数形符数出现总次数共鸣值战争253071523800旅行312321123472机器103811901900建筑216743377077家庭54331155身体249138912动物614636植物16150721152物品155325375其他7241177经过数据收集和统计,研究发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存在十类隐喻,分别为战争隐喻、旅行隐喻、机器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身体隐喻、动物隐喻、植物隐喻、物品隐喻和其他隐喻。由表1可以得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共有160個隐喻表达式,表2反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不同隐喻类型的出现次数与共鸣值。在出现的所有政治隐喻类型中,建筑隐喻、战争隐喻、旅行隐喻、机器隐喻出现频率高,共鸣值依次递减。虽然家庭隐喻、身体隐喻、动物隐喻、植物隐喻、物品隐喻和其他隐喻在报告中使用次数不多,但也以丰富的隐喻表达式使得文本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二)隐喻运作机制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过以人们熟知的事物如旅行、战争、植物、机器等为源域,以抽象的政治话语内涵如政治理念、方针政策为目标域实现认知的理解。现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前三大隐喻的运作机制进行逐一分析。

1.建筑隐喻

人们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身边事物的体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建筑隐喻使用得最为频繁,其中“建设”这一隐喻表达式出现总次数多达167次。党的二十大报告大量运用建筑工程术语的有形表达映射党和政府决策及理念的构建过程,将国家隐喻为大厦建筑,发展与建设国家就像是建筑工程一样,需要基础和支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像建高楼大厦一样需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并不断构建、巩固与加强。人们通过对建筑与国家建设之间建立的不同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构成建筑隐喻框架,当政治话语中提到国家建设就能立刻激活建筑框架中的信息。因此,建筑隐喻的使用能够让人民群众加深对国家建设的理解与支持,并积极参与到国家发展的历程中。

例1:十年前,我们面对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在例1中,“建设”“工程”等词汇激活了人们认知中的建筑隐喻框架,凸显了国家建设就像是建筑工程一样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与劳动才能取得建设的成果。为了保障国家建设的稳步推进,我们需要扫清问题与障碍,号召全国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

2.战争隐喻

基于人们对战争的认知体验,有关战争的组织性与残酷性成为人们认知框架的一部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战争隐喻的使用可以凸显相关政治议题的重要性和严肃性。通过以战争为源域,把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阻碍看作是目标域,将其映射过程构建成战争隐喻框架。一旦战争隐喻框架被激活,人们就会切身感受到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了解到国家为了战胜困难付出的巨大努力与坚强决心。

例2: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例2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视为一场攻坚战,国家要集中所有力量制定战略攻克核心技术问题。引用战争隐喻的方式,一方面形象表明了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这一现状形势的严峻,另一方面向民众传达了党和政府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决心,从而激发与鼓励人民群众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之中。

3.旅行隐喻

旅行隐喻是最典型的一类隐喻,旅行是指从一地出发前往目的地的过程,是具有方向性的动态前进过程。旅行隐喻把旅程中涉及的路径、方向等概念映射到国家发展历程的目标域中,以人们基于对于旅行体验构建的旅行隐喻框架,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看作是一个旅程。在这一旅程中会有挑战与困难,只有在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领下,我们才能找到前进方向到达目的地。

例3: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在例3中,“出发点”和“落脚点”激活了人们的旅行隐喻框架,旅行隐喻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视作是一场旅程,唤起了人们对于美好前景的向往。只有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这也是国家与人民的共同期望与目标。

三、基于框架理论的政治隐喻的翻译策略

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经验会因为地理位置、惯例习俗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认知框架。框架理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考虑到源语读者与目标语读者框架结构的异同采取适宜的翻译策略。

(一)相同框架下的政治隐喻翻译策略

尽管英语与汉语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体验大致相同。因此,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在某些情况下具有相同的认知框架,表达某些抽象的事物或概念时借助相同的隐喻框架。由此,当汉英具有相同的隐喻框架时,政治语篇中的喻体形象可以通过直译法让英语读者理解接受。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对等转化的翻译策略保留喻体形象,激活英语读者的相同隐喻框架。

例4: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we must keep sounding the bugle and never rest,not even for a minute,in our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由于英语读者与中文读者对于战争有着相似的体验,例4中“斗争”“冲锋号”词汇激活的战争隐喻框架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喻体“fight”和“bugle”,采用直译法就可以实现喻体在目标语中的保留并且仍然能够让英语读者轻松理解。

(二)不同框架下的政治隐喻翻译策略

当源语读者与目标语读者的体验与认知存在不一致时,源语读者与目标语读者会分别采用不同的隐喻框架,不同的框架可以激活不同的情景。由于汉英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必然会存在文化缺省的现象,即汉语中的隐喻框架并不能在英语中找到与其相一致的框架,无法激活英语读者相应的知识和体验。这样,隐喻翻译的难度大大增加,如何做到准确传递原文信息成为译者的一大考验。因此,当汉英存在不同隐喻框架时,译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与翻译效果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采用隐喻的分析及其官方英文译文的比较,总结出“删除喻体,保留含义”“保留意象,添加注解”“喻体转换”三种隐喻翻译策略。

例5:全國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A total of 832 impoverished counties and close to 100 million poor rural residents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在例5中,“摘帽”这一物品隐喻形象地反映了党和国家在基层付出艰辛努力使得贫困县脱离贫困除去了贫困县的称谓,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此处“摘帽”并没有翻译出对应的喻体而是采用删除喻体并保留含义的翻译策略。由于在英语中本文出现的“摘帽”这一物品隐喻并不能激活英语读者的相同的体验,如果直译为“take off...cat”,这会让英语读者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因此,此处不得不删除喻体,尽管这样舍去了原文的部分形象性和感染力,但英语读者的理解会与汉语读者相接近。

例6: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We have broken the shackles of stale thinking,torn down barriers erected by vested interests...

例6中的“藩篱”在汉语中原指竹木编制的篱笆或栅栏,后用来喻指“边界、屏障”,此处“利益固化藩篱”喻指为保障既得利益持久性存在而设置的防御壁垒。由于文化差异英文中没有对应的喻体,此处的物品隐喻的喻体“藩篱”被转换成旅行隐喻喻体“barriers”(挡住道路的障碍),将利益固化藩篱视作阻碍并需要被突破及解决。不同隐喻框架内喻体的转化能够经过适当的调整保留原文文本效果,也能让目标语读者感同身受。在存在不同隐喻框架时,选择喻体转换的翻译此略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例7: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

Firm action will be taken to swat “flies”,or corrupt low-ranking officials,whose misconduct directly affects peoples lives.

在例7中出现的“蝇贪”是中国政治话语中的特色表达,“蝇”指位低权轻的小贪官,“蝇贪”可以用来形象比喻“小官巨贪”。虽然在英文中并无这一表达,但译者在翻译时没有丢弃原文意象,相反将“flies”辅之以解释为“corrupt low-ranking officials,whose misconduct directly affects peoples lives”(不端行为会影响人们生活的贪腐小官),这样既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文信息又没有丢失原文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保留意象添加注解的翻译策略对政治话语的隐喻翻译来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四、结语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政治隐喻的分析可以发现,政治话语运用了多类概念隐喻使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日常生活经验,主要采用战争隐喻、旅行隐喻、机器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身体隐喻、动物隐喻、植物隐喻、物品隐喻和其他隐喻等十个隐喻类型,政治话语通过丰富的隐喻表达式激活人们的隐喻认知框架,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激发和鼓励民众加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之中。借助框架理论,本研究总结出中国政治话语的不同隐喻翻译策略。在相同隐喻框架下,译者可采取直译法保留原文隐喻框架;存在不同隐喻框架时,主要有“删除喻体,保留含义”“保留意象,添加注解”“喻体转换”这三种隐喻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孙毅.当代隐喻学的理论范式构念[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26-134.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刘迪.框架理论下的英语广告隐喻翻译[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46.

[4]陈勇,刘肇云.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论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J].外语教学,2009(1):25-29.

[5]LAKOFF G.Moral Politics: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6]吴丹苹,庞继贤.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38-42,47.

[7]朱晓敏,曾国秀.现代汉语政治文本的隐喻模式及其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政治文本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5):82-86,128.

[8]BRUGMAN B.C,BURGERS C,STEEN G.J.Recategorizing political fram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taphorical framing in experiments 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J].An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17(2):181-197.

[9]马廷辉,高原.美国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与批评分析:以中美贸易冲突为例[J].外语研究,2020(1):25-32.

[10]汪少华.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53-56.

[11]杨明星,赵玉倩.“政治等效+”框架下中国特色外交隐喻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20(1):151-159,190.

[12]CHARTERIS-BLACK 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4.

[13]GROUP P.MIP: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J].Metaphor and symbol,2007(1):1-39.

作者簡介:陈思思(1997—),女,汉族,湖南永州人,单位为山东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翻译学、生态语言学。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翻译策略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