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积极话语分析

2023-07-04 20:34段洋洋
关键词:评价理论大学英语教学

段洋洋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人文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首先简要介绍积极话语分析的概念,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并在Martin评价理论的框架内,选取目前各类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进行实例分析,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识别能力,多维思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外语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积极话语分析;评价理论;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5-0107-04

一、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院校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基础文化课,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教学中仍以传授词汇语法,句型结构这样的表层知识为主,对课文语篇隐含的思想文化意识挖掘不够;日常教学还是以输入型教学和应试考核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对外语教育培养目标中提倡的外语核心素养培养不足[1]。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将语篇置于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中进行研读,必定会有助于挖掘语篇隐藏的道德意识,思想意识等较深层次的内涵。Halliday[2]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十分重视语境的研究,把语篇看作是一套社会符号系统的具体体现。语篇存在于社会语境中,语言是社会介入的媒介,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积极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接着在Martin评价理论的框架内,选取目前各类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进行实例分析,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识别能力,多维思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外语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积极话语分析与评价理论

20世纪70年代,西方语言学界、新闻学界和社会学界前所未有地重视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开始了对广播电视中“坏新闻”的研究,发表了首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坏新闻”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资本家和政府的切身利益。一些语言学家在语言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对具体语料的分析,针对意识形态,霸权等敏感概念,提出了新的解释,促使语篇分析和解读走向较为复杂的政治分析。批评语言学家们认为,新闻报刊和广播电视都是意识形态,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是为了压抑民众,需要接受批判。因此,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揭露其体现的种族主义等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让读者带着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增强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20世纪末,在英國伯明翰的一次语言学会议上,澳大利亚语言学家Martin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这一全新概念,引起了参会者广泛的关注。Martin认为,以往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均是以社会中种种矛盾和不平等的现象作为批判的对象,通过话语分析,揭露其背后权力机构的意识形态。这种解构性的分析向大众展示的是一个消极的世界,而仅仅依靠批评和揭露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因此,Martin[3]呼吁语言学家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采取“建设性的、积极的、友好的”态度,进行语篇分析,为建立一个宽松、共处、和解的人类社会而努力。

Martin的评价理论是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最为显著的新成就之一,也是积极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依据。他提出的评估体系包括三大要素,即态度、介入和级差,且每一个要素都有几个变量。态度是一个由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因素组成的子系统。情感指说话人依据个人喜好对某人或某事表达的各种情绪;判断指说话人依据社会规范对某个行为表达的见解;鉴赏指说话人依据美学标准对人、物品和行为表达的看法。介入子系统表示的是态度来源,包含自言和借言两个变量。级差子系统关注的是说话人态度的强度,包含语势和聚焦两个变量。

三、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非常重要。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不大,对大学英语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不理想,英语基础本就薄弱。但大学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所以这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懈怠情绪,渐渐丧失英语学习的目标,缺少学习上的压力和动力,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大学英语,长此以往彻底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是公共课,自己的学习重心应该放在各门专业课上。这样的观念导致许多学生不够重视大学英语的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欲望也不强烈。于是,大学英语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们被动地听课,记笔记,主动回答课堂问题的同学寥寥无几;教师列举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很少有同学愿意主动站出来和大家分享他的观点,大多数同学都保持沉默。

(二)教师教学方法守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守旧传统的弊端。近些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每年入学的大学新生数量骤然攀升,然而高校教师的数量却没有实现同比增长,这就造成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现实中的大学英语课堂通常进行大班教学或者合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即使采取一些诸如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师生互动方式,但碍于课堂时间有限,也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所以绝大多数时候,教师们只能以讲授课本知识点为主,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心智的引导和启迪,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评价考核手段过于单一

教学评价考核是对实际教学过程产生的价值及潜在的价值做出的判断,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考核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这种评价考核原本应该是多维度的,涉及师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就业市场中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硬性要求,很多高校将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评价考核的最重要依据。如果通过率高,就证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一些高校还会把四六级通过率与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挂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固然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标尺,但却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视作评价考核的金标尺,那么必然会造成课堂上教师只注重讲解课文表层的字词句和语法点,忽略课文内容对学生的思想陶冶和人文熏陶。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蕴含的人文价值更是值得去探索挖掘。而这些人文价值,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性,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四、课堂模式新探索

英语教育应始终坚持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4]。在教学场景中,国家制度赋予了教师话语权,这个话语权包括教学话语权和教育话语权,两者“被授权传播社会认可的法则、道德、信仰和观念等”[5]。也就是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关注对课文中字词句的解读是不够的,还应从语篇的视角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课文的内容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下面以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3》(第三版)中的第三单元“Audrey Hepburn —— A true angel in this world”为例,对语篇中的态度资源进行积极话语分析。

(一)情感资源

例1:The little girl who would become the worlds most magical actress began as an anonymous refugee confronting lifes horrors and fragility firsthand.(這个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具魅力女星的小女孩刚开始只是一个无名难民,直面生活中的恐惧和脆弱。)

例2:Yet, Audrey never let her sadness overcome her or jeopardize her hope for a brighter future.(然而,奥黛丽从来不让这些悲伤支配自己,或者影响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两句话中的“恐惧”(horrors)和“悲伤”(sadness)告诉读者,荧幕上光彩照人的好莱坞顶级明星奥黛丽·赫本,早年经历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受到战争的迫害,赫本一度沦为难民,饱尝现实生活的辛酸和苦难。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现实的残酷并没有改变赫本至真至纯的天性,更没有摧毁她坚强的个人意志。早期的生活磨难丰富了赫本内心的积累,她在成名后丝毫没有去掩饰自己曾经的难民身份,反而对生活在贫困地区,社会底层的人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真诚的关切,并致力于慈善事业,竭尽全力去帮助那些穷苦人民。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在课文中并没有被直接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适当地点化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情感受到熏陶,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判断资源

例3:Audrey Hepburn thrilled audiences with starring roles in noteworthy films like Breakfast at Tiffanys, Sabrina, Roman Holiday, My Fair Lady, War and Peace, and Always.(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龙凤配》《罗马假日》《窈窕淑女》《战争与和平》和《直到永远》等著名的电影中主演的许多角色让观众陶醉。)

例4:Her dream of becoming a prime dancer drove her into a rigorous schedule at a famous ballet school.(奥黛丽梦想成为一名一流的舞蹈家,这驱使她去了一所著名的芭蕾舞学校,接受严苛的训练安排。)

例5:She turned down three million dollars to pen her autobiography and instead accepted one dollar a year in the more conscientious role as diplomat for UNICEF.(有人出300万美金请她写自传,她拒绝了,但是她却接受了每年一美元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这个更需要责任心的角色。)

例6:She saw UNICEFs work as an integral, sacred force in peoples lives.(她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看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神圣的力量。)

例3和例4中,作者充分肯定了赫本在演艺界的艺术成就。长相清丽脱俗的赫本,凭借灵动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系列永恒经典的角色。其中,“严格的”(rigorous)一词说明,赫本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有她本人的刻苦努力。教师在这里可以告诉学生,对于童年时期的赫本来说,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是她最大的梦想。为了实现梦想,虽然当时正值战争时期,但赫本从未放弃练习。可见,任何耀眼的成功都离不开不懈的追求和自身的努力奋斗。例5和例6两句话则说明,成名后的赫本没有像许多富人那样,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顺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出任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从1988年至1993年,这是赫本生命的最后五年,她不顾病痛的折磨,不顾战乱和传染病危险,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四处奔走,足迹遍布整个世界。即使走到苦难最深重的角落,她也关爱那些身处在战火、贫困、饥饿中的儿童,为第三世界的妇女和儿童争取权益。

(三)鑒赏资源

例7:For seven months out of each of her last five years, she and Robby left the peace and beauty in their cozy home to embark on outreach trips into som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laces on earth.(在生命的最后5年里,每年她和罗比都有7个月离开他们温馨居所的静谧和美丽,启程外出到地球上最困难的一些地方去。)

例8:Even as her life ended at 63 years of age, she remained a gracious woman who perpetually signified simplicity, charity, charm and kindness.(即使在她63岁生命终止的时候,她仍然充满着关爱,永远象征着纯朴、仁爱、魅力和善良。)

作为一名演员,赫本倾心塑造了数个经典角色,多次获得奥斯卡提名,这些荧幕形象留给了观众永不褪色的记忆。然而,赫本的成就不只局限于电影界,她更是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人道主义精神财富。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赫本将自己奉献给了人道主义事业。在生命的最后5年中,她深入这个世界上最荒凉最贫瘠的地方,完成了50多趟人道主义之旅,为第三世界的人们带去了光明和希望,用善良和真诚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赫本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不只停留在语篇表面的字词句上,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大学英语的课堂中。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人文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其课堂教学不可拘泥于传统模式,不可只解读课文中的字词句,更应注重对篇章的全方位理解。本文依托Martin的评价理论,对现行通用教材的一篇课文进行积极话语分析,尝试在社会语境中,对语篇进行全面分析解读,以此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其外语素养和人文素养。诚然,这种教学方法仍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提高其信度和可行性,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17(02):35-41.

〔2〕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3〕Martin J R.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Solidarity and Change[J]. Revisa Canaria de Estudios Ingless, 2004 (49): 179-200.

〔4〕蒋洪新.关于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18(02):49-51,67.

〔5〕马丽,杨军.教师话语权力的社会学分析[J].汉字文化,2018(21):130-132.

(责任编辑 曹彩霞)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itarian educ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studying is not satisfying. From a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notion of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n in the framework of Appraisa Theory proposed by Martin, makes a case study of one particular text selected from 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book. It aims to discuss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to cultivat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during teaching processes, and therefore to enhance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literac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Keywords: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Appraisa Theor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猜你喜欢
评价理论大学英语教学
He For She演讲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评价理论视角下《香水》中格雷诺耶的人物塑造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评价理论下英语足球评论阅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