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小学生阅读变得“有情感”

2023-07-06 10:24钟德英
幸福 2023年5期
关键词:情感化文本阅读教学

钟德英

近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化”教学思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本文从“情感化”阅读教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入手,探讨了“情感化”教学对小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的影响。同时,本文也介绍了如何通过营造情境、设置问题、引导情感表达等方式来实现“情感化”阅读教学的目标。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的语言、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鳴,导致学生缺乏深入理解和体验文本的能力。

3.引入“情感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情感化”阅读教学是以学生情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情感共鸣,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因此,引入“情感化”阅读教学是必要的。

“情感化”阅读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激发。这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学习兴趣的丧失,也很难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体验,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1.“情感化”阅读教学的定义

为了解决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近年来,“情感化”阅读教学被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其定义为,将阅读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情感认知的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还能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2.“情感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其次,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体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最后,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情感化”阅读教学的特点

在“情感化”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其最核心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引导、情感激发和情感体验等手段,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情感元素,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使阅读过程变得更为愉悦和富有成效。同时,“情感化”阅读教学还强调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资源,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画面、影像等多种形式的情感呈现来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文本中的情感。

“情感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

首先,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的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对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偏好,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一方面,选择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材料,例如有趣的故事、生动的描写、深刻的寓意等。另一方面,选择与学生经验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的材料,避免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体验阅读材料的情感元素。

其次,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情感化”阅读教学的重要实施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呈现。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录制语音、放映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最后,引导学生分享阅读体验。在“情感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之间的分享也是促进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读书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元素,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在“情感化”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关键的目标之一。以下是几种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探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够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提供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模仿文本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和意义。

最后,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角色、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探究文本。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增强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策略

首先,模仿表演法。通过模仿、演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和演绎,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元素。

其次,想象再现法。通过想象和再现文本中的情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和引导,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文本中的场景中,进而进行阅读表达。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文本中的某个人物,或者想象自己置身于文本中的某个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最后,创意写作法。通过写作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创意写作,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故事、一篇诗歌或者一篇读后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化”阅读教学的实践案例

1.经典名著的情感化阅读实践

在经典名著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感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体验人物的情感世界,进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红楼梦》中的一段对话或场景,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人物,通过表演、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文本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体验、感悟文本。

2.文学作品情感化阅读实践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比如通过艺术欣赏、情感共鸣等方式,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感受文本所传递的情感。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幅画或一首歌,通过学生自己的解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与自己的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而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

3.联合家长情感化阅读实践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与教师共同合作,通过共同的阅读和讨论,帮助孩子深入了解文本中的情感世界,增强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认知。例如,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经典童话故事,与孩子一起阅读,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到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帮助孩子感知情感,理解情感,表达情感。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阅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背景下,推广“情感化”阅读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本,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情感素质的发展。未来,需要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实践效果,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情感素质的培养,构建更加完善的阅读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作者单位:钦州市浦北县龙门镇长平小学)

猜你喜欢
情感化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负情感化设计和它的度
基于情感化的耳机产品设计
情感化在智能家居发展趋势中的影响
情感化在台式电脑设计中的应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