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学科实践教学活动?

2023-07-10 05:59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活动

本刊编辑部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个导向:素养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无论对于哪一门学科,实践都是促进理论深化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重知识学习而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树立“实践导向”的理念,开展适合学情又彰显学科本质的教学实践活动呢?

——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秦老师

以生为本  践乎情境

新课标下的学科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工具、技能等,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种学科学习方式,其特征表现为在“学”中“做”或在“做”中“学”,“学”与“做”是紧密相连的。笔者认为,教育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课堂为载体创设情境,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传授知识转换为培养技能。

重构实践课堂,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际。学习不能囿于知识本身,而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建立学科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如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穿插考查、调研、实验、策划、制作、创造等环节,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想过程。

优化教学方式,架设知识到能力的桥梁。

将联系紧密的篇目或单元整合起来,优化教学方式,实施项目化学习、主题式学习、任务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动手能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如实施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围绕生活中一个真实而具体的问题,在自主或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三位一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知识、提升素养。

鼓励学科融合,引导知识在交叉中碰撞。

各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联系的,教师可通过融合相近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五育融合”的重要思想指向。如语文科目学习,可与音乐、美术等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读、唱、画、写等方式多方位感知文本;数学科目学习,可与体育联系起来,如进行“角的认识”教学时,可以体育内容为背景创设情境:足球场上的球员往往都是先传中再射门,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可播放视频或让学生亲自演示,通过讨论引出角的概念,使学生产生认识角、研究角的需要。

开发个性化课程,有针对性地发展特长。

实施个性化课程,因材施教,不仅在科外,也在科内。教师可根据本学科特点以及学生个人需要建立若干兴趣小组,通过创设情境来组织课堂。如语文学科可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朗诵兴趣小组、演讲兴趣小组等,各组之间可建立联系,撰写活动心得,分享活动经验。

加强劳动教育,多方丰富实践形式。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学科”意识,开展 “我给妈妈做家务”“难忘的一次田间劳动”主题征文(语文)、“珠算进校园,我来做商贩”的任务活动(数学)、借助二十四节气学习农耕和種植(科学)等,通过丰富的实践形式,深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热情。

实施多元评价,有效落实素养导向。

在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基础上,倡导作业评价多元化。如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总量等做出明确要求,增强针对性,增加丰富性,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重视思维拓展和知识迁移,特别是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情境,增加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活动形式,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有效落实学生素养培养。

(浙江师范大学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李乃滨,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 查军柱)

创设学习空间  打造实践课堂

1949年以来,我国的课程目标经历了三次大方向的转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今天的“核心素养”,显示了国人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也逐渐从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到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再到以素养的养成为目的的“学”。不断的改革探索取得了实际的成效,但在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知识本位仍占据主导地位,作为知识获得途径的实践过程及蕴含其中的素养养成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

究其原因,首先是囿于现行制度化教学的规约,比如,在现行教学制度安排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权威和服从”的状态,教师掌握着正确的答案,也掌握着评价学生答案正确与否的权力,由此,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占据主导,而作为知识获得的实践过程则是一种从属地位。其次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存在滞后性,并非一蹴而就。目前的中学课堂普遍还是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而“教”所传递的主要是知识,实践并不是教师的“教”所关注的重点。最后则是有效评价机制的缺失。“素质教育”“高考评价体系改革”等说法已经提了很多年,但到目前为止,教师和学生依然生活在一个应试的时代,结果性评价仍然是当下评价机制的主要内容,而作为结果性评价的考试所侧重的则是学生能够习得多少知识,知识获得的实践过程很难以量化的题目形式呈现。

新时代需要新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改变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学理念层面,要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相信学生,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把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动态的知识习得,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是课程建设层面,要着力实施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引入典型、真实的情境,设置层层递进的任务,在描述、分析、解释、论证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实践过程。

三是教学评价层面,要着力构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评价机制,提升过程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强调实践并不是排斥知识,而是基于实践去获得知识。

下面笔者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高一下册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的综合探究课程“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浅谈问题导向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我们经常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当家做主人了,那么“我们怎样当家作主”?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们开始了有关“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的调研。通过对身边公共生活的调查走访,学生们发现城乡基层的公共事务千头万绪,如老旧小区电梯安装、房屋拆迁问题、公共设施维护、小区车辆管理等,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的工作杂多且繁重。在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考量了实践难易度、可行性等因素后确定了本组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而后自行搜集研究信息和资料,深入调查分析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最后,各个小组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了调研成果,比如小区车辆管理问题,一个学生小组直观呈现了相关资料——某小区业主代表、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四方针对二期车辆管理的会议记录,事关小区月租车、外来车车位费、小区“僵尸车”、车辆出入口分流等问题。从这些细小而真实的公共生活中,学生们感悟到了身边的民主,讨论了有序和无序参与公共事务的意义、后果;在“与其参与公共事务,不如做好自己的事”的辩论中,学生们理性、辩证地分析了公共事务与个人的关系,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质,有效提高了公共参与的素养和能力。

总之,在当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创设更多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空间,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提升认识社会和世界的能力。

(上海市松江区第四中学  郭娟)

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学校在文印室设立了一个失物招领处,有一天,来了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咨询是否有谁捡到了他的校服。文印室的老师在招领处找了一番,没有发现。笔者正好在旁边,便给这位学生支招,让他写份“寻物启事”张贴在学校公告栏。只见他腼腆一笑,说:“老师,我不会写寻物启事。”诧异之余,笔者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学生学了六年语文,居然连“寻物启事”都不会写,这语文到底该怎么学呢?

恰巧的是,笔者正要准备教第七单元的“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里就有学习写“寻物启事”这项任务。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是牢记学校教材与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联。”于是,我尝试改变课堂“虚假式学习”,从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写“寻物启事”。

首先,笔者让那位六年级的学生到班上讲述校服丢失的过程,请我班学生帮他找校服。学生有着真实的任务,个个跃跃欲试、争做好人。而后,笔者让学生探讨如何才能帮助这位同学找到校服。学生们在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后聚焦到“寻物啟事”这种方式。接着撰写“寻物启事”,张贴到学校公示栏,看谁的“寻物启事”最先找到校服。找到校服后,再探讨撰写的“寻物启事”能找到校服的理由、其他的人问题出在哪儿。最后约定,以后在班级、校园或者家里丢失物件时,要积极通过张贴“寻物启事”来寻找。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要求学习在一系列真实任务驱动下展开。就语文而言,语言文字的学习要在动态的实践中运用才能掌握,不能在脱离了实用场景的“虚拟课堂”中去获得。因此,教师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接触点和关联点,架设课堂与学生生活、社会之间的桥梁。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方式——

寻找生活中的问题。立足于学生生活,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寻找语文学习的联结点,同时让学生留心观察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定期组织问题分析会,探讨如何利用语文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校门口的斑马线上总是有家长掉头,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何在、学写调查报告等。

策划主题式学习。积极利用校园内的主题活动,设计策划一系列项目化学习,在项目活动的驱动下,让学生真实感受语文的实用价值。如笔者所在学校在开展“我有一棵树,长在阿克苏”牵手帮扶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写通知、想象阿克苏的苹果、写给阿克苏果农的一封信、举办丰收节等一些子活动,让语文学习有了真实土壤。

跨学科中贯通。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立足于学科学习以及学科间共性的基本学习能力培养,将语文学习渗透进其他学科,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如为美术作品写解说词等。

文化熏陶中实践。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应让学生在文化参与和体验活动中去学习语文,立足于文化的厚实土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化身解说员等。

让语文学习根植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学习“有用”的语文,或许才是我们追寻的语文学习之道。

(浙江省义乌市龙回实验小学  郭勇)

以学科素养为基础,带着问题去实践

当前,教育功利化、短视化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还未完全建立,社会依然过度关注升学率,唯分数、唯升学等“五唯”顽疾还没有完全破除。所以,学校和教师不敢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学科实践活动中去。同时,如果离开了各学科素养导向的基础,没有适合学情实际的问题贯穿其中,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也难以触及学科素养本质,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难以促进教学理论深化。因此,学科实践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经验,由学生自主进行,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素养、问题、实践三个导向的要求,彰显学科本质的教学实践活动应以学科素养为基础,带着问题去实践。

把握学科素养,夯实学科实践活动基础。

在设计学科实践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根据各学科素养要求,确定一个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主题,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活动。可以采用实验、观察、调查、探究、模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获得触及学科素养要求的深刻体验,从而使深奥的道理简单化。如针对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结合学生对细节观察与描写不足的问题,笔者在五月初带领学生去路边采摘槐花,让他们看到一簇簇白花下的淡绿色花萼和那中间线状、散发香气的花蕊……学生们不仅领悟了如何观察细节,还从整体上感知了“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的美好景象。

锚定各学科问题,形成学科实践活动策略。

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应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各学科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应结合年段和学科内容特点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最终达到自己获得问题答案的目的。教师在活动中只是个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知识的发现者、总结归纳者。例如,笔者结合《清理小广告》一课,带学生深入驰名辽沈地区的茨榆坨服装市场,亲身感受小招贴带来的脏乱差,思考并实践清理小广告的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分享、合作的精神,树立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场结合真实问题而实行的学科实践活动,不仅治疗了城市的“牛皮癣”,还赢得了商家的赞誉。

契合学科实际,确保学科实践活动适宜。

各学科有各自的学科实践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科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活动开展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各学科实际,综合运用研究为主、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为主、项目设计和技术实践为主这三种方式。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英语学科,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发音不准、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甚至是不敢、不爱张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招商局、涉外企业等,在真实情境中聆听外宾的英语表达,鼓励学生主动与外国友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不但敢说而且还能用标准的发音表达想法的目的。

党的教育方针对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给予了清晰明确的答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只要我们以学科素养为基础,带着问题去实践,就能促进理论深化,培養出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路虽远,行必能至!

(沈阳市辽中区二中教育集团  曹勇)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活动
【学科新书导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