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情境教学涵育家国情怀的“三入”策略

2023-07-10 00:12吴静银
教育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吴静银

教学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在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基础上使其养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情境教学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生动性、创新性,日益成为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学科素养扎实推进的重要方式。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但是在具体教学落实过程中又常受困于涵育路径模糊、过程碎片化、内容扁平浅层化等问题。从“带入感知”到“ 深入思辩”进而“ 神入体悟”的“三入”情境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推动家国情怀涵育的系统性、循序性和深层性,让学生学好、学透、学活高中历史。

带入感知,激发积极学习的兴趣

历史久远而厚重,往往会让学生有种“皓首穷经”的无力感和“恍如隔世”的陌生感,更遑论理解历史、认同家国。因此,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逐步走近、感知历史。

首先,关注学生的认识基础以及最近发展区。任何知识快速有效的内化都要建立在以往的认知系统和思维基础上,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有利于提升课堂内容的吸收率,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探究“春秋战国华夏认同”这一主题时,可以联系学生熟知的有关“华夏”的名言,如“此生无悔入华夏”“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等,进而顺势引入华夏的最初含义。

其次,设置核心主题下的多样化情境。历史情境设置可以根据内容和学习任务的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各类文字史料自不必待言,其他诸如历史实物、图片、地图、纪录片等影像资料都可以多个维度展示历史,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场景,感受历史留给我们的诸多宝贵遗产,由情入境,循着历史的踪迹深入历史的长河。

深入思辩,启迪博观约取的智慧

真理越辩越明,情怀愈思愈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围绕“课魂”,就某一重点历史概念由浅入深地进行问题情境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问题情境要善于在“无疑处有疑”。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习以为常的认识中发现矛盾冲突点,以对比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认知。例如在探究甲午战争时,学生往往会囿于“慈禧误国,李鸿章卖国”的认知而将其前因后果理解浅层化。笔者曾以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中日两国水师舰队发展过程、慈禧与明治天皇筹建舰队及备战态度、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境遇等多个维度的对比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知甲午战争背后封建制度的腐朽、仁人志士努力探索救国图存的拳拳赤诚以及战后影响中日两国命运走向的民族性格。

另一方面,问题情境要落脚于“有疑处无疑”。在利用对比性的问题情境开拓思考维度、激发审辩式思维的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运用梯度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同样以甲午战争为例,学生往往困惑于为什么不是屈辱史开端的鸦片战争而是甲午战争战败才真正使得朝野震动?笔者就将两次战争后举国上下的态度到战争发动国以及其他列强的态度、战争后条约内容对比、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等问题情境循序设置,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引导他們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理论。由对比性的广博到梯度式的深入,启迪学生的审辩式思维与深度学习的智慧。

神入体悟,担当知古鉴今的责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因此,历史情境教学还须着眼于古今联系,以古之智慧鉴今之所行,以今之成就续古之命脉。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开发乡土教材、今日时事要闻等情境素材,以此切入引发学生的共情理解。例如,以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情境切入点,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上人类交流合作共促繁荣的历史智慧以及战争博弈的血泪教训,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历史的悲欢离合以及今日和平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祖国的伟大、民族的自强以及人类的智慧。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略谈“家国情怀”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