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学校如何突破教师发展难题

2023-07-10 00:12黄艳
教育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教研专业学校

黄艳

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义务教育资源配套不足、布局不均衡等问题,各地纷纷新建了一批定位高、硬件好、理念新、具有高位推动意义的学校。锦江外国语小学校就是这样一所新建小学。学校于2013年建校,是成都市锦江区第一所公办外国语学校,秉承“情系中华魂,融汇四海心”的办学理念,从建校初就具有高站位。在此背景下,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师资是学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新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往往面临教师水平参差、能力迥异、年龄结构不均、专业化发展缺少支持和保障等问题。以锦江外国语小学校为例,一方面,作为新建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不浓,制度保障尚不完善,导致教师对专业价值缺乏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特点,35岁以上教师仅占15%,年轻教师缺少老教师的经验性指导和专业引领,致使出现的问题短期内甚至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便对工作有了畏难情绪,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产生困惑。这些正是新建学校教师团队的特性,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板。

就教师个人而言,新建学校的教师通常面临角色转变,需要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压力,比如对新学校规章制度的适应、对新的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影响工作的舒适度和愉悦感。此外,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他们大多缺乏专业发展意识,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规章制度、教师培养策略等缺乏了解,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自身的专业发展,继而又会影响学校的师资建设,从而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

随着大众教育期望的升高,教师专业化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可持续发展,是每所新建学校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文化浸润,塑造品格

教师发展不应只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应是包含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维品质、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提升。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传道授业者”。学校的文化生态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发展应与学校文化建设相互交融、彼此促进。

学校要把教师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来对待,通过文化的浸润促進教师的发展。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因而对学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文化建设等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如果教师能将个人教育信念融于学校办学愿景,认同学校文化,就会形成发展的自觉,为学校高质量办学注入源动力。学校可以围绕办学理念,展开对校园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的一体化建设,于潜移默化中熏陶教师成长,使教师成为学校文化生态的基础和主体,继而将这种主体性和文化认同感转化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此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快速成长。

活动承载,凝心聚力

教师是学校之本、建校之根,好教师更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好教师需要全面的发展和培养,因此好的管理就不能只关注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而是要关心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关注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具体来说,可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从教师自身的需求出发,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氛围,比如为教师提供休息、娱乐、交流、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园生活的积极性。

通过教学德育活动加强家校联系。学校一直努力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通过家校沟通、家校合作等形式帮助年轻教师更快适应教育教学环境。为此,学校积极邀请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比如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讲座、节日主题活动等,以此加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联系,让家长成为育人工作的最大助力。

组织工会活动提升幸福感。学校教师来自五湖四海,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可以有效促进教师融入学校大家庭,提升工作幸福感。例如: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信息技术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开展以体育锻炼、艺术鉴赏等为主题的娱乐活动,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同时加强凝聚力、增进情谊,让教师感受因自身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研培结合,修炼素质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专注于团队培养。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开展一系列培训,帮助新手教师快速适应角色,走上专业发展道路,提升综合素质。其一,以入职培训帮助新教师缩短工作适应期。教师发展中心开发了“新教师入职培训课程”,重点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教学技能训练、课堂组织能力、教材解读等,为新教师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其二,常态化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聘请专家入校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讲座、邀请本校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作交流分享、组织党员教师学习政策方针和党风党纪等形式,促进教师团队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其三,有计划地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为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教师发展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改理念等专业培训,让教师紧跟教育改革的脚步,把好时代脉搏。

指导教师制定教师职业规划,建立教师发展档案。缺少职业规划的教师更容易在工作中产生困惑,教师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为自己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学校应指导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并对教师的后期执行和发展进行督导。为此,教师发展中心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成长档案,内容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类过程性资料,如教学计划、优秀教案、学月反思、优秀论文、典型案例等,每学期由中心统一收集并整理,以此帮助教师更好地审视自我、突破自我,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成长目标,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立足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前副司长朱慕菊曾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因此,学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基层组织作用,立足真实的教学实践,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并以教研为抓手,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抓实做细,实现以研促教。

一方面,以教研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根据新课程理念,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课标、教材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学校规定各教研组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组织教研,通过开展课例研讨、主题沙龙、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材、教师与课堂的对话,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和难题,启迪思维,提升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创建灵活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结合新建学校教师人数众多、团队年轻化的实际情况,除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常规大教研模式之外,还需创建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和机制,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专业成长路径。例如:以备课组为研究小组,针对同年级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研讨,研究起来更集中、更具有质效,而且研讨的时间和地点相对更加自由灵活;成立“手拉手学习团队”,组织同学科教师立足本学科的意义和内涵开展学习和研讨,搭起跨学段交流的桥梁,教师可就工作中的任何问题或想法展开交流,取长补短、互学互鉴;组织“课题先行小分队”,同一课题组教师自行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一系列灵活、立体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将分散研究与整体研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激发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使教师更具能力、教学更具效力、教研组更具活力,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师团队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教研专业学校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