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言语秘妙”,向着文本更深处开掘

2023-07-10 18:31胥馨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视点质点深层

胥馨

言语是文本的“物质化”材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首先就是与文本的言语相遇。言语的表层意思,有时候我们一眼就能看到。但言语的深层意蕴,言语所负载的思想、情感等,却需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探究。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言语的深度理解需要深入地品味、品咂,需要深入地揣摩、推敲。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言语秘妙”,就能带领学生向着文本的更深处开掘,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体验、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从言语入手,把握文本的“视点”

文本的写作总是要表达思想、情感的。解读文本可以有多个方向、多个视角。从言语入手把握文本的“视点”,就是要把握文本的思想点、情感点、升华点、关节点等。或者把握文本的矛盾点、冲突点、关键点、核心点等。这些“视点”,都是开启文本解读的“钥匙”,都是文本解读的“密码”。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言语的表层深入到言语的深层,进而引导学生能切中肯綮、事半功倍地解读文本。

比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这一篇散文,被选入了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质兼备的语文教学范本。许地山的散文往往比较朴实,但是很耐读,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那一类。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初读,把握文本叙事。作者以“落花生”这样的一个“自然物”为载体,经营散文的创作,建构了“花生”的主体性形象。但是文本的写作很特别,就是简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而详写了“议花生”。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文本表达的“主旨”“意蕴”?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末中这样的一句话“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中的“却”字着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催生学生对文本展开想象:作者为什么用上了一个“却”字呢?难道说作者主要是为了“吃花生”吗?通过对言语的思辨,学生能潜入到文本深处。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对在“议花生”中父亲话语的“点赞”,从而也就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从文本中画龙点睛的言语、语词等出发,就能让学生把握文本的“视点”。

文本的“视点”往往是文本写作的着力点、聚焦点,是凸显文本意义和价值的地方。作为教师,在研读教材文本的过程中,要努力寻找这样的“视点”。把握了文本的“视点”,也就把握了文本内在的精神、生命。从文本中的言语出发,来把握文本的“视点”,是文本解读的重要路径、策略。

二、从言语入手,把握文本的“质点”

如果说,“视点”是看问题的视角、视域、视野、方向的话,那么“质点”就是集中、关联了文本的“工具性价值”“人文性价值”“语文要素”“人文话题”的地方。“质点”往往凝练了文本的气脉,表现了文本的气象,是文本思想、情感等的交汇点,是解读文本的又一把“钥匙”。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言语”入手,去把握文本的“质点”。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即“质点”是文本的思想、情感、气脉等凝聚的一个“丹田”之处。

比如《桂花雨》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也被选入了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在教学前,笔者深入研读文本,寻找文本言意兼得的一个“质点”,从而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借助于文本内容来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其中,文本中母亲的一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金桂”,可以说是发动学生主动思想、情感的“引擎”。而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是日常的话语,意思是很明白的,就是说“家乡的桂花更香”。而如果基于作者的身世、写作背景等,我们就会从更为深层的层面来解读。作者表达的是对美好童年的一种思念,是对故乡亲人等的一种思念。而这样的一种思想、情感,放置到文本中的“桂花香”“桂花乐”“摇桂花”等故事中,就更加感人至深了。問题不在于桂花的不同,而在于家乡的人、家乡的景、家乡的味道。从言语入手,把握文本的“质点”,就能让学生触碰到、触摸到文本的深层情感、深层意蕴。

从文本的“视点”出发,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表层言语去开掘文本深层的价值、内隐的意义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言语表层走向思想、情感等的文学层面,走向文化、精神、生命层面,走向人的本质层面。只有这样,简单的文本才会变得不简单。

三、从言语入手,把握文本的“远点”

文本的表达往往是言简意深的,正所谓“言近而旨远”。在文本解读中,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身世、文章写作背景、创作意图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从言语入手,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远点”。只有把握了文本的“远点”,才能有效地培育学生自主性、自能性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把握文本的“远点”,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文本之中,将自己放进去,将时代放进去,这就是“入乎其内”;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能“出乎其外”,理性地审视文本,对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等进行一种审视、批判、质疑等。

比如教学《少年闰土》(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这一篇小说文本,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小说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少年闰土的活泼天真、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等。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对于“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有怎样更为深层的含义?你喜欢课文中的“我”还是闰土?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过了二十年,“我”再与闰土相遇,他们之间会怎样打招呼?这样的一种文本思维、文本想象,能够引导学生超越文本的言语本身,走向文本表达的深层意蕴。对于部编版教材中的节选小说——《少年闰土》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闰土乡下生活的丰富、有趣、美好”。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思维、想象,再呈现鲁迅的整部完整性的小说——《故乡》,就能让学生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并让学生自觉地追问:是什么让原来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变得唯唯诺诺、低声下气?从言语入手,引导学生的文本思维、想象,并引导学生扒一扒“原文”,就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近点”走向“远点”。

把握文本的“远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深入解读文本,需要从文本的言语开始。在语文教学中,从文本的言语入手,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真正作用于文本内容、文本的形式,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表达,就能让学生对文本获得一种深刻的体悟。学生的言语感受力、体验力等也同时能获得提高。

从文本的言语入手,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的语义,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同时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语文学科意识,具有一种儿童的情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入手,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就能让学生发现文本之美,涵泳文本之韵。文本对学生来说,就具有更大的张力,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其言语素养、文学素养、文化素养等都能获得发展、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视点质点深层
巧用“搬运法”解决连续质点模型的做功问题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SAM系统对TDCS数据的优化处理与深层应用
视点
对“医患失去信任”的深层忧虑
两会视点
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深层反思
Serret—Frenet公式与质点的空间曲线运动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