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路径及反思

2023-07-10 21:57廖显图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健康第一体育课程

【摘要】本文论述“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提出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路径:明确教学目标,使课内外教学目标具有连贯性;提高教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力,保障课内外一体化高效运行;加强课内教学与体育俱乐部、社团或协会的联动,实现课内外协同育人;建立健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教。

【关键词】健康第一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课内外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2-0161-04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党和国家针对青少年体育作出了许多重要部署和指示。2006年教育部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一辈子,幸福生活五十年”的口号;2020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背景,学校开展身体素质教育教学,应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长远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当前,高职院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的持续优化和改革,尤其注重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将课内体育锻炼和课外锻炼结合起来,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天天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拥有健康体魄奠定基础。

一、高职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指坚持常規的体育课教学,同时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教学,并将课外体育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学校体育学科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和形式,将课堂的教学、课外的身体练习与竞赛项目都纳入学校体育系统中,形成一个严密、可控的健康教育体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体锻炼同步管理、相互促进。

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以生为本,以适应学生身心特点、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为前提,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泛,除了能够培养学的体育技能、职业体能,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育体育品德、树立终身锻炼意识。二是具备职业实用性。高等职业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通常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偏向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课堂的实践教学以及课外的实践环节完成,因此,高职公共体育课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与职业体能训练的机会,由此满足不同专业、工种对准从业者身体条件的特殊要求。三是拓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健康第一理念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将健康放在第一位。然而,体育课堂的教学范围相对狭窄,通过增加课外教学,可以增大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尝试更多类型的体育运动找到适合自身的项目,为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二、高职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使课内外教学目标具有连贯性

高职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涉及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全面增进学生的健康,让学生形成天天锻炼的良好习惯和掌握一些体育专项技能,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做准备。但是,这两部分课程的结构、内容和组织形式不同,二者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需要先明确课内与课外的教学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体质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等(见表1),使二者具有连贯性,进而促使课内外的教学内容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实现体育课程全方位育人。

从以上的课内、课外目标设置中可知,课内目标以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为主,课外目标是课内目标的延伸,通过清晰、连贯地设定课内外的教学目标,可以改变传统重课内轻课外的体育教学模式,同时使课程内容进一步丰富,极大地满足新时代高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学习需求;使课内教学的系统性增强,避免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锻炼或训练割裂,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

(二)提高教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力,保障“课内外一体化”建设

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主力军,也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与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区别较大,课程内容、教学流程、教学要求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仍存在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联系不够紧密、重课内轻课外、课外教学形式单一及缺乏考核标准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不重视课外教学、教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力不足等,这严重影响了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由此,高职院校要紧抓体育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力。

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因材施教,因此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更加考验教师的课程组织能力。教师要在课前调研学生需求,然后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或兴趣点精心备课,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中要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并且课内外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要有密切的关联性,或者课外教学要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使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健美操的课内教学内容以基本理论、基本步法、基本技能、健美操欣赏等为主,教学目标是基本掌握健美操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法。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外健美操俱乐部或健美操社团活动,使之作为健美操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除了发挥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作用,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加入一些相对复杂的动作,使其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提高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高职院校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方法对课外训练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总体而言还需要进行一些改进,才能更好地落实“课内外一体化”建设。因此,教师要经常“充电”,加强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加强专业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提高针对不同学情、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从而提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质量。例如,实施排球专项教学,课内主打基本动作、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主要运用“示范+练习”的教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学习、一定强度的练习掌握新技能。课外则采取比较灵活的俱乐部教学方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基础水平的学生重点巩固课内所学,中等水平的学生侧重进行技能提升训练,较高水平的学生则以强化训练和技战术训练为主。通过课内外的密切配合,排球专项教学更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排球专项水平迅速提升。

三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及撰写论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有效解决“课外一体化”教学难题。例如,针对课内教学中发现的难点问题,申报课题立项,开展一系列的调查、试验研究,从中找到解决之策,再将此策推广至课外训练,提高训练的质量;对当前体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为课内外教学及训练提供新思路。

(三)加强课堂与体育俱乐部、社团或协会的联动,实现课内外协同育人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内教学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要形式,课外教学则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组织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为主。体育俱乐部、社团或协会是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常见的组织形式。在体育课改的推动下,虽说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社团或协会等课外体育组织获得不断壮大和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安排的不足,但是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的体育课程缺乏联动性,处于脱节状态,尤其是二者在教学内容、目标上协同性不足,如课内教学以教学大纲内容为标准,教学目标比较全面;课外训练以某项技能的练习或组织比赛为主,目标相对单一。此外,课外体育组织训练内容的设置与实施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难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鉴于此,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的是打通课内、课外关于目标、内容、形式、师资的壁垒,优化课内外联动的形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俱乐部、社团或协会等课外体育组织的协同育人作用。

将课堂与体育俱乐部、社团或协会结合起来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可以从组织形式、内容设置、运动量设计、考评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组织多样的校内体育比赛。除了按照教学计划开展课堂教学,还需要校内的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或体育协会配合课内教学系统制订比赛计划,尽量做到每个月开展一场小型的体育赛事,如篮球俱乐部开展年级篮球技能大赛和花式篮球比赛、健美操社团开展健美操表演赛、足球协会组织足球友谊联赛等,通过赛事促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和训练,这既落实了“健康第一、强身健体”目标,又推动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开展。二是给学生布置课后训练作业,增加学生的运动量。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教师较少布置课后作业,即使布置了也不会很严格地实施作业评价。对此,教师应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训练作业,如篮球专项课结束后,布置学生课后定时到篮球俱乐部打卡,开展耐力素质训练,每周至少进行3次9分钟内完成2公里的跑步任务,每学期每名学生跑步任务不少于40次,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期末评价体系。通过布置规定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逐渐提高身体素质。三是在课内教学的过程中整体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选拔比较优秀的队员参与校内外的大型比赛,建立完备的三级练习、选拔、比赛制度;各系、部积极组建专门的运动队,鼓励队员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体育比赛;体育部常年组织单项俱乐部(或校队)训练,不定期参加省、市级别的大学生体育比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提升,实现课内外教学有效联动,形成较好的协同育人效应。

(四)建立健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教

构建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在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及评价形式等方面做出改进,以弥补前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1.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引领着评价目标,因此“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统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包括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情感态度、行为习惯、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因此,“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目标需要囊括这些方面,并且要细化各目标,完善评价目标体系。如情感态度目标包括體育思想、体育价值观、体育审美观,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内教学中初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要在课外的训练、比赛中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行为反映的深层的思想观念评价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态度。

2.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评价的实施者,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教辅人员。尤其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场所扩大化之后,单凭任课教师的力量实施评价,任务量巨大,不利于提高教学评价的精准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教学评价中应该突出其主体作用。因此,要激发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其积极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或教练员,实现自我评价;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要与其他学生合作学习,因此学生可以对合作的同学进行评价,实现生生评价。课外的体育训练通常是在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场所进行,因此这些场馆的教练员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的公平与公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3.评价内容

“健康第一”理念下,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评价内容不能局限在专项技术技能上,还要关注学生健康常识、社会适应、情感体验、行为习惯等情况。因此,要详细制订各项教学内容的评价指标,为教师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如关于行为习惯的评价,课内主要针对学生的技术动作是否规范、达标,课外主要针对学生是否形成天天锻炼的良好习惯、是否具有健身意识等。通过精准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可以更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

4.评价方式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主,其中终结性评价使用频率更高。终结性评价更多是体现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难以反映学生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评价方式要有所改进,应朝着多元化的目标发展,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同时结合诊断性评价手段,发现更多问题,给予学生准确的反馈,促使学生在學习过程不断调节、改进、提高,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高职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反思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已认识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组建了许多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作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学生经常运动、天天锻炼提供了更多便利,同时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但是,由于物力、财力、人力、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实施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建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仍将重点放在体育技能上,未能紧扣“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进行课内外教学实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追求成绩为主,在课外更多是进行专项技术动作练习,而不是健身、锻炼。二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存在形式化的问题,部分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但是缺乏对课后作业的有效指导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有效评价,因而起不到应有的一体化教学作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质量,需要教师深入反思并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马莹心,叶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2]陈芹.大学健美操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实践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8).

[3]庹新玲,张林.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武术教学俱乐部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

作者简介:廖显图(1984— ),广西罗城人,学士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高校基本建设。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健康第一体育课程
让体育课堂唤醒学生的生命本色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解析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我的“健康第一”体育教学观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角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