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热点预测及范文示例

2023-07-11 05:24韩延明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

韩延明

一、乡村振兴

【原创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三部门印发工作方案,在2023年举办“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开展“四季村晚”等文化展示活动。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四季村晚”等活动将以强烈的时代性、厚重的乡土味、浓重的人情味,展现新时代农村新气象和广大农民的新风貌,呼唤乡土文化的回归,从而把乡村文化的“灶台”烧热烧旺,让村里人在乡间小路上也能感受到阳春白雪的芬芳的梦想变成现实。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自国家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以来,乡村振兴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在部分地区,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内容之一的乡村文化出现了荒芜化现象。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门出台的开展“四季村晚”等文化展示活动的方案,就是“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

解读这则材料,可以从国家、农民等不同角度确定立意,如消除乡村文化供需不平衡这一重要短板,需要国家宏观指导;乡村振兴必须全面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百姓人人有责;农民既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更要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也可以从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途径、举措等角度切入,如“四季村晚”等文化展示活动地点主要在村里头和家门口,主人公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咱们屯里的人”,展现的都是新时代各地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让百姓切身感受到农村之美、生活之甜、国家之强,厚植家国情怀;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乡风文明,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在传承中弘扬和创新,使乡村文化多元化发展;乡村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彰显地域色彩,让老百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文化要凸显自身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为中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增加更多“文化分”。还可以以材料为原点作纵向发散思维,由材料联想到乡村振兴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体现立意的高度和论证的深度。

【范文示例】

乡村要振兴青年领风骚

陕西省西安市育才中学高三(6)班 刘佳怡

近日,两“部”一“局”印发的举办“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的工作方案,是以文化振兴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匹夫有责。新时代青年更应肩负起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踔厉奋发,独领风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找发展机遇,农村逐渐成为空巢,乡村振兴缺乏堪当重任的的人才。对此,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理应以乡村建设为己任,以国家发展为使命,为乡村注入青春的活力,在奉献基层中成长,在建设乡村中成材,以青春和理想谱写最美的奋斗之歌。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寄语广大青年:“你们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青年都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是托起中国梦的参天大树。近年来,无数有志青年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用青春和才智,屡建奇功。河南省襄城县上寨村24岁的村支书刘洋放弃舞蹈事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曾是舞蹈老师的她,通过选举成为村支书后,让自己任职的乡村发生了“水泥路通到家”“户户电脑电话”“新农村美如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创造了崇高的人生价值。正是许多如刘洋一样的青年的默默付出,才使更多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从基层做起。广西苗岭中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潘里村第三任驻村书记陈国栋,与村干部谋划制定了“村干+党员+公司+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到2021年年底,潘里村种植钩藤面积达650亩,养殖土鸡7000只,这些项目让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正是因为有无数如陈国栋这样的青年扎根基层,扎实肯干,才使农村面貌焕发出一派生机。

如今,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乡村发展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电商、直播、短视频等网络科技手段,使乡村振兴如虎添翼。合肥市大圩镇慈云村“葡萄园”种植户杨志永,是远近闻名的草根电商“网红”。她以独特的营销模式为大圩镇的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平台,为村里的葡萄找到了畅通的销售渠道,助推全镇品牌及产业升级。葡萄架下,“新农人”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美好生活,到处呈现出瓜果飘香、景色幽美的农村新气象。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大地欢歌”,四季升平。山青了,水绿了,鱼肥了,人富了。如今的乡村,一步一重景,一景一幅画;而青年正是描绘这幅画的丹青妙手,是乡間田陌最美的风景!

【点评】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开头提出论点,明确“是什么”,然后按照“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层层推进,重点论述“乡村振兴,青年在行动”,紧扣标题中的“青年领风骚”,突出主体内容。递进式的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逻辑缜密,一气呵成。在表达上,开篇简要概括材料,引出论点,扣题严谨;素材经典,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说服力;语言精炼流畅,特别是结尾一段多用短句,生动活泼,文采四溢,仿佛让人看到如诗如画的农村新面貌,鼓舞人心,令人振奋。

二、文化自信

【原创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国没有按照国际惯例以英文名首字母的顺序确定各参赛代表团的入场顺序,而是创造性地采用了以中文首字笔画的多少来确定入场顺序的方式,令人眼前一亮。

材料二:前段时间,北京地铁对各站点的名称进行了更改,不管是王府井还是前门等,都取消了原先的英文站名,全部改用汉语拼音替代。不仅是地铁站,许多高速公路的标志上也只出现了中文和数字,西方文化正在逐渐退出世界舞台的中心。

中、英文字的悄然改变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两则材料反映了一种相同的生活现象:中文代替了英文,西方文化正在逐渐退出中国历史舞台。长期以来,无论升学、晋职、公关,甚至酒店服务员、小学生,都要学英语,考英语,而汉语水平却不敢恭维。有很多名校、职位等,都因英语水平不达标,将众多优秀人才拒之门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我们不需要再自轻而“崇洋”了。既然美、英、法国的地铁没有中文站名,那么我国的地铁也没有必要出现英文站名,在中国人的地盘上用中国的文字天经地义。无论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各参赛代表团入场排序方式的变化,还是北京地铁站、高速公路标志名称书写的更改,都反映出中国文化观念的转变。在国家地位极大提升、国际影响力日渐强大的今天,必须强化文化自信意识。

由“中、英文字的悄然改变”联想到“文化自信”,我们就可以开阔视野,挖掘出众多不同的写作角度。第一,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将其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以文化为载体,让更多的世人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第二,文化自信,重在自重。相关部门要废除“逢进必考,考必英语”,甚至英语定乾坤的畸形遴选方式,提升汉语的分量和地位;个人要以我是中国人而自豪,以我精通汉语而骄傲。在熟练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适当学习外语,不可主次颠倒。第三,文化自信,践行是关键。对于相关的专业人才,英语水平不可降低。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可以淡化甚至取消英语这一衡量标准,用实际行动向英语说Bye-bye。第四,文化自信源自祖国强大。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自信背后的原因,如果没有国家的强大,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爱中华文化,为祖国强盛而自豪。

【范文示例】

泱泱大国有中华文化自信不可丢

陕西省西安市育才中学高三(2)班吕若菱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汉语给英语的投降书》,母语目睹英语受到国人的追捧而自己备受冷落深感无奈,不得不向英语投降,读来令人心酸、心碎。而今看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北京地铁站“去英语化”之举,深感欣慰。想我泱泱大中华,文化自信怎能丢!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自信则民族自信。看我当今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文化景象一派繁荣。打开电视,各种文化节目闪耀荧屏,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慢综艺”打开了国内综艺的新视野,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舌尖上的中國》《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优秀节目轮番上阵,赢得了观众的热捧;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以及央视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以沉浸式的设计、引人入胜的场景布局,展示出中华文化内在的神韵之美和意境之美。中华文化,从远古走来,散发出蓬勃的时代气息。

近年来,中国文化迈着坚定自信的步伐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了最美的中国颜色,让世界听到了最美的中国故事。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施舟人在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感慨,他初学汉学的时候,研究者屈指可数,如今仿佛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话。这一番话足以让我自豪,更足以彰显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作为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定要走出国门,让整个世界都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风采。同时,我们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也要注意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兼容并包,美美与共,让中华文化愈加完美,经久不衰。

历史是厚重的,大浪淘沙,总会留下美丽的珍贝;文化既有形又无形,衣食住行,无不沉淀着传统文化的影子。挖掘和发现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职责。近年来,从昆曲、古琴、端午佳节,到中医、珠算、二十四节气,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一项项“非遗明珠”走向世界,意味着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传承千百年的“东方智慧”,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是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已经做了许多,我们还有许多要做,重视母语,树立文化自信,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永不停息,永无止境。

英语不是妖魔,我们并非全盘否定;汉语是我们的骄傲,必须奉为至宝。摒弃崇洋媚外的陋习,强化文化自信的理念,让经过五千年积淀、打磨的中华文化这颗珍珠熠熠生辉,光耀寰宇。

【点评】文章由《汉语给英语的投降书》开篇,新颖别致,激发人们深刻反省,趁机亮明观点,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可谓开篇赢人。主体部分重点从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如何增强文化自信两个角度,条分缕析,层层深入,表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和思维的深刻性。阐述文化自信的意义时,作者从国内到国外,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当下,纵横驰骋,视域开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令人深思,催人警醒。文章结尾既重申观点,首尾圆合,又体现出思辨色彩,左右逢源,无懈可击。

三、审美情趣

【原创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近年来,短视频发展迅猛,短视频App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针对短视频发展现状,某地举办的“短视频与审美文化”研讨会讨论热烈。有人认为,短视频带来了共享文化,短视频的火爆彰显出当下审美文化的时尚化与草根化;有人认为,短视频体现的生活美学、互动美学等审美价值,给影视大众文化生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有人担心,部分短视频内容有泛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影响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会带来较大冲击;还有人坦言,短视频这种碎微化的传播形式,体现出浅薄化、感官化的审美特征,最终会导致审美泛化与精神迷失。

现代生活中,与上述材料相近的现象还有不少。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怎样看待短视频火爆背后的审美文化?怎样理解与之相近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审美话题?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这道题目关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情趣”与“信息意识”,而且直接就“全面发展”中的“美育”話题设题,扣合了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重“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趋势。写好这样的题目,要高屋建瓴,整体把握,用辩证思维这个武器来观照材料,用辩证的观点就事论理。针对短视频迅猛发展的态势,材料中列举了四种观点,从四个角度引述了人们对短视频的热评。前两个角度分析短视频对审美文化的发展之利,属于肯定视角;后两个角度分析短视频对审美文化的发展之弊,属于否定视角。无论肯定与否定,四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每个人审视的角度和感悟不同而已。写作本题,要用“一分为二”和“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如“短视频是把双刃剑”“高雅与低俗,关键看如何把控”“趋美去俗,方显智慧”“审美至上,娱乐至死”等,谨防执其一端而不顾其余,以致于观点偏颇,有悖题意。当然,也可以从正反两种观点中择其一面,确定立意。如“短视频是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共享文化,美化生活,短视频功不可没”“短视频,不可或缺的生活调味品”;“泛娱乐化的短视频无异于麻醉剂”“沉迷短视频会使人精神迷失”“丧失审美能力必然走向低俗化”“畸形审美者戒”等。

写作本题切忌就事论事,而应该由“短视频”联想到与其“相近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审美话题”,如某档火爆的综艺节目、网络流行语、青少年追星、“网红”现象等,拓宽视野,就事论理,彰显论证的深度和高度。同时,一定要突出思辨色彩。

【范文示例】

喜耶忧耶? 全在审美境界

陕西省西安市育才中学高三(2)班陈右瑄

近年来,短视频迅猛发展,形成火爆之势。对此,赞美者有之,担忧者有之。其实,短视频既非白璧无瑕,亦非毒蛇猛兽。喜耶?忧耶?美耶?丑耶?全在人们以怎样的审美眼光来看待。

卢梭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诚哉斯言,美是无处不在的:凌晨四点钟,海棠花未眠,生命之美,让人悸动;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山川之美,使人慨叹“画图难足”;看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足见人情之美;赏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的微笑,尽享艺术之美……

善于发现美,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倘若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没有一颗感知美的慧心,世间将是一片荒原和瓦砾。人类的衣食住行,从茹毛饮血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采椽不斫、茅茨不剪,到雕梁画栋、亭台楼榭;从满足于实用的有用之用,到沉醉于审美的无用之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就是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

华兹华斯说:“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来的那样深的思想。”美不光能带给我们视听之娱,更能引发情感上的涤荡和思想上的启迪。当人们沉浸于“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时,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便发生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谙万物之妙,从生活和大自然美景中启迪智慧,涤荡胸襟,涵养格局。

杜子美从泰山巍峨之美中,升腾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志;范希文从岳阳楼的雄浑之美中,表露“忧”“乐”,涵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史铁生从肃穆的地坛、苍翠的古柏、滚动的露珠中,慰藉温情,感悟到生命的博大和生生不息,从而治愈心灵的创伤。

一枝一叶总关情,半瓣花上说人情。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使美尤其是古典之美渐行渐远。唐朝牛背上的牧童难觅踪迹;宋朝的杏花春雨,变成了浑浊的酸雨;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