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07-13 11:11薛丽梅韩珂可
公关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周(亻刍) 薛丽梅 韩珂可

摘要:在国务院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通过对“1+X”证书制度的研究和实践,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对象,结合专业群、证书项目的改革、技能大赛,开展校企合作多模式等方面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以“1+X证书”为切入点,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推动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从根本上打通校企共育、课证融通、一技多能的标准化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课证融通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落实“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 证书制度)。同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指出,要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先行开展 1+X 证书制度,文件发布后,正式启动“1 +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

一、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证书试点推行情况

“1 +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启动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开展了相关的证书工作,传媒艺术学院在2020和2021年对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游戏设计专业、动画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及视觉传达专业进行了“1 + X”证书的考核。考核涉及到了“1 + X”证书有数字创意建模证书、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证书、游戏美术设计职业技能证书。证书考核涉及到354人次。另外,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除了成为“1 + X”相关证书的试点单位,还在2020年被委任为“1 + X”游戏美术设计职业技能证书和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证书的牵头单位,负责证书的相关事宜。

推行“1 + X”证书制度之后,经过两年的证书组织考核以及组织事务相关工作的实践后,对比发现1+X证书不同于一般技能考证的要求。以全国信息化工程师NACG艺术设计专业证书为例,该证书涉及到的科目有平面设计师、UI交互设计师、三维动画设计师、游戏美术设计师、影视特效设计师等相关37个证书。其中证书的考核内容集中在这个专业的重点技术内容,比如平面设计证书考核的科目有Photoshop、 Adobe Illustrator等,具有专业的针对性和专一性。游戏美术设计师证书也一样,考试重点涉及到的是3DMAX软件的操作,内容包括了游戏道具的建模,非常具有专业针对性,做到了一证对应一专业。

“1 + X”证书则更多的是综合技术的考量,内容涉及到了一个行业领域中的各个方面,如“1 + X”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证书,证书考核内容涉及到的就有虚拟现实内容、增强现实内容、app制作、网页设计、平面设计(页面规划)3D场景制作等多项综合考核内容。考核内容面向的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网络新闻与传播、影视动画等等。应该说一个证书可以同时满足于不同专业。我们学校也通过实践已经证明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证书同时适用于动画专业和游戏专业的人才。

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现状

从“1 + X”证书制度下可以看到,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应该是多元化,不能局限于本专业内,局限于单一技能。 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数字媒体行业是一个大类,涉及到的有VR/AR技术、交互设计、主播、UI设计、游戏、动画、插画、影视后期制作、互联网产品设计等多项行业。这和“1+X”的“X”特征很相似,除了本专业核心素养和核心技能,还需要拓展其他专业知识技能,需要一专多能、一技多能。

我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主播方向,以拍摄、带货、直播平台的运营等为主要内容。而现阶段,直播平台已经走向虚拟时代,已经开启了虚拟直播新生态。虚拟直播涉及到的核心技術一是游戏引擎,二是CG技术,三是后期制作技术,另外也需要一定的设计能力。也就是未来的课程体系除了原来的专业核心内容之外,还要依托于游戏的技术、动画的制作、影视广告的设计、视觉的包装设计能力。这意味着人才培养需要实现跨专业、全方位地技能培养。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等,将其他专业领域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到本专业的内容中,培养符合未来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其次,用1+X证书制度来推动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核心知识、核心素养和核心技能为中心,辐射性地向周围专业拓展技能,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2]

三、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一)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对应的证书有数字创意建模证书、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证书。数字创意建模证书技能项目重点是模型制作,其次是后期编辑和平面设计等技能考核,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证书重点是APP制作、交互类制作,其次是UI设计和VR、模型制作相关的技能内容。那么通过这两个证书考核技能的分析,如今行业内关于数字媒体行业的技能要求包括了数字建模能力、平面设计能力、交互设计能力、虚拟技术、后期制作等。综上所述,数字媒体对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形式内容都有一定的要求。

根据技能证书对应的能力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将《三维基础》《游戏引擎》《版式设计》加入到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拓展课中,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交互、设计、建模等能力。核心课增加了《摄影技术》课程,并且对《播音主持》和《平台运营》的课时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商业摄影》课程。并把“1 + X”证书的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各门课程中,对课程进行重组,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对于课程中重复内容予以删除,力争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符合考证要求,能完全对接考证。[3]保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力争做到课和证相互融通。

(二)依托数字媒体专业群

我院的数字媒体专业群针对以网络媒介为载体的数字媒体全民化、便利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相融合的形式,结合了区域文化特色进行包括动漫、影视、游戏、交互设计、媒体、游戏设计和VR在内的数字内容开发、视觉设计、策划和创意服务。目前数字媒体方向的“1+X”证书也是基于这几个方向的内容,考核的内容也是综合了动漫、游戏、视觉等专业技能。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相同点把证书融于专业群,服务于专业群,依托于专业群,做到课、证、专业融通。

根据专业群的特点,设计出既符合企业需要,又针对这几个专业特点的证书考核项目。比如数字创意建模证书技能项目,对项目实施模块化设计,一共是3个模块,分别是建模模块(动画、游戏、影视领域),UI设计模块(游戏、平面、设计类领域),后期制作模块(策划、创意、交互、影视领域)。其中建模和UI设计模块各占20%分值,后期制作模块占60%。这样证书不仅可以面向数字媒体专业,同时也可以面向动画、游戏、视觉和广告专业,也能够服务于我们专业群。

(三)深化校企合作

1+X证书制度的试点和实施,本身就是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的一个催化剂。在证书试点实施过程中,证书对应的职业培训评价组织(企业)加强与学校及专业教师的互动交流,从而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企可以共建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发挥互联网、移动网络等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实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建立教学信息化交流平台,优化网络教学环境资源、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专业优势,构建与证书相适应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共建、共融、共享、共育”的思路建立全媒体产业链的“产业融合实训中心”。建立了校企共育的冠名班,和南京一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冠名了“一技动漫班”,和无锡镜心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冠名“镜心媒体班”,共建实训室和教学资源交叉融合的校企工作室等内容。

结语

研究围绕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1+x”证书制度,通过改进课程体系,依托数字媒体专业群,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路径对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实践和探索,培养适合当代数字媒体艺术类需求的人才,对高校的数字媒体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PR

本文系2021年無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以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为例(课题编号21kt102)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97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敏.田强.宋飞 基于1+X证书制度的校企协同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职业教育,2021,20(10):6-7+18.

[2]闫金龙,李焱. “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方向选择[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7(03):57-61.

[3]刘琴.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质量与市场,2021,(18):58-60.

(作者简介:周(亻刍),职务: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游戏设计等;薛丽梅,职务:助理研究员;韩珂可,职务: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媒体、影视方向等)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