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位山引黄闸

2023-07-14 04:05关雨萌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3年5期
关键词:涵闸石方黄河水

关雨萌

下河水低上河漫,春雷吼闸奔流悍。

仲春四月,位山引黄闸(以下简称“位山闸”)静静盘踞在渠道之上。远方,浩浩汤汤的黄河水一路奔腾而来,涌入青黄相间的石拱桥,沁润着位山灌区的数百万亩农田,正在抽穗拔节的冬小麦酣畅淋漓地喝着甘甜的河水,好不快活。

漫步在河岸,看着黄河给这座老旧的引黄闸留下的岁月痕迹,很难想象,它已经履行使命60余载,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沿黄人民,成为聊城的集体记忆。

为了统筹解决山东黄河的防洪、防凌、灌溉及工农业用水问题,1958年5月1日,位山闸工程开工兴建。

位山闸建成后,黄河水引到了田间地头。快要渴死的秧苗终于吮吸到了甘甜的河水,靠天吃饭的沿黄群众,终于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灌区工程的设施不配套、有灌无排等问题导致当地出现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盐碱贫瘠的土地上再也无法长出绿油油的小麦。1962年,灌区停灌。

自1966年开始,地方政府与河务部门在积极建设灌区配套工程的同时,审慎地逐孔开启闸门复灌。

“嘿呦!嘿呦!”寒冷刺骨的冬天,黄河岸边,高亢嘹亮的打夯号子响彻天际。基坑里,每8人围作一圈,正在合力用石硪打夯。随着石硪在空中一起一落,回填的土方不断夯实。

这是1981年位山闸改建场景的一幕。

1981年,为了满足用水需求和防洪标准,位山闸在原有水闸基础上加高底板,重新改建。

谈起此次改建,曾参与改建施工的聊城安泰维修养护公司原总经理郭传达颇有感触。

“那时不比现在啊。当时机械短缺、施工工艺简单,工地上除了浇筑砼的拌和机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机械了。”

位山闸作为山东黄河最大的引水闸,当时是如何建起来的?面对高大的涵闸,我满腹疑惑。

“那个时候就是靠人呀,采取人海战术,全靠人抬肩扛、手工作业,进行人工三班倒。土方开挖回填、石方拆除砌垒、砼浇筑……因为流程彼此交叉进行,施工工序互相都有影响,所以还需要科学的安排和调度。”

听郭传达娓娓道来,我也慢慢沉浸在了彼时的场景中。

在那个对我来说无比遥远的年代,工人们轮班换,人歇工具不歇。工程量很大的土方施工,只能靠工人们一铲一铲将泥土放到独轮车上,用独轮车推走。不能用独轮车的地方,甚至要用扁担将土挑走,装满土的篓子随着人们的步伐一晃一晃……

如果是石方施工,人拉肩扛更是必然。即便是在数九寒冬,汗珠也会不断地从工人们脸上滑下。

砼浇筑也远不是现在这般简单,没有水泥搅拌车的年代,拌和机拌制好的混凝土料只能用人工推车运到施工地点进行浇灌。

夜幕降临,工地上灯火通明,与天上的银河融为一体,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划破寂静的夜晚,仿佛在比试谁的石硪拉得高,谁的石硪拉得稳,谁的号子喊得响。

“那时候的人啊,朴实,肯干。我记得民工石方组负责人张方贵,虽然才30来岁,但是看图纸、施工放线、人员组织、质量检查样样精通,干的活那叫一个漂亮。当时黄委领导来看了都说从没见过施工质量那么好的。”

说起那段艰苦的岁月,郭传达神采飞扬,仿佛改建的日子就在昨天。直潜河底的灰色闸墩、横卧渠道的青黄石拱桥,都在无声印证着那段日子。

沿着河岸走,登上位山闸,走进狭长的闸室,一长排闸门启闭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耐心等待着号令。

“瞧,这一座启闭机就负责制动一扇闸门。这个机器左边是手动摇杆,右边是电动控制台,中间是钢丝缆绳,启门力是2×40吨,启门高度有13米。”位山闸管理所职工时忠伟介绍道。

据了解,在1981年之前,职工都是用手动摇把来提升闸门,要6个人操作,好几个小时才能把闸门提高到设定高度,因为要摇32圈才能提升1厘米的闸门高度,所以劳动强度特别大,工作效率特别低。

原来在闸上干过的老职工说:“那时候摇闸门是真费劲啊,汗哗哗地流,摇一会儿就得休息一下再继续。以前流到地里的河水,都是这么一下一下摇出来的呀。”

2000年以后,位山闸完成了自动化改造,有远程控制、集中控制和现场控制等三级控制。只要在办公室轻轻一按,就可以控制闸门启闭。

“现在时代不一样啦,随着‘三个全覆蓋的普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曾经启闭靠手、巡查靠走、指挥靠吼的传统模式已经成了过去时。”

“不只是引黄供水便利了不少,你看外面的改建现场,也比原来洋气很多。”时忠伟指了指闸室外的位山闸改建现场,滔滔不绝。

近年来,由于黄河下游出现河床下切、河势变化、渠道淤积等问题,导致引黄涵闸引水能力明显下降,加之涵闸本身老化严重,2022年10月,位山闸改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这个工地安装了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施工区、加工区等重要区域,实现现场图像采集、录像存储、环保监测,也可以对未戴安全帽、跨越禁区等违规行为进行智能抓拍,确保施工安全。”

外面秩序井然又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是老一辈曾经挥汗如雨的地方。如今,新一代青年人接过了接力棒。

一方水土,润泽一方百姓;一座涵闸,诉说65年风雨历程。

曾经的位山闸,将滔滔黄河水锁于田间地头,囿于河湖之间,为聊城粮食“二十连丰”、沿黄数百万居民生活、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水源支撑。闸起闸落间,它牵引着远道而来的黄河水穿过山东,流往天津、河北,助力雄安新区建设和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为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命活力。

城连水,水连城。如今的聊城市,灌渠纵横、沃野千里,湖光潋滟、碧波荡漾,“江北水城”这张名片在黄河的润泽下熠熠生辉。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未来,位山闸将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它与这片土地的集体记忆仍在续写。

猜你喜欢
涵闸石方黄河水
基于路堑及边坡优化爆破方案的经济分析
路基石方爆破降低炸药消耗量研究
黄河水是胶体吗
两滴黄河水
穿堤涵闸渗透变形分析与加固
静爆开挖桩基石方的技术应用探讨
高速公路石方路基爆破设计及参数控制
天然文岩渠重建穿堤涵闸分析探讨
GPRS数据传输在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沿海涵闸水行政执法难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