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兴利惠民生

2023-07-14 04:05刘其文崔慧聪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3年5期
关键词:利津马家险工

刘其文 崔慧聪

由于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秉性,在黄河下游大堤上破堤修建引水工程历来被视为不可逾越的禁区。1936年,国民党政府曾在利津王庄险工25号坝试建引黄虹吸管一条,尚未发挥作用,就因日军入侵而遭废弃。

1950年,时任山东黄河河务局垦利分局的田浮萍主动要求在他管辖的利津綦家嘴险工8号坝试办引黄放淤工程。

綦家嘴引黄闸是山东省首座引黄放淤闸,由山东黄河河务局设计施工。洞身为一孔一节箱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洞身长32.95米,边墙厚0.2米,底板厚0.3米,顶板厚0.25米,净高1.5米,净宽1米,前后翼墙为白灰砂浆砌石,灰土垫层厚0.6米。设计引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洞首设木质闸门一扇,以螺旋式启闭机人力启闭。为加强基础承载能力,进、出口段各设有板桩、引桩和杂木圆桩。

1950年3月,綦家嘴引黄闸破土动工,8月31日竣工放水。该闸最初主要用于綦家嘴堤内放淤沉沙,改造低洼盐碱地。开闸放水当日,工地上锣鼓喧天,附近村庄群众搭伴结伙前来,都要看看这黄河水是咋流进自家地里的。

1965年,設计者又将洞身按原结构标准接长两节,引水量加大。接长工程完成后,夹河一带稻改面积迅速扩展至2500余亩。1950年至1967年,共计放淤141万立方米,尾水入太平河,供给利津、沾化部分地区人畜饮水。

引黄闸引进的水,先在“轮淤池”沉淀。轮淤池是一面积几百亩、弓状的半圆形水库,新修套堤犹如弓弦,两头连接着綦家夹河和马家夹河这两个小村。在套堤中间张家夹河村南修一放水闸,沉淀后的清水流入太平河。这段河道由张家夹河经马家夹河、宗家夹河、王家夹河等村庄的北侧,拐向西北太平庄村西,进入太平河。

1965年,13个夹河村开始种水稻,经綦家嘴引黄闸引来的黄河水浇灌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放眼望去,张家夹河至王家夹河水渠段呈南北直线。在马家夹河与王家夹河之间有一条分渠向东,可供王家夹河、大刘夹河、小刘夹河、马家夹河的稻田用水。在张家夹河与宗家夹河之间,分渠向西至大李夹河村南,再延伸到庄科村,可供张家夹河、宗家夹河、赵家夹河、綦家夹河、大李夹河、小李夹河、庄科村的稻田用水。有时还要用刘家夹河虹吸管的水。张家夹河的放水闸,后来又被移至马家夹河村前。

1974年,綦家嘴引黄闸闸前淤滩,闸后地面淤高,低水位期引水困难,无奈停止使用。1978年,綦家嘴套堤内轮淤池机淤,引黄闸淤埋报废。至此,这座名噪一时的引黄涵闸在泥沙的注目下,缓缓走下历史舞台,沉淀为久远的记忆。

綦家嘴引黄闸的胜利建成,拉开了山东引黄供水的序幕。自那之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引黄涵闸将汩汩河水引向远方,在农业增产、放淤改土、引黄稻改、城镇供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成为助力经济社会腾飞的“压舱石”“定盘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当地百姓在不经意间聊起往事,也许还记得綦家嘴引黄闸还有个别称,叫山东引黄闸的“闸祖宗”。

猜你喜欢
利津马家险工
唱着影子之歌(二首)
卫河干流(淇门—徐万仓)治理工程剪影
——堤防险工
辽河流域主要河流险工险段统计及治理措施分析
蟹壳画
捡柿子
黄河下游治河工程空间分布的统计特征
谈关键词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虎斗牛:传统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与历史传承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滞后响应规律分析
现在流行男生欺负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