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

2023-07-17 18:05陈丽清
学周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小学科学创新思维

陈丽清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拥有创新思维,它将是彰显创造力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明确强调,全面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立足全球视角、运用前瞻性思维,持续发展和巩固基础研究,着力寻求新的突破,重点培养符合国际水准的高端科技人才及团队。基于此,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培养和锻炼创新能力,尤其是小学教育,要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由于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学校,因此教师应当引起重视并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2-006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2.020

一、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一)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可塑性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是由具象向抽象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对一切未知的事物具有非常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且想法非常的天马行空,尽管他们的想法短期内很难实现,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或许会有实现的一天,这便是创新思维的体现。诸多实践证明,历经长期操练,能力将有明显提高,这意味着从小培养创新思维很有必要。如果家长或者教师不能够引起足够重视,禁锢住学生的思维,那么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性思维就会弱化。反之,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引起重视,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那么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总体来说,在小学教学期间,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二)小学科学课培养创新思维具有优势

2022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评价等期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其在愉悦的活动中提高创造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由于小学科学课是初中理科学习的基础,因此该学科涉及较多的内容,属于多交叉学科。到六年级,学生将逐步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四大领域的相关知识。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存在显著区别,强调以探究为主,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科学学习方法,巩固和提升质疑、反思、创造等能力。另外,科学课与日常生活紧密衔接,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两者的深度融合是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机遇。科学课的学习离不开实验与设计的支撑,不同的材料、天马行空的想法,都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创造带来的喜悦。课程的综合性特征以及内容的多元化特征,为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优势。

二、基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策略。在日常教学期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表现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方面。因此,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落实新课改教学要求,舍弃守旧观念,不断学习新观念、新手段。

第一,倡导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属于持续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有恒心、有耐心,通过观察、分析、實验等寻找并总结科学的真理。另外,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做中学”的教学优势,让学生在动手用脑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探究与协作学习意识。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选择与探究时间,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锻炼创新思维。

第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科学课程充满好奇心,这与他们对自然和生活充满探究欲有直接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实施趣味性教学,满足并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除了选择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教学,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思维。

第三,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及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采取认知冲突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另外,教师要联系生活,鼓励和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处理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教材整合策略。在对教材深加工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情况、现有教学资源等优化内容结构,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工作。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唯教材论的错误观点。另外,新教材特别强调,教师应当饰演好开发者与创造者的角色,在准确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实施教学开发与创新,允许不同教材的有效整合及加工,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教材整合作详细阐述:

第一,跨版本内容整合。就目前来说,国内科学教材共分为教科版、青岛版、人教版等九个版本。无论从编排方面来看还是从设计方面来看,教材均能够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在日常教学期间,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最适用的教材内容,以便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内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

第二,跨学科内容整合。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可能会涉及不同知识的混合运用,比如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普遍需要借助多学科知识来进行解答。2022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起对四大领域的重视,充分发挥彼此渗透的优势,加强日常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衔接,加快多学科整合与应用。另外,借助跨学科知识组织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弥补现阶段国内分科教学的空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完美融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环境。教学环境通常涵盖以下两种:其一是物理环境,其二是心理环境。在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期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环境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虚心接受他人教诲。除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下足功夫以外,教师还应当积极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满足学生对心理环境的需求,进而助力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组建和谐协作的学习小组。教师应当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促使他们虚心接受其他同学的不同看法。教师不仅要听取学生的观点并进行合理分析,还要创建积极向上的合作环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做到取长补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及能力。

第二,给予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日常课堂教学期间,教学节奏快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教师普遍期望课堂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按时保质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他们总是会不经意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在学生思考时直接将答案脱口而出。针对上述情况,教师需要形成正确认知,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发,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

2.培养学生设计与探究的学习能力。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覆盖面延伸至技术与工程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参与设计与探究。该学习策略共涉及明确任务、设计方案等流程,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发挥好指导作用,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和思考,并在学生完成设计后提出修改意见,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完成作品,使他们在分享作品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合理化建议,然后再次进行修改,以期实现最佳成效。在设计与探究中,学生能够形成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思维导图发散学生思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我们可以采用不同色彩、粗细不等的线条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其产生大量的想法,提高创新思维。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以独立个体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借鉴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从而产生思维上的碰撞,萌生更多的灵感。为了营造宽松的绘制氛围,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以不同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将观点表现出来,教师应当及时捕捉学生动态,适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形成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表述能力。

(三)教学评价策略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优先考虑的是测试。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普遍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此种评价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创新思维的弱化,不利于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和解答。其次,单一的评价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萌生担心受批评等心理,久而久之,不利于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学评价的初衷是激励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应当以掌握学生学情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观察,准确掌握学生的优劣势,并结合现有教学资源设计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让评价真正成为激励手段。在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科学合理地采用评价方法。有深度地学习知识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建立在多次修改与健全的前提下。评价在教学中随处可见,总体来说可概括两种评价方式:其一是总结性评价,它泛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通常需要规范性的标准,如一次测试虽然无法实现全过程的评价与指引,但是有助于学生明确目标,并付诸行动;其二是形成性评价,它属于过程性评价,旨在对学生学习期间的行为进行捕捉并提出反馈意见,调控特征比较显著。就两种评价方式来说,后者具有较强的自由性,无论鼓励还是表扬,均可视为形成性评价。兩者在适用范围与模式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优劣势不同。两者的相互补充与融合有助于形成动态评价,让学生在不懈的探究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创新思维。

2.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积极开展自评、互评、他评活动,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凸显评价的开放性特征。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秉持公平的价值观,对全部学生予以尊重,必要时提出指引,以便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学生的评价方式具有多元特征,既可以是自评,也可以是他评,即对他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自评与他评能够在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妥善处理各种问题,进而形成创造性思维。

3.及时反馈。当努力没有白费,当成果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强烈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将瞬间充斥大脑,进而萌生进一步学习的想法。由此可见,及时向学生提供价值性反馈,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尤其表现为学习状态的调整。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反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日常教学期间,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引,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新思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狭义视角来看,有助于企业长久稳健发展;从广义视角来看,直接影响国家在全球的综合排名。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引起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视,持续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此背景下,将小学科学视为研究对象,充分调研当前该学科的创新思维培养情况,然后立足教学准备、实施、评价视角展开分析,提出具有实践性与适用性的创新思维培养方案,旨在引起教师对创新思维的重视,总结合理化的落实策略。其中,教学准备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是重视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学实施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营造创新思维环境;二是设计型学习;三是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教学评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二是采取多元化评价;三是认知反馈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许高先.创新科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

[2] 王平.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5).

[3] 马文军.浅析小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培养[J].才智,2020(11).

[4] 仲晓花.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4).

[5] 黎四清.在小学科学课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小学科学创新思维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