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2023-07-17 03:18朱翠英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课程

朱翠英

摘 要:在小学阶段,培养个体的道德意识以及法治意识对于个体终身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法治已经成为公序良俗的核心秩序。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尤其关注小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法治意识。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进行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主要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0.045

小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在小学阶段,教师除了要加强学科教育之外,也要从素质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能够遵守社会秩序,奉行正确的道德标准以及行为准则。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社会经验较少,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建立是非观念,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遇到问题时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两者的融合还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此提高教学效率。

一、对小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开展法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安全防范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诈骗的渠道多式多样,各种诈骗行为层出不穷,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不够明确,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判断意识,这就导致小学生成为最容易被诈骗伤害的群体,同时要注意到,诈骗发生后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开展法治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此基础上还可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

小学开展法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结合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例中的低龄化现象越发突出,即部分小学生都已经出现了犯罪意识,部分小学生已经有了犯罪行为,而分析其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学生在生活或学习过程中受到了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其产生了犯罪意识以及犯罪行为。基于此,在小学教育工作中需要加强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就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以此促进小学生实现健康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依据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已经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未来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法治教育的开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阶段展开法治教育,可以提高公民整体的法治意识。小学一年级就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传统品德。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还应融入相关的法律条文,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具备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时还应教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借助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三、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很多小学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都存在着教育能力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知识性学科相比不那么重要,所以在教学时也只把这部分内容当作教学任务,关注的只是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以及心理发展阶段。此外,在教学形式上不够多元,生硬地将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同时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说教,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拒绝和教师合作。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也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自身缺乏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注,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主科的学习上。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忽视,直接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最终的教学效率。通常情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教师缺乏对法治教育宣传的认识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工作已经有了新的进展,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传统教学模式还未实现全面转变。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教师还是过于注重主科,并未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予以重视,而学校中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也相对较少,教学资源也较为匮乏,使得法治内容无法在学生中进行宣传。仅通过书本中的知识进行讲解的形式,也因缺乏真实案例而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法治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思想意识存在差异,其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在此情况下,应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由此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法治思维,同时还可实现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以此提升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惯用成人的思维逻辑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缺少全面的认知与了解,进而使其产生理解偏差。由此可见,当前小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于形式化。

2.法治课程缺乏实践性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师在开展工作时缺乏实践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而这些现象都阻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当前课程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因此无法积极地参与其中。

3.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缺乏融合性

虽然学校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法治教学也主要通过学校开展,但在学校中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时间毕竟较短。家长是学生的“生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在此过程中,有些家长忽略了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导致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以及观念被学生所模仿,而这都是因为家长缺乏教育责任意识,使得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进而影响到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效果。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策略

1.站在学生视角开展法治教育,让法治教育回归生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切入,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站在学生的视角开展教学。在以学生的视角进行教育时,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以及内容也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受到年龄特点以及社会经验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它們,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门对于他们而言较为陌生的课程。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再缺乏有效的融合方法,则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很难有理想的效果。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进行教学,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料。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让学生了解到法律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每一个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要按照校园的相关制度学习和生活,而这种无形的制度正是法制。在它的影响下,每个人的权益都会得到保护,否则将会造成秩序混乱。维护校园整洁、不随意丢弃垃圾、不破坏公共物品,这些都是秩序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法制的作用以及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通过日常灌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也要让学生知道破坏公共财物行为会受到处罚。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放置在校园环境中,带领学生边看边学。学生在看到消防器材之后,教师就要提问:这些器材是做什么的?出现火灾应该怎么做?如何预防火灾?使这些知识的讲解可以更加立体生动,也能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减少了学生负担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2.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例如引用连环画和歌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漫画的融入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在面对枯燥的理论时,学生往往很难找到切入点,而在漫画的引领下,学生可以快速捕捉到画面中的信息,接受知识并建立法治观念。教师在进行歌谣式的教学时,也可以将一些法律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让学生一边吟唱一边了解到秩序的重要性。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唱一段法律歌谣,以此向学生讲解规则的重要性,这种课前导入的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法治意识。除了在课堂中以漫画为依托进行讲解之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宜的法治漫画,帮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扩展知识,如此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让学习道德与法治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開展法治趣味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虽然不是考试的科目,但是对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从素养层面带动学生实现提升。很多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只是被动地听课,参与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师除了要在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多下功夫之外,还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游戏环节,带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使其主动寻求知识、自发提升技能。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做游戏,在游戏的状态下,其思路也会更加活跃。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时,要结合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运用游戏这一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游戏的设计可以使原本较为枯燥的法治概念变得具体和浅显,单一的理论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设计游戏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谜语的形式设置悬念,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由原本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谢谢您》时,教师可以设计垃圾分类的小游戏,为学生准备不同物品的卡片,并为学生划分小组,看哪一个小组可以快速做到垃圾分类。或者采用个人接龙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动手参与垃圾分类也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其从小事做起,在游戏中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教师也可以在游戏中增加一些比赛和竞技,让学生通过比赛更好地展示自己,获得心理层面的满足,从而更愿意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组织道德与法治相关话题的演讲,让学生围绕主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公德意识,满足想要被认可的心理。在学生分享结束之后,还要评选出演讲优秀的学生并给予奖励。这种个人竞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法治知识训练的基础上,强化个人的综合素养。此外,教师也可以将团队作为竞赛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其合作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游戏环节的设置要和本堂课的主题紧密相关,避免跑题以及思维的过度发散,所有游戏环节和比赛设计都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而不应过度耗费学生的精力。

4.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我国教育工作中实现了广泛应用。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内容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体现出来,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本中枯燥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在对图片以及视频进行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更好地接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融入相关的法律条文,通过真实案例向学生讲解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使得学生有所感触。案例与课程内容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不道德行为以及不良现象的危害。同时,教师还应向学生传达:这些行为中情节较为严重的将会受到法律制裁,以此让学生明白法律神圣且不可侵犯。

例如,《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程讲述的是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后果。在本节课中,教师可将环境污染前的生态环境与环境污染后的生态环境,通过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播放。在观看视频后,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将环境污染前后的生态环境进行对比,探讨环境在遭到污染后有哪些现象。在此之后,教师还可向学生讲解环境污染对人们健康造成的伤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教导学生不要乱丢垃圾,使其明白乱丢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乱排放的工厂污水污染了生活水源,这种现象属于违法行为,工厂需要承担其法律责任。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教学形式不再枯燥单一,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对于培养学生道德意识以及法律观念而言至关重要,教师要了解当下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曾香莲《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8期。

[2] 康逢鸿《基于核心价值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思维探究》,《情感读本》2020年第11期。

[3] 宋梅《融通场域的力量——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江苏教育研究》2019年第Z1期。

[4] 曹婷《浅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年第1期。

[5] 陈武斌《整合融通重建美好德育生活——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思考》,《考试周刊》2019年第80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