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教育,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培根铸魂

2023-07-17 03:18李春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立德法治道德

李春艳

摘 要:道德是法治的基础,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这很容易让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学科枯燥。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立德树人教育。文章对立德树人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及对教师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旨在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根铸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立德树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0.051

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立德树人是该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既需要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又需要开展道德品质教育。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教育需要关系到中国特色主义教育的发展核心,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力求通过教学让学生得到启迪,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一、注重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布鲁姆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导入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有效的导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导入环节。好的课堂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初中生的年龄都在十五六岁,他们的好奇心很强,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所以,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心理,在导入中融入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再开展立德树人教育。

例如,在教学《民主与法治》这个单元时,就可以利用问题导入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常常有人在说民主,并且会拿西方国家的民主与中国的民主进行对比,那么什么是民主呢?你能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谈谈对民主这个概念的认识吗?”民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中学生往往对这样的概念不感兴趣,而这样的导入能够以问题的形式使其与生活相连,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入“民主与法治”内容的教学。接着,师生共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民主”,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案例探讨民主的含义。接着,再围绕“什么是法治”“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民主与法治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等问题,由师生展开共同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二、深入生活实际,注重价值观的引领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需求、情感、体验结合到一起,通过各种生活素材体现道德与法治知识,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活化的资源。开展立德树人教育,要多关注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关注的话题,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认识自我。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研读教材,挖掘课本中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组织教学,为观点的形成与价值观的引领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家的意味》时,就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教学。首先,在导入新课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作一个调查:全班同学有多少人住校?住校生每到周五最盼望的是什么?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在学习家庭这个概念时,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内涵,懂得家庭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意识。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进行教学,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家庭内涵的感悟,从而实现价值观的引领。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进行无形的品德教育,还要通过有形的规则教育来引领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立德树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核心,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情境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并让立德树人教育落到实处。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逐步养成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家国的情感。只有把责任意识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才能让学生在将来承担起为民族与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重任。

例如,在教学“共筑生命家园”时,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学中创设了抗震救灾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流域多个省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数万群众的生活受到了洪涝灾害的伤害。但是,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在洪涝灾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全国各地的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抗洪抢险应急救援队支援灾区。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了公安民警、部队官兵等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救援队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地奔向灾区,他们不顾个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堵住了肆虐的洪水,到泄洪区救出了被困的群众,并把受灾的群众安置好。在抗洪抢险中,他们不顾被洪水冲走的危险,用实际行动彰显着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与对人民的忠诚,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样的教学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对“最可爱的人”的行为展开分析。他们一致认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意识,都应该彰显家国情怀。中学生作为有责任、有担当、讲奉献的热血青年,应该把热情洋溢的青春奉献给国家、奉献给人民,发扬自己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在這样的情境教学中,有效地开展了立德树人教育。

四、通过案例教学,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是常见的教学手段,即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并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然而,传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功利化倾向过于明显,忽视了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为了在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用多种案例,结合相应的道德法治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深化学生情感体验的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主动探究和思考人、物、情之间的关系,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对象身上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对道德标准的感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进而强化他们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我是一张纸》时,教师就要抛弃传统教学对纸的功利化描述,不再一味强调事物对人的有用性,而应当从能动的视角切入,引导学生认识“纸”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关联,与人相和谐、相统一。教师这样开导学生:“洁白的纸张正如年少的我们,同样都洁白无暇,生活宛如一支画笔,给我们画成什么模样,我们也就展示出什么样的色彩。当我们以审美的视角来解读生活,它就可以是一首詩、一幅画、一支曲子……同样,它也可以以丑恶的形式存在。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从审美的角度来审视生活,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认识纸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这样,就会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提高认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开展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充分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使其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大力开展合作探究模式的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时,教师把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归纳,然后板书在黑板上,再引出这样的话题让学生探讨。如“生活中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时应该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于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先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公的评价,再谈谈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评价。最后,教师通过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来帮助学生分析如何维护人格尊严。如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在战国时期晏子使楚的过程中,晏子是怎样维护自己国家尊严的,师生共同探究案例中维护尊严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人格尊严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没有资格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这样,学生们对如何维护人格尊严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实践证明,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水准,从而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六、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多元化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让多元教学成为现实。

例如,在教学《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个单元时,就可以结合网络空间这个主题渗透立德树人教育。首先,利用互联网搜集材料,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网络空间中有关的道德行为的规范,以及一些法律。如网络键盘侠侮辱、谩骂公众人物,对民族英雄肆意诋毁,最终这些键盘侠都得到了应有的处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违法犯罪行为最终都将受到处罚。只要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就能让学生在网络当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育人中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德育功能,教学中以思想教育为目的,以立德树人教育为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言行合一的教育,帮助学生端正思想、优化品德,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时,就“是否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等话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从课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出一些人与人之间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并分析该行为触犯了什么道德规范,以及如何避免这样的行为等。在这样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们认识到了人际关系和谐的意义,从而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品行,有效实现了立德树人教育。

七、强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该走进社会生活开展实践活动。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感悟,正确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走近父母》和《理解教师》时,就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融入其中。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而孔子的“仁”的核心是“爱人”,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和以人为本。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仁爱”就是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他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所以,教师必须开展实践活动来强化立德树人教育,比如要求学生利用空闲时间为长辈洗一次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通过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立德树人教育,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内容,从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开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各种社会道德,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入手,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本质。同时,营造良好的立德树人教育氛围,让学生的观念得到改变、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礼,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指南。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关键时期并开展立德树人教育,遵循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准,使其成为品学兼优的新时代中学生。

参考文献:

[1] 史秀平《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中国新通信》2020年第5期。

[2] 原爱美《核心素养下问题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考试周刊》2019年第1期。

[3] 李晓霞、郑皆佳《立德树人核心是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立德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