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师制蔬香生态种植园”为劳动实践基地的校本课程研究

2023-07-17 04:56韦凤娟郑洁吕春燕覃先楚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导师制校本课程

韦凤娟 郑洁 吕春燕 覃先楚

摘 要:教师通过开展蔬菜种植和构建生态园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促进立德、益智、健体、育美四大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双方认领菜地,并给学生分配种植导师,以导师和学生的双向互评为课程考核方法。该课程方案让师生间互帮互助,合作竞争,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高效指导并进行科学种植。“导师制蔬香生态种植园”校本课程的开展,激发了师生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劳动实践兴趣。在劳动中学习现代农业园的构建方法和蔬果种植技术,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自然的品格,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减压,培养学生的自然审美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导师制;生态种植;劳动实践;校本课程;高中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8-0057-03

引  言

劳动是最好的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份文件都强调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学校和教师都需要围绕劳动教育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1]。

我校生物学学科教研组以劳动教育为目的,以楼顶菜地为劳动实践基地,以“导师制”和“生态种植”为特色,开发了生物学专业素养和劳动教育品质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其中,“导师制”是指在获取学生和教师报名种植的意愿后,通过教师的统筹分配,给每名学生配备一对一的种植导师,通过签订合约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种植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依次进行萌发、育苗、播种、扦插、浇水、施肥、拔草、防虫害等活动,最后采摘、收获和分享。在这样的劳动中,学生能体会劳动者踏实、辛勤的品质,达成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的劳动教育目标。另一个特色是“生态种植”,体现在“变废为宝”和“绿色生态”的观念培养上。比如,我们会教学生用杂草沤肥,用学校食堂丢弃的豆渣加上EM菌沤肥;在防虫害方面,教学生使用防虫网,用红蓝板生物防治方法来防治虫害,拒绝使用农药,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围绕生态种植的目标开展现代化蔬果种植活动。

一、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

(一)立德目标

劳动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通过开展“导师制蔬香生态种植园”课程,能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中国农耕文化史,感受耕种文化的源远流长[2]。学生在亲身选育果蔬的过程中付出汗水,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踏实感和成就感。学生能够在体验劳动过程的艰辛中对劳动者的尊敬和感恩意识,树立尊重劳动、积极劳动的新时代青年形象。

在劳动教育基地的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课程的精心设计,让学生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尊重劳动、爱护自然、注重实践的优良品质。

(二)益智目标

蔬果的生长过程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是高中生物学教材探究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与教材内容深度关联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3]。

例如,種子从萌发生长到成熟水分的变化、有机物的变化、重量的变化、激素的变化等都可以用高中生物学原理解释。在分析水分变化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分析水分的存在形式、水分在植物不同成长时期进出细胞的方式,并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实验验证水分进出细胞方式,用实践劳动中的证据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教材中的生物学原理。在分析有机物变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有机物的检测原理,通过添加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等指示剂验证组成种子的有机物种类。在分析重量的变化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进行分析和探索。

同理,教师可将蔬菜种植过程的播种、间苗、浇水、除草除虫、松土、施肥、采摘等各个环节进行生物学科学原理的关联和应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课堂上学会用生物学原理解释观察到的生物学现象,总结生物学规律,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培养系统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健体目标

劳动实践是学生强身健体的有效途径,学生对这样的锻炼方式更是乐在其中[4]。学生通过劳作舒展身体,能缓解学习压力,放松身心。学生在劳作中晒太阳也能促进身体对钙和磷的吸收,让身心越来越健康,这样的身体状态也是其他学习的基础和保障。

(四)育美目标

蔬果的芬芳是自然的馈赠。教师举办蔬果绘画比赛,能让学生在自己种植的蔬果园中写生绘画,贴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劳作之美。教师还可以用学生种植的蔬果制作精美的标本、书签和滴胶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实践基地的课程实施

以“导师制蔬香生态种植园”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已成为本校的校本课程之一。在每学期开学初,学生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宣传海报了解各个课程开展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报名参与,同时在教师群中进行接龙认领菜地。然后,生物组教师进行配对,给每一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而一位导师可以指导2~3名学生。接着,生物组教师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双方签订《“导师制蔬香生态种植园”实施规则》,宣读规则中导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公布导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让学生和导师面对面交流种植计划,分享种植经验。

在校本课程上课期间,学生要按时到达场地,接受生物组教师关于选种、播种、间苗、施肥、除草、沤肥、除虫、采摘和保鲜、包装和售卖、标本制作、芳香油提

取、泡菜制作、滴胶艺术加工等理论课程的讲授和实践示范,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劳动,导师进行监督、指导、纠正和评价,教务人员负责照片采集和活动监管。

在前六年的种植和课程建设探索基础上,教师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制定课程实施预案,采用研读课标、文献研究、校际交流和咨询专家等方法。教师一方面学习以生态种植为学科劳动教育课程的成功案例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习的创新教育课程构建模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利用学校资源和专家资源,研究可开展的观察型、探究型和实践型活动,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另一方面调查学生对生态种植课程的已有认知以及未来对课程开展的期待,研究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指标,完善和应用生态种植课程评价量表。

然后,教师按照课程实施方案和生态种植课程评价量表的要求认真备课,编制教案,并进行生态种植课程教学与评价。同时,教师申报该课题下的校级子课题进行研究并结题,收集课程研究成果[5]。

接着,教师将教案和学生的三类课程成果以及生态种植过程的实践经验进行整理,编制本校的生态种植课程校本教材,并依据创新教育模式下生态种植课程建设的有效策略、基本原则、教学评价量规、方法和程序等,总结适用的活动主题、课程内容、教学案例,整理成详细的生态种植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最后,教师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和生态种植课程评价量表材料,获得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并将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及校本教材进行同类学校的分享和推广,建立科创工作室将过程内容及成果在网络平台宣传科普,获取创新教育模式下生态种植课程在有效性、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等方面的成果评价。

三、課程评价方案

导师负责指导和监督学生种植蔬果,而学生可以评价导师的指导,作为导师的续约依据[6],即学生与导师在学期结束时进行双向评价。学生得到的评价作为学生该门校本课程的成绩之一,导师得到的评价作为教师第二年菜地申报的依据之一。评价良好的教师可多申领菜地,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将无资格申领。通过这样的双向制约,不仅能激发有丰富种植经验的教师们积极指导学生种植,还能让学生的种植过程有目标、有方法、有指导、有监督,达到有效劳动、有效实践的目的[7]。

四、课程成果类型

(一)蔬果种植过程的照片和视频资料

蔬果种植从播种到收获一般历时1~3个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留下丰富的照片和视频资料,这是对他们劳动实践的见证。教师将这些照片和视频制作成微视频或者美篇作品,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广泛宣传,不仅能将学生的点滴成就进行记录和保存,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还能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8]。

(二)学生的种植计划书

在种植开始前,学生需要提供一份种植计划书,在得到其导师认可后才能开始实践。同时,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才能将种植计划书中关于种植的蔬果特征描述、本季节特征、种植园特点、本次种植的可操作性综述、本次种植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期的解决方案等内容进行正确表达。制订种植规划是种植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能为接下来种植实践的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能促进学生资料整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9]。

(三)学生的探究活动成果报告及答辩

种植实践课程中都留有课后的探究实践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挑选1~2个感兴趣的探究活动来分组开展,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和观察、得出结论等。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等生物实验原则,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将这样的探究活动以研究报告和答辩交流的形式

进行成果展示,能突出学生的学习成绩,鼓励学生持续

探索。

(四)学生的种植工作报告和交流

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将种植过程中种子萌发的时间和方法、育苗期间的养护方案、移栽时间和方法、施肥时间和方法、拔草时间和方法、对虫害的观察预防和应对策略、采摘时间和方法、本次种植的收益等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工作报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结  语

实践证明,以“导师制蔬香生态种植园”作为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师生们都积极投入种植蔬菜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品格。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生物学知识,并能将知识有效地应用到生态园的建设中,提高了自身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树立了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生命观念。上述观念都在学生的研究报告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身心愉悦,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让学生更贴近自然、爱护自然、尊重生命[10]。

[参考文献]

孟凡明.在劳动实践中提升未成年人综合素养[N].

吉林日报,2021-11-17(12).

李志,栗桂明.新时期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北京“水木创课”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总结[J].劳动教育评论,2021(2):179-194.

李小平.新时代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实施策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1,37(10):26-28.

陆慜俐.开辟实践基地 搭建德育广阔平台[J].教书育人,2021(28):30-31.

陆雅楠.智能蔬菜种植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张培娥.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罗飞.校本课程《开心种植》的开发与实施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

(35):84.

杭培根,夏瑜.校园小农场在学校科学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作用[J].新课程,2017(1):3-5.

颜海玉.小天地 大作为:“小小农学院”校本课程的开发[J].教育艺术,2015(10):66.

余卫.“开心菜园”:在城市学校“种植”田园课程[J].中小学管理,2013(12):40-41.

作者简介:韦凤娟(1992.2-),女,壮族,广西河池人,任教于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一级教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郑洁(1973.4-),女,广西南宁人,任教于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副高级职称,研究生学历。

吕春燕(1993.10-),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任教于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一级教师,研究生学历。

覃先楚(1995.11-),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任教于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学导师制校本课程
高中生物学中不可逆性问题分析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数学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
揭示错误本质提升资源价值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愉快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探析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