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语境下课程思政与影视类课程深度对话的路径探究

2023-07-20 06:46高莹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三维一体新文科课程思政

高莹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适应新时代要求所提出的“四新”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已成为各高校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指向。新文科建设主要倡导知识领域的相互对话以及交叉创新,而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内在逻辑上的同向同行,有助于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进行深度对话。文章以多个具体的影视类课程为例,深入分析在新文科语境下影视类课程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价值重塑。

[关键词]新文科;影视类课程;课程思政;三维一体

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浪潮的推进,影视类课程在5G时代依托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间隔,如以“好的大学没有围墙”为核心理念的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实现了艺术类学科的资源互补、互通協作,而“影视类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转型,又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巨大价值。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影视类课程通过专业课教学传递思政元素,以艺术为核、技术为媒,以文化价值为魂,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为何对话:思政元素融入影视类课程的意义

(一)实现以德育人的品质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的重大举措。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有助于课程思政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培育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理论和精神内涵,其在专业课中的有效渗透有利于实现以德育人的品质教育。在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中,专业课更多强调技术性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将红色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有效路径有待探索。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专业课中融入红色文化等思政元素,通过先辈的革命精神与坚毅的爱国信念感染学生,可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

(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尝试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明确的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影视类课程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分别从课程方向、课程内容上丰富思政元素,更好地在艺术教育工作方面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会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根基,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水平。同时,高校应以艺术为核,将经典的艺术作品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活”教材;以技术为媒,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建设线上教学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库、线上直播平台;以文化价值为魂,让学生透过思政元素的浸染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实践性非常强的影视类专业课中,教师应坚持将课程思政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讲述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勇往直前、坚持梦想的中国故事,通过课堂实践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红色文化蕴含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核心理想信念,是引领时代前进的主流文化,对弘扬主旋律起到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1]。例如,在影视作品分析课程中,教师分析《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夺冠》等电影作品,通过不同时期平凡人物不平凡的故事来弘扬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同时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见证中华民族的快速发展,生动直观的视听画面以及强烈的人物形象刻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强烈认同,使学生在感悟红色文化的同时,树立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想信念。

二、如何对话:创建“翻转+直播+实践”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创建需要建立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三个层面的综合结构上,基于此,影视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主要在课堂翻转、线上直播、专业实训三个维度进行混合,在该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红色文化的融入下,教师需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达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效果。“翻转+直播+实践”这一新型混合教学模式主要在内容、思想、理念和方法上将红色文化这一思政元素贯穿影视类课程中。笔者以长春××学院的电视节目策划课程为例,解析思政元素融入“翻转+直播+实践”混合教学模式策略(如图1所示)。

(一)翻转:智能教学平台增强实时互动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学,教师的功能主要是创设问题与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学重点真正落实到“学”上。这种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程思政教育的魅力。同时,翻转课堂巨大的灵活性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便捷性。例如,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师根据课程学习目标,通过智能教学平台提前发布“课前任务清单”(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课前,教师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慕课等智能教学平台,通过微课学习、小组头脑风暴等课前活动,让学生观看内含思政元素的案例,扩展学生学习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共同讨论的氛围中激发灵感,培养合作精神。

各大智能学习平台的助力,使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线下翻转课堂模式得到有效开展,也促进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对接与互动。一是课前环节。如教师在讲授电视节目策划“谈话节目策划”这一章节之前,在超星学习通发布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大山里的女校》,要求学生课前观看,观看之后撰写本期节目文案框架。由此,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掌握人物谈话类节目的采制特点,也可以了解到节目中张桂梅的先进事迹,学习张桂梅甘于奉献的精神。二是课上环节。教师既要实现知识传授,又要实现价值引领,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如在分析娱乐节目策划时,教师引入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案例,节目展示的国宝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而且代表典型的中国传统审美意向,可让学生沉浸在“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大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三是课后环节。教师及时跟踪学生当天知识学习情况,布置课后作业,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直播:线上教学补充红色文化资源

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影视类专业课中可能出现挤压课时的情况,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而教师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可将提前准备的思政内容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在学生的空闲时间组织线上直播互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增强其爱国情怀,有效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理论教学的同向同行。例如,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师开展线上直播互动教学,设置以班级为单位的小规模在线课程,并根据线下课程的学习进度进行线上发布教学任务、课前测验、直播安排等,对班级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定制。线上直播互动教学作为常规课程的补充,既可以解决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自制力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更为学生搭建起课内理论知识与课外实际应用的桥梁。又例如,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师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增加线上直播分享,在“新闻节目策划”章节中增加直播内容—“新冠疫情期间的人文新闻”,通过搜集新冠疫情期间各平台发布的人文新闻,聚焦此期间普通志愿者的生活事迹,培养学生新闻策划的专业敏感度,使其在“讲故事”的新闻中受到如爱岗敬业、扎根基层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感染。

(三)实践:红色主题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影视类课程大多实践性很强,其根据培养目标而设定的课程内容可分为策划理论与策划实践两大部分。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属于实践空间很大的课程之一,其策劃实践部分包含新闻节目策划、谈话节目策划、娱乐节目策划等。为了回应教育部所提出的建设“两性一度”一流课程建设,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建设在强调培养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人才的同时,更应发挥课程思政在教学设计中的育人功能。比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针对“谈话节目策划”章节,教师发布策划任务,即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主题让学生完成谈话节目策划与拍摄,学生在分组后围绕该主题查询相关资料,选定与主题相关的中心人物并设计谈话问题和谈话路径,完成策划节目的整体流程再进行演播室模拟拍摄。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每组学生节目策划与拍摄的完整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引导,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之间形成良性对话,最后将学生的作品发布在课程微信公众号中,以供学生互相学习与讨论。同时,学生在红色主题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切身受到思政元素的熏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使得思政元素在实践环节中的融入效果达到最大化。影视类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影视类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翻转+直播+实践”混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协调好线下翻转课堂、线上直播课堂与课后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真正促使思政元素在影视类课程内外实现有效融入。线下翻转课堂实现课内师生互动,在传授高阶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政元素;线上直播课堂打破时空局限,实现师生课外互动,第一时间聚焦热点话题,结合现实发展趋势对专业知识进行延伸;课后实践强调学生将作品创作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契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

三、文化自信:思政元素融入“翻转+直播+

实践”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毋庸置疑,专业课并不是纯正的思想政治课,因此教师需要采用隐性的表达方式向学生传递思政内容,使学生能坚定文化自信。也就是说,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深度教学”,它的理念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精神,实现专业知识的文化价值,进而促进学生精神层面的升华[2]。课程思政不会改变专业课的主干地位,但可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为专业课增加文化价值,促进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认可,大学生爱国精神的培育必须充分挖掘专业课固有的思政功能。教师需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找到合适的时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向大学生传递正确导向的文化内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章对新文科语境下课程思政与影视类课程深度对话的路径进行初步探究,发现借助“翻转+直播+实践”混合教学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隐性融入思政元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价值引领效果。但是,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与影视类课程知识传授的内在逻辑及其运行机制仍需要长期研究与实践来证明,高校与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有效实践来促进课程思政与影视类课程的深度对话,以增强两者融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珂.基于新闻学专业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21):37.

[2]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03):54-60.

猜你喜欢
三维一体新文科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体育课堂教学中尝试减肥教学的策略研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