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内容整合的区域地理单元主题教学实践

2023-07-22 03:29孙兴云
地理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区域地理黄土高原

摘 要:单元主题教学能有效缓解新课程、新教材、新考改背景下区域地理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以“黄土高原”为例,基于课标要求、学生学情与认知规律,整合区域地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教材,立足大概念确立单元主题,设计单元学习进阶目标,创设主题情境问题链,在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基于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单元教学,实现区域地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内容教学的有机融合,更好地落实区域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区域地理;单元主题教学;学科大概念;黄土高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8-0062-04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内容减少,要求比较浅显,地球运动、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等内容调整到选择性必修中加以拓展深化。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模块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干,用举例方式分析不同区域背景下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原因、过程和方向。[1]由于许多地区中考不考地理或地理所占分值比例非常小,学生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遗忘较多,缺乏对区域背景认知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高中区域认知的素养要求与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形成较大落差,区域地理成为高中地理选考教学的棘手难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2]为此,笔者尝试整合区域地理与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形成较完整的单元主题,创设整体学习情境,设计驱动性地理问题和探究任务,开展主题式单元教学,重构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区域地理新框架,以缓解课时不足或课时零散问题,更好地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创设“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单元主题情境,探讨新课程、新教材、新考改背景下区域地理与选择性必修内容的融合教学。

一、以大概念为锚点,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1.课标对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侧重于从不同空间尺度,认识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和联系,學会从区域综合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为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3]高中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侧重以区域为背景,在复杂真实情境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来分析评价区域地理事象,包括整体性原理下的区域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区域差异与联系,提出基于人地关系理念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

2.立足学科大概念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以区域地理层面的大概念“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与联系、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支点组织教学内容,结合区域环境典型特征或突出地理事象,确定单元学习主题,实现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和结构化。笔者在“黄土高原”单元教学中,以“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分散在初高中不同教材、不同章节的相关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连接性更好的“文明之基—发展之困—振兴之路”学习新框架(表1),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思维、素养的提升。

[大概念 单元学习主题 单元学习内容 区域特征 文明之基 区域位置、范围;区域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等地理特征 人地关系 发展之困 水土保持、生态治理 可持续发展 振兴之路 特色农牧业、能源基地建设、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 ][表1 “黄土高原”单元知识内容结构]

二、以学习进阶为导向,设计单元学习目标

结合课标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素养的目标内容,根据学生对区域学习认识程度从简单到复杂的一般规律,可把区域地理认知能力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图1)。

[ 图1 区域地理认知能力层级框架 ]

根据以上水平等级划分,本单元以“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梳理整合课标关于黄土高原区域的相关内容,从“水土流失”“能源基地建设”等维度解构单元内容,设计单元主题教学目标(表2),实现整体上把握知识、螺旋式提升思维的区域地理学习进阶要求,由此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以问题链为载体,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1.创设主题情境,形成整体知识结构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有着独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处于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黄土高原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起源地和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在工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创设“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为整体学习情境,分为文明的摇篮、文明的发展、从“煤都黑”到“大同蓝”、从“水土流失”到“绿色新生”四个单元小情境,由此串联起“黄土高原”单元整体主题学习。笔者以“水土流失的治理”为例,选取甘肃南小河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案例,进行情境创设与活动探究。

【情境创设】

黄土高原给我们的印象多是贫瘠荒凉、沟壑纵横,很难与林草广袤联系在一起。自秦汉以来,人类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植被破坏,使得这片孕育文明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高原生态不复以往。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成为黄土高原固有的代名词,农耕文明的摇篮在我们的印象中渐行渐远。

自战国开始,黄河中游垦荒规模不断扩大,以满足人口大幅增长的需要;唐宋以后,垦荒由平原河谷向山地扩展,清时推行奖励垦荒制度,毁林开荒达到高潮。房屋建筑、矿产开采、生活燃料、历代宫殿陵寝建造对植被的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对植被毁灭性的影响,塬退化为梁、梁退化为峁,恶化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存,文明陷入困境开始以苦难示人。

2.设计探究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单元主题教学大情境下,结合单元学习主题及目标,分阶段逐步推进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问题链形成任务驱动,以更好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在“水土流失治理”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对“黄土高原及其沟壑的形成过程”“评价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系列问题开展活动探究,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知识的完整构建。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如表3所示。

3.绘制思维导图,建立认知结构模型

思维导图发散性层级表达,能直观呈现知识内化过程和问题思考路径,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型,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深入理解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综合作用。通过思维导图绘制,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和复杂的地理事象以图像方式呈现,对问题探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和思维分析模型(图2),便于学生从整体综合视角进行理解与记忆。

四、结语

1.主题情境教学利于教材内容重组和知识内化

主题1“文明的摇篮”学习以黄土高原区域知识为基础,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融入选择性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文明的发展”融入必修2人口、城镇、工农业发展等知识,认识和梳理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特征及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主题2区域生态治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融合选择性必修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主题3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融合选择性必修2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内容,利于区域地理教材与地理必修、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融合,通过主题情境串联、问题任务驱动,加速知识的问题情境化。同时,学生在面对复杂真实的问题情境时,需加强对信息的有序梳理和提取,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构建和迁移应用。

2.知识与思维进阶利于单元主题教学效果提升

通过主题的多次推进,能够实现知识与思维的进阶,进而大大提升单元主题教学的学习效果。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題情境,确定“文明的摇篮”“文明的发展”“区域生态治理”“区域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主题作为明线,以“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与联系、人地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暗线,在主题推进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思维的进阶,使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综合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3.单元主题教学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崔允漷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从“在何种情境下能运用什么知识完成什么任务”来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5]区域地理单元主题教学以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托,针对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特点,依据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以学科大概念为主题,对区域地理、必修、选择性必修模块内容存在紧密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引导,重新分析、整合和重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设计单元学习目标与主题,创设主题学习情境,各课时从不同的视角对主题内容进行全面有序的解析。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周玲.立足“区域认知”的高中区域地理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俄罗斯”为例[J].地理教学.2021(16):46-4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5]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2019(2):11-15.

猜你喜欢
区域地理黄土高原
赵红云的国画——黄土高原系列(一)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分析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的盲点及策略
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
区域定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借助GIS辅助手段的区域地理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