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科考:“破译”世界之巅的“密码”

2023-07-26 03:30
读报参考 2023年21期
关键词:青藏科考珠峰

主编推荐:

珠穆朗玛峰矗立于地球之巅,是人类文明的神圣坐标。无数科学工作者为揭开珠峰奥秘不懈探索,也有无数攀登者为登上世界最高峰前赴后继。而2023年的珠峰登山季,则有喜有悲:喜的是,5月23日,2023“巅峰使命”珠峰科考队员继去年后再次成功登顶,五星红旗再度亮相世界之巅;悲的是,南坡登山季迎来了创历史新高报名人数的同时,也创下了历年最高死亡人数。本刊特别策划专题报道,从科考与攀登两个角度,为读者讲述心怀激动但又应充满敬畏的珠峰故事。

我国自1970年代启动第一次青藏科考,于2017年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而珠峰科考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要不断冲顶世界之巅

按目前公认的科学研究,大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青藏高原开始猛升。“青藏高原的地质事件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一次环境改變,它对生物的演化造成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眼里,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珠峰地区,是研究地球科学和生物演化的绝佳天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珠峰科考总指挥姚檀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从科学角度来讲,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开展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姚檀栋解释,首先,世界上很多重要江河都从青藏高原发源,从而造福人类。从生态角度看,从珠峰往南走,下面就是恒河平原,海拔接近零米。“也就是说,直线距离仅两三百公里,海拔落差就超过八千米。这里的动植物分布、生态系统变化就相当于一个微缩的地球景观,这也是珠峰最大的魅力之一。”

姚檀栋表示,从第一次青藏科考开始,距今已50年。50年来,青藏高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大的变化则是气候变暖,该地区的气候变暖幅度是同期中国东部和全球平均值的2倍,因此是全球变暖背景下环境变化不确定性最大的地区。而且,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影响将是广域甚至全球的。因此,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和影响并提出应对方案,既是科学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

我国历来重视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成立。从此,我国进入了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时期。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孙鸿烈回忆,第一次青藏科考队伍包括地学、生物学、农学等50多个专业的研究者,历时4年,前后有770多人参加,“青藏科考的空白必须由中国人来填补”。

在孙鸿烈看来,第一次青藏科考主要贡献在于:论述了高原隆起是近百万年来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划分了7个地层区和5条缝合带;揭示了高原生物区系组成、起源和演化的过程及规律;查明了高原境内自然因素的分布规律;划分了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明确了各地带的资源环境利用、保护方向与措施;解析了高原气候变化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姚檀栋则认为,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第一次主要是“摸家底”,第二次则要“看变化”。他说,第二次青藏科考在第一次青藏科考的基础上,突出以“变化”为主题的考察研究,摸清变化规律,评估与预测未来变化趋势;开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与优化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高原生长与演化、资源能源现状与远景评估、地质环境与灾害、区域绿色发展途径十大科学考察研究任务,组建了若干个专题科考分队。

姚檀栋表示,中国珠峰科考已实现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登山模式转变,实现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登山思路转变。以前的“登山科考”模式以登山队员登山为主,表现为科考队员跟随登山队员在登山过程中,开展一些科考工作;“科考登山”模式则以科考为主,登山队员要为科考工作服务。

对于世界之巅的科研探索,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除了珠峰以外,青藏高原地区及周边还有十余座超高海拔山峰,这些高山会形成一种汇聚效应,共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然而这个影响过程是怎样的?目前还基本上是人类认知的空白区。“因此,我们也将启动对其他高山的科考。今年珠峰科考之后,我们将开展对希夏邦马峰和卓奥友峰的科考,通过开展更多高山科考,探究高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作用。”姚檀栋接受采访时说。

(摘自《新京报》吴淋姝)

猜你喜欢
青藏科考珠峰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揭秘珠峰身高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考延期为哪般
打开艺术的宝盒——“青藏三部曲”的多样化文体与叙事探索
每年都在长高的珠峰,是怎么测“身高”的?
青藏星夜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生命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