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时代内涵与推进路径

2023-07-27 16:44胡新岗李巨银黄银云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职业院校

胡新岗 李巨银 黄银云

[摘要]数字化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的关键新动能。教学数字化是职业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职业院校的教学数字化转型主要受数字教育技术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内生需求及职业院校教学生态变革要求三个因素驱动。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推动教学供给侧全领域系统性变革创新,目标是构建学习需求侧新技术融合的学习生态,特征是促进质量管理侧大数据赋能的教学评价。在转型推进路径上,应强化政策引领,推动教学数字化标准规范建设;优化转型支撑条件,夯实教学数字化基础保障;创新转型多元协作,完善教学数字化发展协同机制;加强系统转型设计,落实教学数字化发展质量保证。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混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胡新岗(1974- ),男,安徽砀山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授;李巨银(1980- ),男,甘肃天水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黄银云(1977- ),女,江苏姜堰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授。(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220468,项目主持人:胡新岗)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4-0059-0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全民数字技能”。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指出中国职业教育应“凝聚数字职教共识,践行数字职教理念,加快数字化转型”“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驱动”。综上可见,数字化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的关键新动能。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数字化作为教育数字化的重点和难点,其转型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分析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与时代内涵,从实践堵点与难点综合探讨转型发展的可行路径,对我国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

(一)教育技术发展动因: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国际共识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将数字化线上教学作为常态化实体课堂教学的有益辅助,有效拓展学生传统面授学习的时域和空域,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已经被全球教育领域所认可和实践。2014年,法国推出旨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大型数字化计划”。2015 年,意大利教育部启动“数字学校”国家计划,为学校提供数字化服务,推动全民数字素养提升。2016年,德国颁布《面向数字化知识社会的教育行动》,支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2017年,澳大利亚教育部门将数字素养列为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并于2020 年发布《面向未来的基础技能》,突出学生数字素养的重要性。2018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启动“數字化教育环境”项目,明确要建立安全数字化教育环境。2018年,新加坡推动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数字化转型,并于2020年启动《国家数字素养计划》,明确培养学生数字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字化能力。2019 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主管学会发布题为《领航数字变革2019: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公平机会》的报告,提出从国家层面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支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联通,学生赋能》,此文件强调关注教育数字化。我国于2022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可见,数字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为世界所关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发展是大势所趋。

(二)职业教育内生动因:职业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高阶需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学现代化,其实现手段是教学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持续出台政策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建成支撑学生、教师和员工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2015年,《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明确了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服务建设要求。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201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职业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广泛应用,自主、泛在、个性化的学习普遍开展”。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020年,《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的出台,标志着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进入普及应用阶段。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02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行业标准《教师数字素养》,为职业教育教师数字化教学奠定了标准基础。纵观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十年演进,以信息技术赋能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一贯策略,提升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数字化服务供给、打造数字化教学新生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高阶要求。

(三)教学生态变革动因:职业院校以数字赋能推动教学精细化的内在要求

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要求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可见,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运行、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全方位创新与变革,推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环境优化与师生互动增频,打造线上线下混合、人机协同的数字化教学新生态,是职业院校以教学数字化转型深化“三教”改革、以数字赋能推动教学精细化的内在要求。数字化教学的精细化主要体现:一是线上教学资源“菜单式”供应,学习者可自主适时而学、按需选学、量力进学,在线作业测试的自动阅卷功能满足学习者泛在自主练习与反复测试,实现因材施教和分层分类培养;二是课程平台伴随式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个体差异,教师可通过学生个体或群体画像,优化教学设计、资源供给与教学活动,实施差异化学习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利用教学平台实现对课程“教学考评管”各环节运行数据综合分析,促使教学管理或诊断改进由主观经验驱动向数据事实驱动转变,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二、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时代内涵

(一)本质:推动职业院校教学供给侧全领域系统性变革创新

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推动教学供给侧在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材内容、教师素养与技能、教学基础设施等全领域系统性变革创新。一是教学组织的变革。专业间、课程间、学校间教师合作壁垒将被打破,传统松散型合作的分课程教学团队将向紧密型合作的课程群教师命运共同体转变,政行校企间的教学有益力量更好聚合。二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单一教师实体课堂教学模式将被团队化混合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取代。在教学中,要更多考虑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中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以及学生可以参与的学习活动及其需要的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难度加大。三是教材内容的变革。传统教材将变为线上“学材”,除了需要提供涵盖技术、技能、素养、思政、文化、案例、产品等要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外,还要将其有针对性、选择性地推送给学生。四是教师素养与技能的变革。数字化教学注重教师数字思维和数字意识的提升及数字道德规范意识的增强,强调围绕线上教学应具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评价能力、基于服务教学项目任务的碎片化资源重组搭配能力、线上教学平台的课程搭建与教学运行操作使用能力、数字化教学的数据交互分享及安全保障和伦理道德遵守等一系列能力与素质。五是教学基础设施的变革。包括打造支持互动反馈、高清直播录播等教学方式的信息化教学场所,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构建新型数据中心和数字图书馆,开发教学全环节应用平台,建设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普及个人学习终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教学应用。

(二)目标:构建职业院校学习需求侧数字技术融合的学习生态

数字化教学的宗旨是服务学生自主深度泛在学习,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供给率和学习便捷度,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和即时性。教学数字化转型将通过“技术链条”的方式重塑学习需求侧学、测、评、考、管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新生態。一是学习“自主化”。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教学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线上的移动、自主、泛在学习为主,学生的自主掌控度提高,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建构主义学习需要吃“自助餐”,线下的课堂“桌餐”不在“学”,而在于参与教师引导下的“听、思、辩、议、论、练、做”,在充分的交流互动与实践操作中强化线上所学、消解学中之惑,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更强。二是学习“反复化”。线上教学资源可重复学习,作业测试可多次作答,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可反复操练是数字化学习的重要特征,课程教学平台具有系统自动阅卷判分、答案解析及题目答错率分析功能,学生可针对错题查看答案解析,通过反复自测实现以测促学。教师可以根据题目答错率分析出学习者尚未掌握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三是学习“透明化”。课程教学平台自动记录学生的出勤率、任务完成度、互动参与率、资源学习进度、作业测验成绩等学情状态,教师可以根据透明化的学情,进行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化、一对一个体鼓励或“小灶式”督学辅导,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此外,学生可以借助课程平台学情大数据,通过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比学赶超。

(三)特征:促进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侧大数据赋能的教学质量评价

数字化教学评价是以数据赋能提高质量管理侧教学评价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及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的重要举措。教学数字化促使教学评价的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功能由评级转向预警,内容由分散转向整合,指标由片面转向全面,时间由定期转向常态化,主体由抽样转向全量,流程由封闭转向开放。一是可以利用课程教学平台上结构化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案等教学文件及教学资源上传情况,查看教师在线课程搭建与内容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与组织、线上教学运行与实施、学情数据及线上教学效果等,评判教学进度与计划符合度及教学实施质量。二是可以利用线上巡课系统,借助信息化教室的课堂信息采集工具,开展全天候、定时段、定教室、定班级、定教师的精准化、无打扰听课,通过评教系统进行多元化、无纸化评教评学。三是可以根据课程平台自动统计的学生出勤率、任务完成度、互动参与率、资源学习进度、作业测验成绩等日常性学情状态,给予学生常态化过程性学习评价,推动学生学业进步,实现增值性评价。四是学生每次课后遵从自我感受进行指标化综合评教,学期末形成授课次数乘以学生数的过程性学生评教大数据,改变传统学生代表投票式评价及期中、期末脉冲式评价的弊端。数字化评教评学使评价过程更加科学、结果更加客观,评价工作更富有生命力和师生信服力。

三、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推进路径

(一)强化政策引领,推动教学数字化标准规范建设

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通过政策引领,推动教学数字化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为教学数字化落地奠定基础。一是加快构建国家、省、校三级教学数字化发展标准。在标准设定上,既应考虑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差异,也应结合不同职业院校的行业属性、办学特点、办学条件及数字校园建设现状,明确差异化软硬件建设标准。在评价指标上,应明确一级、二级普适性指标体系和具体观测点,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实施数字化教学评价提供基本遵循。二是制定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基本规范及技术开发标准,实行教学平台上线备案准入制,为企业开发教学平台提供规范。三是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建设规范和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供给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跨学校、跨专业、跨课程共建共享基本规范,以开放许可协议解决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与公益性学习使用的矛盾,有效保护学习者隐私和资源建设者知识产权。四是制定线上课程建设流程和基本标准,引导课程平台和学校规范线上课程建设。完善线上课程资源审核查校制度,做好上线资源的应用监管、考核和评价,保证开放性资源的科学性、适用性、合规性。五是构建线上课程跨院校跨专业学分互认体系,强化供需对接,畅通资源流通路径,推动各类平台资源应用落地。六是制定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认定标准和促进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政策。重点考察和发展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理念认知,建设和共享数字化资源及课程的意识,对数字化教学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与教学相关方合作与交流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学研究能力。七是构建以学习者核心数字素养为导向的测量与评价体系。重点测量和评价学生的信息应用、感知与安全意识,遵守信息道德伦理与信息法律法规情况,学习常用技术工具、软件平台使用熟练度,数字化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学习、协同工作的能力等。

(二)优化转型支撑条件,夯实教学数字化发展基础保障

高质量的教学数字化转型需要功能适用的课程教学平台、流畅的无线网络、智慧化教学环境、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支撑以及良好的师生数字素养和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作为保障。一是针对目前国内主流课程教学平台长于教学使用、服务学校教学管理与质控不足的现状,政府应主导加快建设国家、省、校三级课程教学平台及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资源库之间的“快速路”“立交桥”,保证各级平台课程数据、教学数据能通达学校大数据中心,实现校级的监测、预警和分析,服务于专业建设、教师发展和学校决策。二是打造校园全覆盖可信安全5G无线网络,建设智慧教室、数字化实验实训室、智慧图书馆、智慧档案馆等数字化教学环境设施,开发联通课程教学平台的教学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打造颗粒化集群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夯实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三是抢抓省级以上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课程、高水平专业群等质量工程项目,以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为契机,建设好教学资源库、数字化教材及线上课程。四是打造校本数字化学习中心,构建教师教学空间和学生学习空间,建设线上虚拟教研室和跨专业、跨课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五是以学校培训为主、教师自主学习研究为辅,借助各级各类教师教学赛事活动及教改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的意识、素养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数字思维和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数字化学习的行为与习惯。六是校企合作开发微课、慕课、VR(虚拟现实技术)及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等多形式数字化培训资源,提高服务企业职工培训和社会学习者进修的能力。七是重视以评价促转型,把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纳入职业教育办学评价内容,在“双高计划”项目申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等工作中加以考量。

(三)创新转型多元协作,完善教学数字化发展协同机制

职业院校的教学数字化转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特点,需要政府、院校、企业、师生等多元参与、协同实施。一是坚持政府主导、院校主体、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教学数字化转型思路,发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及全国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行业职业教育集团等组织引领作用,推动职业院校与国内主流课程教学平台的合作,提高平台公益性和服务性,推动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及有关企业平台教学资源库应用效益最大化,有效解决学校“建平台”与“租平台”的矛盾以及转型初期资源的“自建”和“拿来”的矛盾。二是职业院校应联合对口产教融合型企业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基于专业特点和产业需求,建立资源开发与共享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合作开发或引入企业设备、产品、岗位标准、技术规范、生产案例、企业文化、生产过程、工作流程、决策体系等数字化生产性资源作为“学材”。三是具有相同专业点、课程点的院校可牵头开展课程跨校共建,成立以课程为单位,以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主持人为负责人、相关院校课程任课教师为成员的校际线上课程教学教研团队,形成在线备课、教学、管理与创新协同机制,共同破解转型带来的新问题,合力促进数字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提升。四是落实学分制管理规定,出台学分制管理办法,校际采用协议、联盟等方式保障学生实现跨校修读课程,以制度保障引导优质教学资源校际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实现专业、课程、师资、设施、服务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四)加强系统转型设计,落实教学数字化发展质量保证

职业院校应把教学数字化转型作为办好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战略抓手纳入事业发展规划,从目标标准确立到组织架构、制度体系、教学支持服务、技术环境、师生员工数字化能力、质量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系统化一体化设计,夯实转型基础。一是建立数字化转型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教师、管理人员及技术保障人员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切实发挥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学校主导作用。二是从专业产教融合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资源等方面推进专业层面数字化升级,为数字化课程建设、数字化教学实施及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奠定基础。三是成立数字化转型管理机构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配备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保障线上课程建设、应用服务即时响应和常态化高质量运行维护。四是应紧跟数字化教学趋势,出台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及混合式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把线上课程建设与使用情况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把混合式教学质量作为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五是改革课程期末成绩评定办法,重视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结合课程特点,将线上平时学习成绩与期末成绩分别按一定权重比例评定总评成绩,促使学生由重考试向重学习转变。六是建立数字化教学质量诊断机制,制定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办法,以学期为周期开展课程层面的自我诊改,每学年开展一次专业层面的自我诊改,切实推动专业课程层面的数字化转型螺旋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卓斌,刘慧,谢亚宏,等.多国推动教育数字化[N].人民日报,2022-08-01(16).

[2]李文静,吴全全. 德国“职业教育4.0”数字化建设的背景与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21(5):98-104.

[3]陈琳,李艳.澳大利亚教育数字化改革政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7):32-40.

[4]祝智庭,胡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22(4):41-49.

[5]惠佳菁,董丽丽.新加坡国民数字素养提升的具体举措与启示——基于《数字化就绪蓝图》的解读与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20,33(8):36-41.

[6]赵文政,张立国.美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策略分析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0(22):79-82.

[7]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5-15.

[8]李铭,韩锡斌,李梦,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愿景、挑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2(7):23-30.

[9]程建钢,崔依冉,李梅,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分析——基于学校、專业与课程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2(7):31-36.

[10]吴仕韬,祁占勇.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基本结构与行动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3(5):59-65.

[11]廖婷婷,马佳宏.数字化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困境与进路[J].江苏高职教育,2023,23(2):21-27.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赛课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在居住空间设计的应用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