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农民数字素养: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3-07-27 22:09陈建明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职业教育

[摘要]数字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承担着赋能建设数字乡村的职责。从数字通识教育、专业数字化技能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科教融汇四个维度可以明晰职业教育赋能农民数字素养的作用机制。针对职业教育赋能农民数字素养的现实困境,应从强化数字通识教育、专业转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

[关键词]数字乡村;职业教育;数字素养

[作者简介]陈建明(1980- ),男,浙江绍兴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地项目“基于知识溢出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内生增长的作用机理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JD53,项目主持人:陈建明)和2022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共同富裕背景下职业教育嵌入杭州乡村产业共生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22YD010,项目主持人:陈建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4-0091-06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需要数字基础设施的升级,更需要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数字中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界定“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并重点提出了数字生活、数字工作、数字学习、数字创新四大应用场景。职业教育是紧密联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类型,数字乡村建设急需职业教育赋能。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职业院校借助数字化思维和方法,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重构职业教育内部和外部生态,创新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研发和推广数字化应用技术,已取得良好成效。因此,职业院校能通过数字通识教育、专业数字化技能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科教融汇“四维一体”模式赋能农民的数字素养。

一、职业教育赋能农民数字素养的作用机制

(一)赋能农民数字生活素养,拓展数字生活应用场景

农民数字生活素养是指在网络安全的前提下,能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购物、缴费、医疗、养老、教育、出行等日常活动,以适应未来农村智慧社区的基本数字生存技能。根据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平均得分仅为35.1分,比城市居民数字素养平均得分低37.5%,城乡居民“数字鸿沟”较大。特别是在数字安全素养方面,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得分的比例差距最大。这说明农民在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时,对个人数据和隐私的保护意识不足且缺乏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信息窃取等不法行为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在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态度方面,大多数农民仍将数字设备单纯地视为娱乐工具,而忽视了现代数字设备的生产、创新价值。因此,目前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普及率虽然稳步提升,但农民数字生活素养培育迫在眉睫。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建设技能型社会方面具有天然的使命。职业教育可发挥公益性与教育性的特点,从宣传、培训、教学等方面为培育农民的数字生活素养提供智力支撑。职业院校能有效利用数字通识教育赋能农民生活数字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农民根据实际需要检索相关信息和保存图片、视频等数字资源的能力,切实加强数字安全意识教育。二是培训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网络进行购物、出行、社交、医疗等技能。三是宣传数字社会文明建设,强化数字文明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

(二)赋能农民数字工作素养,拓展数字工作应用场景

农民数字工作素养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和协作,输出农业农村数字产品、数字内容或其他数字解决方案。这一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农民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拓展数字工作场景。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在所有评估项目中的得分比例都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得分差距较大的3项依次为数字安全意识、电脑使用、数字化增收。农民的数字工作素养亟须提升。

职业教育以专业数字化技能教育为旨归,发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功能价值,是赋能农民数字工作素养的应然要义。目前,职业院校以培养数字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专业数字化转型,以专业重建、课程重构、教师重组和实训基地重融等方式,探索构建“数字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院校能利用专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教师数字化等资源禀赋,助力农民获得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数字工作素养,实现专业数字化技能教育赋能农民数字工作素养。

(三)賦能农民数字学习素养,拓展数字学习应用场景

农民数字学习素养是指数字时代农民利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积累现代农业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掌握数字伦理规范、生活、工作、创新等相关数字学习能力。通过培育农民数字学习素养,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数字生活水平、数字工作效率和数字创新能力。据2021年麦肯锡发布的《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报告,预计受自动化技术的影响,到2030年我国2.2亿左右的劳动者需要变更职业,人数占劳动力队伍的30%。因此,为适应后工业经济时代对创新和数字化技术的需要,农民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院校是数字技术培训的核心场域,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公共应用平台,为农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具体而言,职业院校一方面要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探究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更能激发农民学习的兴趣,增强农民的学习自主力和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利用多种数字教学资源,以更恰当的方式向农民提供个性化教学,以多种方式开展泛在化学习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四)赋能农民数字创新素养,拓展数字创新应用场景

农民数字创新素养是指能够面向农业农村数字化技术创新前沿,激发高素质农民数字创新活力,提升数字创新能力。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能否具备持续产生新思想、发现新事物、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将成为区分数字化农民与传统农民的重要指标。因此,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新时代农民需要主动发挥批判性思维,掌握数据技术赋权和创新使用数字技术的高阶能力,实现数字技能的迁移。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统筹部署。科教融汇是指科技元素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交汇,对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安排。职业院校应发挥紧密联系产业的比较优势,融合汇聚行业企业、本科院校、科研机构等优质科技资源,主动融入技术创新,搭建产学研协同共创平台,提升办学关键能力,培养数字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从具体途径来说,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开展数字化教学科研,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的数字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优化农业农村数字化人才供给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要提升现代农业数字技术应用研究,弥补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足,服务智慧农业建设,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二、职业教育赋能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数字通识教育:赋能农民数字生活素养价值缺失

农民数字生活素养培育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关乎农民适应现代化生活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多项农民教育培训实施方案,鼓励职业院校利用教育资源和数字技术面向农民开展数字通识教育,提升农民数字生活素养。然而,职业院校作为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的主要承担者,缺乏服务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机制,以碎片化教学为主,乡村社会服务功能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是服务农业农村意识薄弱。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职业院校缺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社会服务的定位与数字乡村建设战略匹配度不足。二是数字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形式展现、教师配置、效果评价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培育主体对培训对象的学情理解不准、培训内容针对性差、培训形式过于传统等。三是协同性差。农民数字生活素养的培育需要多方协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这决定了职业院校赋能农民生活数字素养需与多主体协同合作。但在推进过程中,职业院校缺乏与多方主体协同合作的意识,从而出现资源错配、资源浪费、培训效果差等问题。

(二)专业数字技能教育:赋能农民数字工作素养针对性缺乏

专业数字化转型丰富了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内容,拓展了职业院校对农业农村数字技术培训与应用的范围,对培养农业农村数字领域的能工巧匠、优化现代农业人才结构、提升现代农业数字化生产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专业数字化转型缓慢,影响赋能农民数字工作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数字化转型缓慢,知识溢出效应不足。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大的系统性复杂工程,在专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硬件建设是基础保障,软件资源是关键条件,专业师资是核心灵魂。部分院校囿于经济压力,缺乏匹配专业数字化转型的硬件、软件和专业师资。二是数字化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精准度不够。加强农民数字工作素养是一项系统性任务,在培育内容设置上,仍以传统农业理论知识为主,数字化内容缺乏更新,且多以线下集中培训为主。三是数字化教学与实训基地设施不完善,智能化与专业化的实训教学设备相对匮乏,实训教学不深入,导致参与培训的高素质农民难以获得针对性的技能辅导与贴合实际的实训。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赋能农民数字学习素养覆盖面受限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助于农民数字学习素养的形成,为开展泛在化学习和实现农民终身学习提供平台。然而,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农民数字学习素养提升的契合度还有待提升。具体来说,一是资源的服务对象不明确。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对象主要集中于在校师生,针对农民所需的各类学习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在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数字教学资源的普适性与针对性不强、教学资源供给与农民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二是资源多而不优。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是简单地将纸质教材进行数字化堆叠,而是利用数字化方式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性重构。当前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存在重量轻质、缺乏系统分类优化、脱离专业体系等方面的缺点。三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更新艰难。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源库内容需要及时更新,但部分资源没有及时更换调整,数字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升级,无法通过数字资源库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全民终身教育的理念。

(四)科教融汇:赋能农民数字创新素养力度疲软

知识迁移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高素质农民数字创新素养培育的关键点。科教融汇的本质是通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深度融合,增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融汇,优化科教資源的配置,从而提升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科教分离困境,忽视自身的资源禀赋,无法将应用型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和成果推广进行有机转化。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职业教育管理者与教学者科教融合的意识相对薄弱,许多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呈非耦合状态,缺乏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科研方法溢出为教学方式的意识,不能有效地将产业的前沿技术知识融入专业教学中。另一方面,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欠缺。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科学研究基础薄弱、科研成果创新性缺乏、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意识薄弱和科研能力欠缺。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过重,以教学型为主,无暇顾及科研工作。同时,部分教师存在“为科研而科研”的想法,研究倾向大多是为了完成科研业绩或职称申报,选题上容易出现偏离国家战略、缺乏理论创新、脱离产业前沿、缺乏实际应用性等现象。此外,应用技术成果推广和转化价值不高。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价值取决于科研成果质量高低,职业院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制约了其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益。

三、职业教育赋能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的优化路径

(一)嵌入农民数字生活素养协同培育体系,强化数字通识教育适配性

1.以服务数字乡村建设战略为目标,嵌入农民数字素养协同培育体系。首先,深化政校企协同培育机制,与区域政府、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协同融合,深化政校企协同培育机制,形成农民数字素养培育合力。其次,确立以农民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合作为突破口,以数字生活素养为龙头,以强化数字通识教育提升为抓手,达到提升农民高品质生活、满足数字乡村建设需求的目标。最后,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营造职业教育赋能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的良好氛围,为全面建设数字乡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2.以农民真切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内容供需适配性。职业院校需强化赋能农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使命,调研和评估农民数字生活素养的需求点,制定培训内容,组建培训团队,创新培训模式,构建完善的培育体系。首先,在培育内容方面,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培育对象,打造农民数字生活素养培育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其次,在培训师资方面,组建服务农民生活数字素养培育的线下线上教师团队,建立开放、共享和专业的农民数字素养培育师资库。线下教师团队主要通过集中教学、现场示范、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向农民传授基本数字生活技能。线上教师团队可通过网络交流软件与农户保持便捷、实时、常態化的咨询服务,向农民传授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数字生活技能。最后,在培训模式方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整合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和农业农村部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等线上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培训效率。

(二)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数字技术,加快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1.调整专业布局。以数字化作为专业布局的核心突破方向,加快推进传统专业与数字化融合,适应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具体来讲,职业院校将专业(专业群)与乡村现代产业战略匹配,密切联系区域农村主导产业、农业龙头企业,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结构,将专业从名称到内涵全面进行数字化改造,增设适应数字乡村建设所需农业机器人、农村数据科学、农村电商等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满足现代农业对数字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明确高素质农民所需的数字工作素养,将数字工作素养作为培养高素质农民的核心技能。一方面,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学院,以培育现代农业数字技能人才为目标,与区域农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面向区域农村企业进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贴合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需求,探索“农业数字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现代农业数字技术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农业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理顺教学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与工作流程之间的承接关系。根据现代农业数字化生产情境,重构课程体系,助力农民获得满足现代农业需求的数字工作素养与技能。

3.构建数字化教学与实训基地。一方面,建设展示形式生动、交互功能丰富、实操便捷、评估智能的智慧教室,提高受培育农民获取学习资源的便利性,促进教师与农民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与自适应性,为高素质农民实现个性化学习、开放式学习和泛在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建设数字化仿真实训中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实结合的实训情境,助力农民以仿真的方式探索和获取知识,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三)融入农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库功能

1.聚焦数字教学资源普适性,打造针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数字教学资源库。以优质教学资源的公平供给为基本理念,综合分析高素质农民的学习习惯与需求,调动科研机构和涉农企业的深度参与,依托国家项目和校企合作资源,运用虚拟现实、三维动画、云计算等主要技术手段,面向全国农户打造针对数字乡村建设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数字化教材等教学资源,建立针对数字乡村建设的优质专业和课程教学资源库。

2.丰富数字教学资源供给,完善适合多类学习者共享体系。一方面,从政校协同的层面,打破各类教学资源平台之间的资源壁垒。纵向贯通国家、省、校三级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横向融通职业教育数字资源与农业农村部门主办的农民培训资源库,借助智能化搜索和推送功能,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跨专业、跨院校、跨部门的共建,实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从产教融合的层面,构建校企合作的数字资源共享空间。基于专业优势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组建以院校教授、行业专家、企业骨干为主的专家团队,促进专业、行业、企业协同共建共享数字教学资源,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中的应用。

3.加强内容更新与应用,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完善和应用监管制度。首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科学引导资源开发、更新和应用,促进教学资源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其次,将数字乡村建设的新要求转化为数字教学资源新要素,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更新、应用贯穿于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施环节、反馈改进及社会服务全过程,使数字资源开发契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人才需求。最后,打造简洁生动且贴合实际的资源库操作界面,拓展其在全民终身教育与泛在学习中的应用,提高对乡村人才队伍的吸引力。

(四)完善现代农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整合科教融汇能力

1.以数字乡村建设需求为牵引,深入推进数字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一方面,职业院校应立足于乡村数字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快数字农业关键性技术攻关,及时跟踪现代农业技术的前沿,开展现代农业农村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解决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应彰显其在数字应用技术研发和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的比较优势,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人才结构,构建集农业农村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为一体的生态系统。

2.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贯通式创新链。一方面,充分激发乡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活力,积极打造“科研机构基础研究—职业院校应用技术攻关—市场成果转化—乡村企业孵化”一体化创新链条,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健全多方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的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技术综合示范园区,建立应用型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化的渠道,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

3.开展有组织的职业教育研究,提升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水平。一方面,深化职业院校与区域高科技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的战略联盟合作,以科教融汇理念为指引,借助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形式,以农民数字素养培育为研究重点,建立多元多向链接,探索产学研多功能整合的学习环境和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产教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理性研究。农民数字素养培育需要兼顾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与技术性,不能简单灌输数字技术。同时,也应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性,通过数字文明方面的价值观、伦理、行为和思维培育,正确树立数字技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升数字时代农民的社会精神和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建明,张理剑.职业教育嵌入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4):103-107.

[2]王思瑶,马秀峰.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3):27-34.

[3]王淑娉,陈海峰.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价值、内涵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215-220.

[4]徐兰,麦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适应性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成人教育,2022(11):54-59.

[5]赵志群,黄方慧.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73-79.

[6]朱德全,熊晴.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4):12-20.

猜你喜欢
数字乡村职业教育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协同发展探究
浅谈数字乡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新时代以打造“数字乡村”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