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室管膜下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

2023-07-29 04:29杨开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室管膜生存率病例

文 朋 杨开华 丁 乔

颅内室管膜下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0.7%,在2016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属室管膜肿瘤的一种罕见亚型,属WHO 分级Ⅰ级,好发于中老年人,儿童少见,其中男性发病率略多于女性[1];多发生于脑室内,以第四脑室、侧脑室(Monro 孔附近)多见,少见于第三脑室、透明隔及脊髓等处[2]。颅内室管膜下瘤起病隐匿,一般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症状[3],其症状的出现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有关,肿瘤直径小于2 cm,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当肿瘤继续增大至直径超过3 cm 以上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4];当肿瘤位于室间孔(Monro 氏孔)、透明隔及第四脑室等位置,往往可早期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改变、记忆和认知障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等一系列症状。颅内室管膜下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及放疗,然而目前仍缺乏治疗指南或标准,且部分病人虽经积极治疗,仍出现转移及复发。既往文献报道部分临床因素与室管膜下瘤的生存预后有关[5],如发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是否手术等。然而,未系统分析可能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本文拟系统的分析可能影响颅内室管膜下瘤病人预后的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本文临床数据和病例资料来源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SEER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注册的账号(12619-Nov2021),获得访问SEER 数据库的权限,并通过注册签署使用协议获得SEER plus放化疗权限。应用SEER*Stat v8.4.0 软件提取数据。室管膜下瘤的定义根据《国际肿瘤分类法》第三版(ICD-O-3)的分类,按肿瘤原发部位代码(C71)、组织学代码[9383/0(Subependymoma,benign)、9383/1(Subependymoma)、9383/3(Subependymoma,malignant)]。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诊断为室管膜下瘤;②临床信息无缺失(包括诊断时的年龄、性别、种族、婚姻信息、确诊年份、原发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个数等相关资料信息等);③随访数据完整。排除标准:①死于其他疾病;②生存信息未知;③随访时间小于1个月且生存状态为存活;④临床信息缺失。

1.3 数据分析采用R4.2.1 软件rms、foreign、surnival等R 包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单因素结合多因素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与颅内室管膜下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数据检索结果在2010~2018 年间,从SEER 数据库中共提取915 例诊断为室管膜下瘤的病例,排除临床信息缺失的245 例,发病部位不在颅内的30例,其他原因死亡的62例,以及随访时间小于1个月且生存状态显示存活的9 例,最终符合标准的颅内室管膜下瘤有569例。

2.2 临床特征569例中,男438 例,女131 例;年龄≤39岁112例,40~59岁280例,≥60岁177例;白人512例,黑人32 例,其他25 例;肿瘤位于脑室342 例,脑干174 例,其他53 例;肿瘤位于右侧83 例,左侧84例,双侧6 例,未注明侧别396 例;未手术204 例,活检术82 例,部分切除77 例,全切除206 例;放疗24例,未放疗545 例;肿瘤直径<2.5 cm 有319 例,≥2.5 cm 有250 例;单发肿瘤551 例,多发肿瘤18 例;随访5年,存活548例,死亡21例。

2.3 预后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肿瘤大小与颅内室管膜下瘤生存预后有关(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手术与颅内室管膜下瘤生存预后无明显关系(P>0.05)。多因素Cox 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放疗、肿瘤大小不是颅内室管膜下瘤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3 讨论

目前,室管膜下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起源于室管膜神经胶质前体细胞,包括沿室管膜下板生长的细胞、干细胞[6~8]。有研究报道室管膜下瘤约占颅内室管膜瘤的8.3%[9]。若为偶发无症状病人,则保守治疗即可;若出现脑积水等症状,则需手术治疗[10]。尽管该肿瘤为良性病变,但仍有少部分病人死亡。目前,尚缺乏详细分析影响室管膜下瘤预后的大宗病例研究,本文通过SEER 数据库收集大规模病例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并试图构建远期生存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

SEER数据库信息丰富,全面收集了大约30%的美国人口的癌症诊断、治疗和生存数据,已成为美国肿瘤学临床实践的独特研究资源,具有以下优点[11]:对美国人口疾病的反应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收集数据时间长;收集病例数量多;收集了较具体的癌症结果。Scheinker[8]于1945 年首次报道1 例发生在第四脑室室管膜的新型肿瘤,并命名其为室管膜下瘤。此后,有关于室管膜下瘤的病例逐步增多。Nguyen 等[5]报道手术是室管膜下瘤总体生存率的一个显著独立预测因子。实际上,由于手术可能具有严重的相关并发症,手术切除的范围至关重要。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扩大手术切除程度有益于提高病人生存率[12]。但另一项更大样本量的病例报告显示肿瘤切除程度对病人的总体生存率无显著影响[13]。本文收集569 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室管膜下瘤是否手术与病人的总体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

有学者认为室管膜下瘤不行放疗也可取得较好的预后,还有学者认为病人接受次全切肿瘤后不建议再行放疗。然而,也有学者提倡,术后遗留症状的残余病变行放射治疗。最近,有大宗病例分析显示,室管膜下瘤是否行放疗对其总体生存率无显著影响[14]。我们对从SEER 数据库收集的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放疗与总体生存率存在显著相关;然而,多因素分析未显示出两者间存在明显相关。

最近,有两项较大样本量的室管膜瘤下瘤总体生存率的预测因素分析,其中一项研究分析466 例病人[5],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是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显因素,更小年龄、女性及肿瘤位于侧脑室或脑干的病人可能有更高的总体生存率;另一项研究纳入667 例病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性别是其总体生存率的一个显著独立预测因素,而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手术不能预测总体生存率[14]。本文结果显示肿瘤的位置、是否手术、是否放疗等不是总体生存率的显著独立预测因素。

本文结果不同于既往报道,其可能的原因为病例的纳入排除标准与先前的研究不完全一致。先前的研究未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死亡以及存活时间小于1 个月且生存状态为存活的病例。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基于SEER 数据库病例进行分析,跟踪随访时间约5年,然而室管膜下瘤为良性病变,可能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总之,本文结果未见颅内室管膜下瘤总体生存率显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针对一般类型室管膜下瘤,我们建议根据本地医疗条件给予适宜的治疗、对症治疗或随访即可。尽管本文未发现独立危险因素,但不能完全排除一些隐性未知的独立因素存在,有待收集更长随访时间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探索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室管膜生存率病例
新生儿颅内室管膜下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病例”和“病历”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