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探索

2023-07-30 10:16王逸菲刘超瑜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

王逸菲 刘超瑜

摘要:文章指出当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资助理念重服务轻引领,资助模式重输入轻产出,资助形式重参与轻培育的问题,探讨劳动教育对贫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意义,以及对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贫困学生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动力激发、劳动技能提高的促进作用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阐释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详细阐述了劳动教育的要求、体系和保障等,强调培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基本的劳动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该梳理劳动教育和资助育人体系的内在联系,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融入“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切实提高资助育人的成效,从而实现高校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价值

目前,劳动教育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发挥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综合育人作用,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劳动品德,习得全面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實质是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四最”劳动价值观。在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但有助于贫困学生在就业选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正确抉择,而且有助于贫困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品德培养。

第一,教师要引导贫困学生正确认知劳动,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第二,教师要引导贫困学生界定劳动类型,避免窄化或泛化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又包括复杂劳动,劳动既能生产物质又能创造精神。第三,教师要引导贫困学生端正劳动态度,能够自觉地、自发地热爱和认可劳动,避免追名逐利和唯利是图的物质化劳动价值观。

(二)培育高尚的劳动品德

在社会经济关系变迁导致劳动形式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贫困学生容易产生不劳而获、重脑力轻体力等认识。而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培育贫困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品德,从而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该培育贫困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内化成自我的意识,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责任意识,增强贫困学生尊重劳动者、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奉献意识。

(三)习得全面的劳动知识技能

充实的劳动知识是开展劳动实践和提高劳动技能的基础,高校应避免“非教育化倾向”和“有劳动无教育”。一方面,高校需要提高贫困学生对劳动知识的认识程度,通过普及劳动伦理和劳动法律等劳动理论知识,让学生可以领悟劳动的本质是推动社会繁荣和人类发展;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提高贫困学生运用劳动技能的熟练度,使其能够将抽象的劳动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劳动实践经验,再进一步内化为劳动技能或能力,将劳动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和根本途径。

(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良好的劳动习惯是主动劳动和自主探索的行为基础。高校通过制订规划、实施方案、反思结果等流程,促使贫困学生自觉实践劳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高校引导贫困学生实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秉持热爱劳动的观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课外实践中,高校培养贫困学生专业性劳动能力和服务性劳动意识,引导他们养成合理规范、努力不懈的劳动习惯。

二、劳动教育背景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深化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能够促进育人体系逐步由经济层面的“扶困”助人过渡到精神层面的“扶智”和“扶志”育人,转变不利于贫困学生全面发展的服务性理念、输入性模式和参与性形式。

(一)资助理念由服务转为引领,有助于贫困学生树立劳动观念

近年来,为了服务贫困学生日益多元的成长需求和发展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构建了“奖、勤、贷、助、补、减、偿、绿”的立体资助体系,全面为贫困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物质保障,但是这种体系忽视了茁壮成才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贫困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容易被部分社会舆论误导,产生羡慕不劳而获的生活、追逐当下眼前的名利、轻视体力劳动人民等想法。高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以资助服务为基础,着力发展育人引领的理念,帮助贫困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和诚实劳动的品德,让贫困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出力流汗的育人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让贫困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社会沟通的集体劳动中,体验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优秀品德。

(二)资助模式由输入转为产出,有助于贫困学生激发劳动动力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以单向输入的无偿资助为主,反馈输出的有偿资助为辅。无偿资助主要来自于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如助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受助的贫困学生无须提供劳动回报。这种资助模式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容易让贫困学生产生“等靠要”的惰性心态和淡薄的感恩意识。高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等劳动实践,深刻体会国家和学校的物质支持、精神关怀并不是理应如此的。这不仅能激发贫困学生通过劳动实现个人生存要求和未来发展目标,不能因为简单日常而弱化劳动作用,也不能因为占据学习时间而排斥劳动实践,而且能促进贫困学生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从受到资助完成学业的受助对象转变成自立自强的自助个体,最终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三)资助形式由参与转为培育,有助于贫困学生提高劳动技能

大多数贫困家庭在培育下一代时更倾向于“读书至上”的理念,劝导孩子远离艰苦低薪的体力劳动,追求光鲜高薪的脑力劳动,加之有限的教育资源,贫困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较少且形式单调,综合素质与同龄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目前,高校资助面向贫困学生的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等实践劳动形式较为单一、重复,对贫困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能力提高的效果并不好。劳动教育融入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能着力开展提高专业素养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多模式、持续性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核心竞争力,培养贫困学生良好的交往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并养成躬身实践的自觉行为。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

基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高校应该将被家庭淡化和社会弱化的劳动教育充分融入“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引导贫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以劳动精神为核心,发挥资助育人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

第一,树立优秀典型榜样。榜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树立具有示范性、励志性和导向性的优秀典型人物,激励贫困学生形成符合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高校应该将培育和宣传劳动典型榜样的育人工作与常规资助工作相结合,鼓励贫困学生参加励志学子分享会、“勤助之星”和“自强之星”评选等活动,聆听并学习劳动榜样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

第二,加强感恩诚信教育。在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等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可以建立贫困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录诚信行为,量化诚信评价体系,结果可关联评奖评优、就业推荐、个人政审等方面,从而督促贫困学生重视诚信行为,摒弃不劳而获等不良行为。同时,高校通过政策宣讲、专题报告、征文写作等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感恩教育,培养贫困学生的感恩之心,强化贫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以劳动实践为载体,发挥资助育人体系的品德培育作用

第一,组织专项劳动实践。高校应鼓励受助的贫困学生在暑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基层劳动民众沟通交流,并参与日常劳动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基层劳动的问题,并鼓励受助的贫困学生在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事支教、支农、支医或扶贫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的温暖,报效国家的资助。

第二,制定实践评价机制。高校应将贫困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时长、效果和反馈等内容量化为评价数据,动态反映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和育人效果。同时,高校应将实践评价数据与诚信档案相关联,并纳入评奖评优、就业推荐和个人政审等评价标准,激励贫困学生持续深入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第三,综合劳动实践资源。高校应将劳动实践贯穿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校园活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等环节,将显性劳动教育与隐形劳动教育、个人劳动教育与集体劳动教育、校内劳动教育与社会劳动教育相结合,构建多学科、多路径、多形态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三)以劳动技能为手段,发挥资助育人体系的人才培养作用

第一,需求导向分人设计。高校应根据贫困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专业特点,在贫困学生需要提高的能力方面和存在不足的素养方面,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设计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调整以往不分对象、不分需求的技能培训,充分培养贫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外界输入式的“他助”到自身产出式的“自助”,确实达到“扶智”和“扶志”的最终育人目标。

第二,阶段导向分层设计。高校应根据贫困学生的年级特点,分阶段设计劳动技能培养目标。对低年级贫困学生,高校应侧重通过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等培训服务型劳动技能,如办公软件的使用和常用公文的写作等。对高年级贫困学生,高校应侧重通过职业规划和创新训练等培训专业型劳动技能,如求职面试技巧的培训和创业项目的申请等。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不仅有效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全面推进,充分发挥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综合育人作用,还有力支撑了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扶智”和“扶志”的育人理念与实践目标。

参考文献:

[1]于秋叶,于兴业.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质量评价的四重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

[2]孙璐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体系融合的路径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

[3]孙倩茹.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

[4]邓军彪.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3).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校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