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合

2023-08-01 07:23黄爱娃 郭万洲
新教育·综合 2023年8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政课融合

黄爱娃 郭万洲

【摘要】海南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分析海南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情况,确定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的契合点,丰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展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海南、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政课;教学;融合

当前,一些学校和地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效果,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总结出了较好的经验。海南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充分利用海南红色资源的价值,更好地将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升育人质量,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海南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两个方面,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白沙起义纪念园、临高角解放公园、宋庆龄故居、冯白驹故居、李振亚纪念园、椰子寨战斗旧址、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等。在精神文化资源方面最重要的是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精神、兴隆华侨的创业故事和特区精神等。

1926年6月,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口市竹林村邱宅召开,琼崖革命斗争翻开了历史的记录。琼崖特委王文明、杨善集等领导响应党的“八七”会议号召,组织农民自卫队于1927年9月23日在椰子寨(今琼海市嘉积市)举行武装起义,扛起了革命斗争的旗帜。琼崖革命先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直到20世纪50年代,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琼崖革命先辈在敌人戒备森严的孤岛上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守理想信念,依靠自己的力量,坚持武装斗争。琼崖革命先辈具有勇于牺牲、无私奉獻的精神。琼崖工农红军总司令冯平在被敌人杀害前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杀了一个冯平,还有千万个冯平。革命是杀不绝的,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1932年8月,广东国民党当局对母瑞山上的琼崖红军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残酷“围剿”,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红色娘子军和红一营奉命阻击敌人,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最终红军10名女战士全部壮烈牺牲。电影《红色娘子军》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儿军》就是根据“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改编,“红色娘子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坚定的信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远离中央、被敌人层层包围封锁的情况下,以冯白驹为代表的琼崖革命先辈秉承解放精神,实事求是,结合琼崖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地执行党中央的政策和路线。琼崖革命先辈在长期斗争中与群众密切联系,依靠群众力量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冯白驹曾说:“山不藏人,人藏人。”琼崖革命斗争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成功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也离不开海南群众的积极接应和支持。琼崖革命先辈还有一种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解放海南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奇迹,而且迅速解放了整个海南岛,电影《蓝海红心》就展现了这一壮举。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国家先后将21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名华侨安置到兴隆农场。这些华侨扎根兴隆,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兴隆,把赤子之情撒在兴隆,谱写了感人的创业篇章。著名的“兴隆咖啡”就是他们种植出来的,电影《海外赤子》是以他们的生活为原型拍摄,《我爱你中国》是这部电影的片头曲,也从此走红,唱响全国大地,经久不衰。兴隆华侨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鼓舞广大青年学习和奋进的力量。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广大人民群众敢为人先、敢为人前、埋头苦干,海南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这种“特区精神”也是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二、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作用

1.培养青年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坚定理想信念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残酷战争的考验,受一些腐朽的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一些人缺乏崇高的理想,在困难面前不坚强,难以承担历史的重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海南红色文化资源,以具体事例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解放前,海南岛和大陆之间的交通十分不便,往来信息也不畅通,琼崖党组织先后三次遭到严重破坏。第一次是1927年国民党反革命政变,琼崖党政军2000多人被害。第二次在1929年秋天,当时党组织被摧毁,所有负责同志英勇牺牲。第三次是1932年7月,国民党当局围剿红军,不到2个月时间苏区相继被敌人占领,琼崖革命遭遇惨重挫折。然而,琼崖的革命先辈仍然坚守着革命的理想信念,坚持斗争,勇敢迎接恶劣环境的考验。

要让大学生学习革命前辈在困难和挫折中坚持不懈的精神,指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养成坚强意志和良好品格,顽强拼搏,要注重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使他们在困难和考验面前磨砺意志力。

2.培养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持续动力,是民族复兴的基石。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情感,相互交融,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以海南革命斗争为主题的电影有《红色娘子军》《蓝海丹心》《海霞》《南海风云》《椰林曲》《白沙起义》和《海外赤子》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观看这些影片,让他们了解海南革命斗争的历史,学习“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文化自信是对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改革开放、生活富裕所形成的文化的信心。红色文化也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精神见证,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爱国热情,积极促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宣传海南红色文化,组织学生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演唱以海南为主题的经典歌曲,如《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西沙,我美丽的家》《请到天涯海角来》和《永远的邀请》等,让青年学生的精神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高校思政课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这些教材中有许多原理和概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灵活地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只是抽象地说教,会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变得困难,并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琼崖革命斗争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历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建设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时期,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提炼出了可贵的精神和鼓舞人心的力量。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海南红色文化的历史和精神,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对海南红色文化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思政课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将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三、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肯定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积极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南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意义和作用也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他们认可红色文化,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然而,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海南红色文化资源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1.一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

一方面,当前许多网络平台为各种信息的自由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其中,对红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分析评论具有主观性,影响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正确理解。特别是一些缺乏理性认知的学生在看到媒体传播的内容与思政课提倡的价值观相矛盾时,他们往往会相信在网上看到的解读,然后质疑红色文化的价值观,甚至怀疑和否定革命历史。另一方面,当代学生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时代,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独生子女,很少经受过苦难和挫折。他们难于理解革命战争时期物质匮乏的情况,难于对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精神产生共鸣。

2.海南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统一规划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和教材是統一的,但是如何将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至今没有统一的要求或规定。思政课教师对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和专业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海南红色文化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许多思政课教师是外地人,对海南的红色文化资源了解不多,要让他们将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会有一定的困难。此外,大学思政课教师在备课时缺乏与其他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地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红色文化资源只是碎片化的。目前,一些高校主要通过专题报道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很容易形成看似壮观,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3.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近年来,尽管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得到了重视,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突破性不大、程式化现象明显等问题。一方面,一些教师课前准备存在问题,课程内容只局限于课本。一些教师的思想不够宽泛,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不统一、历史与实践没有达到高度一致,红色文化是历史的印记、见证和传承,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然而,如果仅仅将红色文化作为历史的见证,就很难体现现代性,难以达到感染、影响和激励人们的效果。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仅要停留在课堂教学的理论讲解,还要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深化。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历史,感受历史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4.学生社会实践机会较少

一些高校的思政课堂仍然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中心,以理论灌输为重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无法或难以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过程。一些高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现场进行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学生人数过多、相关费用有限等客观原因,导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只是少数学生,无法普及到每个学生。

四、将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建议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统一规划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

海南省党史办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组织一批党史专家和高校教师,为高校思政课编写海南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教材,挖掘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并将此教材列为海南省高校思政课学生必读教材。同时,加强海南高校思政教师培训,让全体思政课教师了解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意义,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将海南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高校思政课老师还应通过集体备课和交流学习,探讨如何将海南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2.确定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的契合点

要充分发挥海南红色资源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高校思政课的每一门课程都有融入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契合点。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离不开海南革命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历史。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特别要说明以冯白驹为代表的海南革命先辈是如何实事求是、灵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则可以生动地展示海南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而英勇斗争的事迹。此外,《形势与政治》教学离不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主题,要引导学生像革命先辈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积极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新时代做出贡献。

3.丰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调查海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教科书理论相联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融入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当讲授第二章内容时,可以例举海南革命先辈代表王文明、杨善集、冯平、冯白驹、李振亚、许云梅和刘秋菊等人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的英勇事迹。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翻转课堂来吸引学生。例如,当解释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琼崖黎族群众会自发抵抗压迫,在白沙起义失败后,黎族群众为什么会积极寻求共产党的帮助,并在解放战争期间自觉地支持中共琼崖特委?”可以通过在线上传海南省民族志、黎族斗争史、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抗日战争期间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报告等相关材料,线下结合情况进行说明,让学生明白这些人对海南岛的解放做出的贡献。

4.开展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实践课教学,开展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一是在校园内组织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以海南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系列红色影片,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等活动,邀请革命先辈或他们的后代走进校园进行宣讲,用革命先辈的战斗事迹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和鼓舞新时代的学生。让学生在重温先辈光荣事迹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是加强与当地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场所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结合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母瑞山根据地、六连岭根据地、白沙起义纪念园、临高角解放公园、海南史志馆等地,将教学内容与实践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在一起。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海南省史志博物馆的帮助下,让学生在史志馆做志愿讲解员。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南革命斗争的历史,更好地学习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斗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三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访谈和调研活动。让学生主动去调查、走访参加过革命斗争的人或相关人员,了解英雄事迹背后的感人故事,撰写调查报告,并要求学生以PPT或微视频的形式展示其学习研究成果。例如在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可以选择椰子寨战斗旧址、白沙起义纪念园和海南解放公园等地,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或社区为烈士家属服务;或是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纪念烈士系列活动等。

5.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海南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好的条件。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很丰富,为了更好与高校思政课进行整合,可以通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战争年代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人物的伟大。可以通过对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地的馆藏图书和历史资源的收集整理,介绍革命先辈的事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录制动画视频,生动再现革命人物的成长故事。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在第一章“生命的价值”教学中,可以结合冯平、杨善集等人的事迹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生命的价值,评估生命价值的正确标准是什么,如何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第二章讨论“理想与信仰”时,可以从王文明、冯白驹、冯平、许运梅等革命先辈的事迹引发思考,探讨如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如何实现这些理想信念。在讲授第三章“中国精神”时,可以通过椰子寨战斗和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等事件,反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困难的情况下为何能取得革命的成功以及如何取得成功的?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场景中了解海南红色文化的内容,在场景再现中更好地体验红色文化资源的魅力。

将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認识,多方努力整合教学团队,充分挖掘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课程的策略,实现海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让海南的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海南,激发他们爱祖国、爱海南、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有激情、有道德、有才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德芳.革命精神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曹晓莉.地方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以海南省红色资源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3).

[3]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改研究重点课题“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职业本科大学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njgS2022ZD-6)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nsz2019-5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专项课题“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推动海南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KXN2022-04)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思政课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融合》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