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学习的大概念作业设计

2023-08-03 07:18游文意任东辉谢思成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7期
关键词:策划人典籍概念

游文意 任东辉?谢思成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和“双减”政策的要求,大概念作业设计成为当下作业设计的主流趋势。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学习的大概念作业设计着眼于课程的思想性和综合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现以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为例,详细梳理文化大概念,创设作业大情境和大活动,以大任务驱动学生思维发展,推动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一、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精选文化大概念

文化大概念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落实作业目标的落脚点。因此,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凝练涵盖文化内容大概念,准确定位其内涵和外延,厘清多个概念之间关系,以此统摄结构化的学科知识。

《守望精神家园》旨在引导学生体验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品质,厚植文化自信。笔者凝练“文化自信”和“中国价值”两个大概念,统整“中华文化、文化自信、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子概念,有效梳理学科大概念、子概念、具体知识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二、明确作业概念逻辑,创设文化情境链

作业情境是学生体验活动的场域,也是承载学科任务的载体。因此,与概念逻辑相对应,需要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复杂程度的文化情境链,生动展现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例如,围绕“文化自信”这一大概念,笔者设计题为《物华天宝,典籍流传——在文化典籍中厚植文化自信》的作业,呈现如下序列化作业情境链:

作业情境一:如果典籍会说话

在课前,向学生提供《典籍里的中国》观看指引,了解《尚书》《天工开物》等节目内容。如果典籍会说话,选择小组喜欢的典籍,写出它或作者想说的话。

对应学科知识:中华文化的特点?

作业情境二:如果我是策划人

《典籍里的中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典籍与科技、教育融合,让厚重的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如果你是策划人,会提出怎样的展演方案呢?

对应学科知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作业情境三:我会对典籍说什么

如果与典籍来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你会对最喜欢的典籍或作者说什么?

对应学科知识:如何厚植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如上所示,通过设计序列化的作业情境链,递进式内嵌文化知识和学科核心素养,将与文化自信有关的知识渗透到《典籍里的中国》真实情境中,有效引发深度学习。文化情境链有以下讲究:

1.关注真实性和典型性,符合生活逻辑。只有真实、典型的作业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内驱力。文化情境以学生真实生活为基础,内含“如果典籍会说话——如果我是策划人——我会对典籍说什么”这一链条,引导学生关注《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文化作品,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现场感”,进而厚植文化自信。

2.注重复杂性,贴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一是此处情境的主体适当多元化,包含所选典籍、作者和今天的你,便于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二是此处情境涉及多领域或多角度,有机融合多个核心素养要素,“如果我是策划人”这一情境设计典籍内容、科技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等多个角度,有效增强了这一情境的可扩展性。

3.呈现方式多样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形式。媒介不仅能影响人的认知方式,也影响人的认知效果。因此,高质量的文化情境需要选择相适应的呈现方式。在该情境链中,《典籍里的中国》视频节目形象明朗、讓人耳目一新,全方位展现典籍的文化魅力;古色古香的古籍图片生动形象,艺术布局合理,颇具审美气息。

三、优化师生活动逻辑,设计作业任务链

大概念作业设计基于情境而展开,指明师生双方的活动内容。因此,要准确把握文化内容、文化情境和学生认知水平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设置可扩展性的文化体验活动,理清师生活动逻辑。

大概念作业设计采用任务链驱动学生思维,即将任务作为作业设计的引擎。因此,本课作业的师生活动及任务链如下:

作业情境一:如果典籍会说话

学生活动:在本课时学习前一周,利用网络观看《典籍里的中国》,以小组为单位,创作选择典籍的宣讲文案。

教师活动:为学生提供《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相关资料,围绕某个典籍向学生展示宣讲文案,鼓励学生丰富内容、创新表达形式。

作业任务:如果典籍会说话,选择小组最喜欢的典籍,将它或作者想说的话整理成宣讲文案,选派代表上台进行分享。

作业情境二:如果我是策划人

学生活动:围绕节目中的某部典籍,深入思考、归纳让典籍活起来、火起来的途径;围绕自己选择的典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该典籍的节目策划书。

教师活动:围绕某部典籍,向学生呈现、分析该节目的策划理念、目标、展演技术、人物设计等内容,为学生策划某部典籍节目提供脚手架。

作业任务:如果你是策划人,就选择的典籍提出怎样的展演方案?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进行分享。

作业情境三:我会对典籍说什么

学生活动:了解所选典籍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及典籍内容,完成与典籍或作者的跨时空对话。

教师活动: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为每组的对话设计提供指导和帮助。

作业任务:如果与典籍来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会对最喜欢的典籍或作者说什么?

总体来看,以上作业设计的任务链既实现了纵向的序列化设计,也落实了横向与作业情境和师生活动一致性的要求。本课任务链有以下讲究:

1.植根文化情境,具有针对性。文化情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的沃土,也是任务解决的源头活水。任务内生于“如果典籍会说话、如果我是策划人、我会对典籍说什么”的文化情境,既能指引学生探究、体验典籍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有效激励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类型多样,具有合理的思维层级水平。《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任务应具有多样性,如描述特征、论证、辨析、评价、制定方案等”,每种类型的学科任务具有不同功能。“撰写典籍的宣讲稿”属于描述特征类任务,旨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归纳文化信息的能力;“策划典籍展演方案”属于制定方案类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建构文化知识的能力。可见,该作业设计综合采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任务,全方位考查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水平。

3.表述更加贴近生活,更具人情味。作业任务表述即设问的表述,会直接影响学生思考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思维、创造性等。纵观任务链,任务的表述多用生活化语言,以一种商量性语调发问,拉近了问题与学生的距离,颇具美感。事实上,初中生很难深入理解“文化自信”这种抽象性概念,但设问并未拘泥于抽象性概念进行深入探究,而是运用“如果典籍会说话、如果我是策划人、我会对典籍说什么”此种表述,将抽象的文化知识以更直接、更鲜明、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文化典籍的历史厚重感。

综合分析,我们构建起了“文化大概念→文化情境→文化活动→学科任务链→思维链→文化知识→学科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模式,实现思维牵引和情感共鸣的有效融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落实学科育人目标,关注综合化评价

大概念作业设计是测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作业设计评价过程中,我们应堅持素养导向,完整落实教学和评价一体化思想,如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所指出的,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关注综合性评价,有效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评价标准应坚持“凸显观点、关注过程”的方法论原则。“凸显观点”即思想政治观点,“关注过程”即解题过程,不能仅仅为呈现答案的演绎过程,更要理解为“学习主体亲历亲为的思考和行动”(朱明光,2016)。基于这样一种视角,SOLO评价法成为大概念作业评价的不二之选。在制定作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在基本立场和观点上坚持统一标准,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典籍会说话”环节可采取SOLO评价法,具体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此外,作业评价应重视表现性评价,重点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活动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进行评价,全面观察学生在不同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重点关注学生个体特性,尊重和欣赏学生有创意、独特的思考,发现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

猜你喜欢
策划人典籍概念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乳房炎专题
幾樣概念店
相约冬奥高质量电力助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