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听到学生“沉默”里的声音

2023-08-03 00:05叶德卫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7期
关键词:沉默课堂教师

叶德卫

课堂中,学生沉默是一种常见现象。在现在流行的“提问—回答—评价”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回答更多是为了“提供教师测验性问题的答案并接受评量”。于是踊跃的回答被认为是课堂氛围好、效率高的表征;而沉默则被认为是消极状态,是没参与学习、不动脑筋的表现。有的教师会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有的教师则注重纠正学生行为,但都较少会关注和探究沉默者内心的感受及行为背后个人心理的复杂世界。

在《课堂参与:沉默与喧哗》一书中,作者凯瑟琳·舒尔茨带领我们将目光投向这常见的课堂现象:沉默。她用柔和语气,娓娓展开对“沉默”的多重解读,揭示“沉默”的五种功能,展示“转换参与结构”“多模块任务设计”等能达成不说话参与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并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课堂上的沉默和发言。在本书结尾章最后一段,作者写道:“几乎每一间教室里都有沉默的學生”“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认识、包容和理解学生参与课堂的各种方式”“用这种方式来重新定义参与,教师可以真正听见沉默的声音”。

那作者是如何带着我们听见“沉默”的声音的?或者说,面对课堂世界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风景,我们应如何将自己抽离出来,如何将它们陌生化,用什么眼光来打量它们,以更新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理解,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适合学生多样、多元的需求,更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首先,作者用的方法是引入不同视角,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重新思考“课堂中那看似普通、平常的方面——实则也是最需要更新认识的部分”。

在每天重复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认识容易陷入一种自我视角的误区。对于课堂中的学生的沉默,我也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常将其视作个体特征。作者引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文学和艺术等不同学科视角,在相应理论框架中结合实际情境来重新阐释学生的课堂“沉默”,由此产生的新认识不断唤醒我,让我看到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如社会文化理论把“沉默”的产生置于课堂共同体之中,社会和制度对其有着强力的塑造作用。联系到我们传统中对“沉默是金”“敏于行、讷于言”的推崇,就不难理解有的学生的沉默是由这种文化塑造成的。又如,从作者所引的“关系心理学”视角,我理解有时“沉默”是学生的个人选择,是一种“策略性沉默”,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沉默通过与言语的对比来表明自身的意义”。

作者的种种阐释,大大扩展“沉默”的意义和重要性,扩展了我对课堂“沉默”的理解,生出了以不同方式看待原有世界或事物的眼光。阅读时,我不时联系着多年教学中所遇到的场景,屡屡对学生产生了“理解性同情”,同时也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多了从容和自信。

其次,作者在引入不同视角重新思考课堂“沉默”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用不断追问的方式以将思考引向更具体、更深入和更全面。这种将现象“问题化”的追问式表达遍布全书。

如,当教师要求学生用口头方式参与课堂时,学生的沉默一般被认为是学习不投入的一种证据。作者发出追问:那些不发言的学生,只是因为害羞吗?他们会不会缺乏相关知识,或者语言能力还不足以参与集体讨论?他们是不是在遵守某种文化实践,除非要补充重要的东西才肯发言?沉默的学生是不是出于某种有意识的抵抗,或只是在做白日梦?在推动言语和沉默时,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扮演了什么角色?在支持一个人发言或沉默时,其他学生的角色是什么?如果教师自己保持沉默,讨论会如何进行下去?这样的追问,实则是作者为教师提供具体探究的工具,以促进理解那些在课堂讨论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又如,作者提醒教师要尽可能“看到”学生思考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快节奏的课堂,偏爱那些可以迅速、准确做出反应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能答出教师想要的答案的学生”,但还有些学生则是我们俗话说的“慢热型”,他们需要时间来想一想,或者要先在小组里试一试,甚至需要先写出来。因此,“教师需要学会解读学生的一次次点头和各种面部表情,把沉默理解为某种参与形式,理解沉默的学生也可能与那些常发言、统治整个课堂的学生一样在投入地学习。”

教师应怎样适应以及是否能够适应那些需要更多时间作反应或整理想法的学生呢?作者提出教师可进行“自我询问”:作为课堂一员,教师以及别的学生赋予了这部分学生什么角色?考虑到考试和进度的压力,我们以速度和慎重的名义在课堂上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是否在鼓励学生猜答案,提供不正确、不完整的想法来得到教师的认可,而不是在鼓励一些细致的思考(有时,细致的思考就是更加缓慢和更慎重的思考)?

再如,在探讨重构课堂参与结构时,作者提问:教师相信学习体现在发言中吗?课堂中有没有一些方式显示通过沉默来实现的投入和参与?在课堂共同体中,学习和投入怎样才能在教师和其他人面前变得可见?关于学生带到课堂上来的沉默,有哪些假设?这些假设从哪里来?教师的假设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方式替代发言,为学生提供进入课堂讨论的新入口?如何理解沉默是课堂互动的产物,而不是某种个体特征?

这样的系列追问和连续追问见诸书中各个章节中,作者用追问来引发思考,用追问来突破经验和固常。反观我们平常写的教学反思,大多流于“好人好事”“经验总结”或“工作汇报”,且习惯于寻找某个权威理论和标准答案,这本书中的这些追问式反思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就现状而言,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是50人左右的大班额,这使我们的课堂生活变得更复杂。如何在大班额教学中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呢?教师一边要完成教学,一边要环顾四周观察学生;一边和某个学生进行对话,一边还得扫视全班学生……这对即使最能干的教师也是个考验,更何况每天进行着重复的教学工作,时间久了,教师难免渐趋将工作机械化、简单化了。

而读《课堂参与:沉默与喧哗》这本书,会唤醒我们对学校和课堂复杂性的认识,还能获取不少有效策略和方法。虽然并非读过后就自动拥有了能力,但相信用心读了之后的教师,对现象本身的理解会发生变化,然后带着改变的视角重新进入课堂生活、进入行动层面,互相促进,进而开展更理想的教育实践。

猜你喜欢
沉默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语文课堂应拒绝“沉默”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不沉默才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