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2023-08-04 15:38魏全秀郭小伟
国际公关 2023年11期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现状

魏全秀 郭小伟

摘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群众都应当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中,以此形成人人有责、人人享有、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组织这一治理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联系群众以及发展社区文化等工作中有重要价值。本文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效果进行总结,从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群众三个层面分析了社会组织在当前的社区治理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为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现状;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而社会组织在五社联动和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居民参与社区生活和社区治理的途径之一,社会组织在内生力与外哺力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发展。然而,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事务与服务的同时仍然面对棘手情况,进而影响基层社区治理效果。有必要理顺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的关系,让社会组织在社区继续发挥作用。本文针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以期推进社区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

(一)社区治理效果显著提升

1.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提升

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是影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要因素。在工作内容上,社会组织主要是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以及公益服务两大主题,推动居民及时参与,在民主政治生活、环境保护、治安管理、文体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文娱性组织与公共事务性组织都能够吸引社区居民的注意力,吸纳社区居民及时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之前的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逐渐褪去,居民的及时参与在帮助解决社区疑难问题、矛盾纠纷,促进社区自我整合、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条块结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也印证了政府要立足基层重心下移,由计划经济的直线领导到市场经济的精简职能,简政放权,促进小政府、大社会的形成。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在互联模式下积极协作、有效配合,解决了社区治理因过度依赖居委会而出现的单向、单一管理问题。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为政府机关单位 “减负”的目标,同时也对现有政府职能的残缺进行了弥补,使政府能够更好地落实社会管理、捍卫社会秩序、供给社会服务。[1]在纵向的 “条”与横向的 “块”之间,社区组织更能够加强与政府、社区、基金会的联系,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中实现双向配合,实现基层治理事务的解决。

3.内外联动,资源互补

社会组织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满足需要,提升服务,对资源进行开发整合,立足需求,挖掘本社区的优势,提升社区内生动力。在资源链接与整合上,利用本社区与外社区的优势互补进行联动整合,实现居民共享资源、共建社区、共同发展的社区新格局。同时也对来自不同阶层的技能型、专业型人才进行动员,从而组建社区服务志愿者,使政府的政策结果形成更强的普遍性与公益性。志愿服务涵盖扶贫帮困、创建文明社区、安全生产以及绿色环保等。[2]如社会组织在文化下乡、人才返乡、资源进乡等方面都做出努力,一方面解决了社区目前面临的棘手问题,缓解矛盾纠纷,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社区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之一,推动社区治理水平提升。

(二)现存问题

1.政府层面,法律支持匮乏

社会组织的发展既有内生力的滋养也有外哺力的助推。然而在当前阶段,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法律甚少,目前仅有 《基金会管理条例》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与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与社会组织有一定关联。社会组织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管理与服务的形式繁多,内容复杂,深度纵向化发展,在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中所表现的作用也很突出。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持与保护,对社会组织进行法律化、规范化的制定,社会组织在孵化培育、组织发展以及组织转型中都面临障碍,如何构建体系完备、内容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为社会组织的发展保驾护航成为当下问题症结所在。社区组织体系化、规范化的发展也需要法律的及时介入。目前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然而组织自身的性质、组织服务的内容、组织章程的规范和组织成员的特点都需要纳入法律层次的管理。出台有效的法律法规对社会组织进行保护与监管,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组织层面,面临发展掣肘

首先,从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到参与社区治理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资金的投入与组织的孵化、培育发展有关,一个发展全面的社会组织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发展,导致时间战线拉长,耗费时间以及人力去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导致组织运营成本加大。社会组织内部的组织架构以及运行管理方面参差不齐,导致公众对社会组织能否参与社区治理、促进社區治理能力提升持怀疑态度。

其次,社会组织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社会组织对上级政府的依赖度以及组织内部中人员文化素质的差异导致社会组织在日常服务中的质量下滑,在服务内容的广度、服务方式的向度、服务质量的深度以及服务居民的频度上都要有所提升,在解决社区事务时要进行软嵌入,打破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主的 “人治”方式,寻求善治的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重点打造自身特色,形成本社区的专有模式。

最后,社会组织在居民印象中的地位边缘。社区治理由之前的 “三社联动”升级到 “五社联动”乃至 “六社联动”,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联动。社会组织在普通社区居民的印象中处于边缘地位,影响力较小。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开展活动的资金来源获取也比较少,在开展活动时所产生的效益偏低,不能够发挥社会组织应有的影响力,导致居民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印象不深刻、褒贬不一等现象,让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和参与影响力缺少清晰界限,也成为社会组织发展中的掣肘。

3.社区层面,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影响居民参与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参与意愿、参与能力与参与价值三方面。虽然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居民有一定的参与,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建立在物质奖励的催动下,一旦物质奖励措施撤下,居民的参与率会呈现下降趋势。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成为一个瓶颈。当今社会节奏加快,社区居民在工作与生活两方面难以形成平衡状态,更多的时间忙于工作,在客观上导致居民参与较低,即使居民想参与,但是受到多重条件限制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区居民需要借助社会组织加入社区治理的队伍中,因此,社会组织对于居民对社区的诉求与需要有更为透彻、全面

的了解。[3]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职能转变

1.重心下移,立足基层

社会服务与治理的重心需要持续下移至基层,这是构筑现代化、特色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必经之路。社区治理需要改变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倒金字塔”形的特点,让资源向基层倾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管理资源等方面进行调整。社会治理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等协作模式共同推进社区治理工作,在纵向与横向方面有机关联,统一协调,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工作,最终实现管理与服务的结合。

2.加大法律支持

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发展更要在法律上予以体现,颁布符合社会组织发展实际的法律,为其运营发展保驾护航。政府对社会组织在人才优势、资金支持、资源调配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倾斜。[4]社会组织良性运营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组织管理,还需要其他外部监督体系的介入。正确处理好社会组织与政府、居委会、社区居民的关系,依靠外部监督对社会组织的资金使用、工作成效、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并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构建完备的监督体系,对社区治理进行科学建构,使得社会组织工作规范化、法治化、专业化,以此来督促社会组织与基层管理单位以更加科学、公平、高效的方式落实社区治理工作。

(二)社会组织层面:促发展

1.社会组织内生动力需提升

社会组织需要从内部管理、服务质量、透明度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自身机制和提升自身能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社会组织的管理层应明确自身在社区服务、管理等治理工作中的职责,将全体社区居民视作服务对象,在此观念下推进社会组织的各项工作。[5]社会组织应该加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立足居民实际所需,打造居民满意的社会组织,增加信任度和满意度。另外,社会组织还应该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组织章程、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规范组织运作和决策程序,确保组织的公正、透明和高效运转。总之,社会组织要增强自身在社区群众中的公信力,必须通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实现规范化发展目标,以此赢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支持。

2.专业人才队伍质量提升

社会组织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短板问题也需要尽快得到解决,其中,政府的支持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帮助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人才引进、跨专业合作等方式扩充原有社会组织队伍,在人才优势、年龄结构、专业素质上得以提升。引入社会工作的力量对社会组织进行人才培养工作,为其提供专业指导以及培训资源,包括组织运作、志愿服务指导、政策法规咨询等。社会组织成员自身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社会组织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三)社区层面:提高居民参与度

1.增强居民参与意愿

应增强社区群众的公民意识,对居民社区治理的参与权与知情权进行保障,使其形成对社区事务的强烈责任感,从而激发其参与治理的意愿。改变以往居民参与需要物质奖励的激励,让居民参与逐渐向自觉性、主动性转变,呼吁居民参与社会组织活动,共同致力于社区和谐建设。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家庭的传导,子代与父辈之间的联系,让家庭也致力于社会组织活动的参与,提升自身领悟能力,增强自身对社区治理的反身性思考。此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进行社区动员,利用线下的研讨会、座谈会以及社区教育等方式与线上网络平台进行动员,改变社区居民对参与的疏离感,增强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存在感与参与感。

2.提高居民参与能力

社会组织与社区基层单位协同合作,开展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工作,让居民了解社会组织的组织架构、规则章程以及职责范围,通过参与社会组织活动促进技能的提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高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公益活动、突发事件、邻里纠纷等问题的处理能力。此外,应提升居民的自助互助能力,通过开展小组培训等形式来增强社区居民的认知思维与行为技巧,增强对社区事务解决而获得的荣誉感,提升自身参与能力。

3.提升居民参与价值认同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价值总是依主体的不同而表现出每一个主体的特殊性、个体性。个体的异质性带来价值观的不同,但价值和价值关系是与人的存在和实践相联系的一种普遍性、根本性的现象。居民参与社会组织活动带给自己不一样的价值体验,既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又能够推动社会支持网络的发展,增进个人的主体价值與群体凝聚力,摆脱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冷漠现象,增进个人的价值认同,对于个体还有他者都具有一定的益处。通过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增强居民对于社会组织的信任感、认同感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提升以最高精神价值为基础的真善统一观。

三、结束语

基于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所创造的重要价值,应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重心下移,加大法律支持,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组织也要激发内生动力,更新专业人才队伍,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与此同时,居民应培养参与意愿、参与能力与参与价值,为群众开辟更多的反馈信息以及参与治理渠道。

参考文献:

[1] 彭善民.过程视角下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策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05):13-20.

[2] 王欣.社区里的 “三三三”: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探索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新路径[J].走向世界,2022(36):

72-73.

[3] 陈建平.制度缺失对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影响:基于J省的实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32-45.

[4] 陈海玉,郭学静,徐英翔.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J].国际公关,2022(06):67-69.

[5] 赵琼,徐建牛.再组织化: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联结与互动:基于对浙江省社区社会组织调研的思考[J].学术研究,

2022(03):71-77.

猜你喜欢
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现状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